科學家說,益生菌的菌種,有一部分是從健康人的糞便中采集出來的(比如屎腸球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會經常用益生菌來促進我們的腸胃蠕動幫助消化,促進定期排便,還有一些益生菌據說可以減肥,改善亞健康的情況等等…… 那古人那會兒沒有媽咪愛的時候不消化怎么辦呢? 古人也搞益生菌。智慧與美貌并存的古人是這么干的。 就是把食物先進行一定程度的發酵,然后再吃。在發酵的過程中,食物會在自然環境中滋生出益生菌來,這樣再吃這個食物就會容易消化。 比如說豆子,因為豆子不好消,他們就把它磨成豆漿,或者說就用鹵水來點成豆腐。但還是有人吃起來感覺噎得慌,脹肚子,那怎么辦? 于是就發明了豆豉、醬豆腐、臭豆腐、豆瓣醬,還有日本的納豆。把豆子或者豆腐進行加工發酵,讓它們生出一些益生菌來。所以好廚子做菜是不用醬油的,他們用的是豆瓣醬。 拿納豆來說,納豆的味道特別臭,但是納豆補腎的效果是特別好的。納豆是大豆經過發酵而形成的。大豆本身是不拉絲兒的,但是經過發酵變成納豆,就變得拉絲兒了。現在有的人把納豆做成納豆素,開始提純,但我還是覺 得,要吃原汁原味的納豆才好。 還有的人把納豆做成了干納豆,其實干納豆也不如納豆好。很多人開始不喜歡吃納豆,慢慢吃多了,習慣了(就像豆汁兒和榴蓮),就喜歡上了那種味道。最后甚至可以用一碗白米飯拌著納豆吃。 醬豆腐、臭豆腐,也是特別有助于消化。吃豆腐的質感,和吃醬豆腐、臭豆腐的質感是完全不一樣的。醬豆腐或者臭豆腐入口會讓你有一種絲滑、細膩入微的感覺,這是因為微生物已經替我們消好、化好了。 醬豆腐經過發酵后,吃起來不僅沒有消化的障礙,而且還能帶動我們去消化其他的食物,特別是一些肉類。 所以吃肉的時候,一定要吃點兒醬的豆類。比如我們做紅燒肉的時候,一般會在里面加點兒醬豆腐,這樣做出來的紅燒肉,不僅很美味還有創意,而且很適合我們身體的需要。出去住酒店,在吃早餐的時候,也總喜歡吃一塊醬豆腐,吃過之后,我會覺得這頓飯吃得很舒服。 那么臭豆腐比醬豆腐好在哪兒呢?其臭腐。 醬豆腐的入腎效果是不如臭豆腐的。臭豆腐跟納豆幾乎一樣,不同的是,日本人吃的是納豆,我們吃的是臭豆腐。做臭豆腐、醬豆腐跟釀酒一樣,需要用到曲,所以醬豆腐最有助于消化的部分,就是醬豆腐外皮兒上的那層紅曲。有的人吃醬豆腐的時候就會把那層紅曲刮下來吃,而不吃剩下的那塊兒豆腐,這樣吃的絕對是行家。 最有意思的要數豆醬了,吃北京烤鴨用的是甜面醬。但是在東北吃烤鴨用的醬都是黃豆釀的黃豆醬。腐的東西不一定代表不好,腐分腐化和腐敗,腐化好了就能做成醬,腐化好的醬極臭。衡量醬釀得好壞的標身準是,看醬上面有沒有綠毛(把醬晾干了之后再拿出來,醬就變成了一坨,而且上面都是綠毛)。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做豆醬的地方必須寒大于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做出來好的醬。 現在朝鮮、韓國、日本都還保留著古人喝醬湯的習慣。尤其是韓國,韓國把它與參雞湯一道并列為韓國的“國湯”。醬湯是用經過發酵的大豆,加入蔬菜、肉類及海味等煮制而成。醬湯以醬為主,主要原料就是發酵過的大豆。 極其臭的東西反而有一種喚醒體內微生物的能力,起到幫助消和化的作用。現在韓國的大醬湯就是將豆醬進行改良后制成的。當然在溫度較高的地方也是有豆醬的,只是它們發酵的方法不一樣。 比如很有名的郫縣豆瓣醬,它就是在醬里面又加入了辛辣的東西。而辛辣的東西本身就有消食的作用,所以四川人做川菜基本離不開這種豆瓣醬,比如我們常吃的魚香肉絲等里面就用到了這種醬。而且四川人還離不開泡椒,泡椒不是鮮椒,也是經過發酵之后做成的。醬的好處是數不勝數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平時一定要多吃一點兒醬。 有人吃糯米不消化,智慧與美貌并重的古人又發明了醪糟。這個是糯米經過根霉(還有少量的毛霉和酵母)發酵后的產品,其中的淀粉轉化為小分子的糖類,蛋白部分分解成了氨基酸和肽……用人話來說,就是更好消化了。 我們看南方人喜歡用醪糟煮湯圓,意思就是可以用醪糟中的益生菌來幫助消化湯圓的黏膩。有一道上海菜叫酒釀小圓子,就是用醪糟煮小湯圓,很開胃,容易消化。 津液匱乏的時候喝醪糟湯,比起水來說都更容易解渴,一方面是因為有谷物的精華所在,一方面又非常的稀薄,容易在體內流通。 還有人吃死面餅不好消化,智慧與美貌并重的古人就發明了饅頭。還有人吃牛奶不消化,智慧與美貌并重的古人就發明了酸奶。還有人吃菜不消化,智慧與美貌并重的古人就發明了泡菜…… 益生菌怪貴的,還是省點錢,來點黃豆醬算了。 (文中所說的食材,由于各地做法以及叫法有不同,不用糾結名稱以及做法哈。關鍵點在于:他們都是“發酵制品”,都是我們古人的“益生菌”) 文章素材來自徐文兵老師《飲食滋味》 為增加理解有部分改動 編輯 | 郭莎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