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席波 10月24日,早晨五點起床,原定六點坐車去都江堰,出發時已近7點。 車行大約一個多小時,都江堰市就到了。首先不是去景點,而是到了一個玉器購物點黃龍玉博物館。雖然沒有被逼著購物,但是耽誤了時間,還得硬著頭皮被洗腦,還是有些不爽。 九時許,電瓶車把我們送至南橋,集合后進入都江堰景區。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在都江堰面前,我們感慨這偉大的工程所給予四川人民所造就的福祉,更感慨于它的綿長不朽與永恒常青。 參觀完伏龍觀、離堆、飛沙堰、內江、外江、魚嘴、分江亭等景點,我們去欣賞一場盛大的實景表演放水大典。 古時,每到冬季,人們便用榪槎和石龍筑成臨時石堰,使岷江水或入內江,或入外江,然后淘修河床,加固河堤,這就是歲修。到了清明時節,舉行既隆重而又熱烈的儀式,祭奠李冰父子,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然后拆除榪槎,讓滾滾岷江水流入內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闊野。這就是放水大典,這是川西平原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 而今天的放水大典,是每天都要在都江堰魚嘴旁的道解都江堰劇場進行的一場實景演出。由序幕放水大典、秦漢之春、唐宋之夏、明清之秋、當代之冬、尾聲拜水感恩等幾幕構成。 演出講述著古往今相來天人合一、安適和諧的川西平原生活,詮釋出岷江水的溫柔與剛烈,表現了天府之國的寧靜、悠遠與巴適,展示了都江堰的千年文化底蘊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畫卷。演出內容豐富多彩,場面大氣磅礴。 從劇場出來,拜水感恩的畫面依然在腦海中不斷閃現…… 午飯后,我們前往下一站青城山。 青城山是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名',也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我們到達青城山的時間是13時30分,導游給我們留了二小時的游覽時間。 我們從左路上山。 在雨霧朦朧中,我們沿著崎嶇的山路拾級而上,山路旁古木參天,蓊蓊郁郁,高聳云天。山路上不時就會閃出一個個小亭,既可以歇腳小憩,也可以遮風擋雨。 左路的第一處景點應該是天然閣了,這是道長們以枯樹作為柱子,留皮帶節,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用枯枝和古藤裝飾修建的一處涼亭,涼亭上下三層,闡釋著道家的思想。 經過引勝亭,再攀爬一段陡峭的臺階,我們到達了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坊位于龍居亭,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這里風景優美,確有置身畫中之感。 從天然圖畫出來,有一段下山又上山的行程,途中有一處頗為險峻,右側是峭立的石壁,石壁上遍布青苔,水珠不斷順青苔滴下來。左側是陡峻的山谷,如果不是因為樹木繁茂,真不敢俯視。 經過山蔭亭和凝翠橋, 便到了五洞天。 這是一處極為幽靜的地方。古木參天,崖壁聳立,峽谷幽深,洞穴森然,是極佳的道家修煉之地。史載有五岳丈人寧封子、岷山真人容成公等修道于此。 從五洞天上行,不久,就到了天師洞。 傳說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看到這里深幽涵碧,便在此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發祥地之一。 天師洞又稱常道觀,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也是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天師洞附近景色幽麗,東有三島石,巨石矗立。民間傳說,張天師降魔時,見此石擋路,遂拔劍劈之,裂成三塊,如今仍刻有降魔二字。 天師洞往上不遠,就是祖師殿。 祖師殿原名清都觀,又名洞天觀,始建于晉,明末被毀 ,現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十祖師,又名祖師殿。這是一個小巧玲瓏的四合院,背靠軒轅峰,面對白云溪,環境十分清幽。 游完祖師殿,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沒有繼續游覽,而是順原路回到山下,乘車去往青城山后山的街子古鎮。 街子古鎮位于成都市崇州,在崇州西北的鳳棲山下,與青城山后山相連。既得靈山秀水之惠,又有唐代古剎之佛氣。 我們到古鎮時已近黃昏。我們從唐求雕像廣場出發,從御龍橋邊,沿著青石板路,走過一處處低瓦檐、木門板的川西民居,古房子、古玩鋪、鐵匠鋪、茶葉鋪接踵而過,清澈的河水在村邊汩汩流淌,純樸而古雅。在古游藝場,可以體驗古人射箭、木球、過獨木橋等活動,也可以進到農家院,實地觀察當地民俗民風。 而給游客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得算當地的小吃了。在小吃街上,各種小吃琳瑯滿目,令人應接不暇,讓人流連忘返。軍屯子鍋盔酥脆鮮香,葉兒粑醇甜爽口,鴛鴦涼粉酸爽嫩滑,湯麻餅香甜可口……如果不能多吃幾樣小吃,那真是枉來街子一次了! 從街子出來,太陽已經落山了。在落日的余輝中,我們告別街子,告別青城山,留下無盡的留戀……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