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學****一鳴驚人【注音】yīmíngjīngrén【釋義】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成語釋義【近義詞】一舉成名、一炮而紅、名滿天下【反義詞】屢試不第、臭名遠揚、寂寂無聞【歇后語】半夜里放炮【例句】他一向成績普通,竟然在這次會考中考獲十優,真是一嗚驚人呀!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齊威王在位時,喜歡猜謎語,好徹夜宴飲,作樂無度,陶醉于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在旦夕之間。成語相關故事齊王身邊近臣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齊威王,說:“都城中有只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只鳥是怎么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就罷了,一飛起來就直沖云霄;不叫則已,一叫就會讓人震驚。”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