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道北 1925年,24歲的施汝為先生成為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在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的指導下開展科研工作,成為我國最早的現代磁學研究學者之一。 他在而立之年發表了國內第一篇現代磁學研究論文,即《氯化鉻及其六水合物順磁化率的測定》,又獲獎學補助赴美國留學,終獲耶魯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 但是,個人的成就,終究是要放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檢驗的。 ![]() 圖為施汝為先生?!爸锌圃盒蜗筚Y源建設”研究團隊供圖 輾轉于祖國西南的小電磁鐵 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后,施汝為沒有留戀已經熟悉的大洋彼岸科研環境,而是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 那是1934年,全民族抗戰的情緒日益高漲。施汝為決心為國家獻出自己的平生所學。 他的目的地是位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在那里,他將建立我國第一個現代磁學研究實驗室。那時,施汝為除了一位助手潘孝碩是大學畢業生之外,其他都是剛出學校的中學生。很多事情需要他事無巨細地講解和示范。 僅用一年半時間,磁學實驗室就已經初見規模。 施汝為研究鎳-鈷合金單晶體的磁各向異性,又研究鐵-鈷、鎳-鈷合金和純鈷多晶體的磁性,還研究了熱處理和磁場熱處理對磁性的影響,但他研究這些并不為了發表論文,也不是為了向企業賣錢,更不是為了拿到國外獲獎,而是為了國家的國防和工業。 比如,他經過大量的實驗,發現鋁鎳鈷系永磁合金經四次淬火,矯頑力提高四倍。 與此同時,他還關注民生,與同道共同在上海創辦長城鉛筆廠,生產鷹牌、長城牌鉛筆,不為賺錢,只是來實現實業救國的抱負。很多年后,長城鉛筆廠與標準鉛筆廠、上海鉛筆廠合并成立中國鉛筆公司。 可惜,隨著1937年的到來,物理研究所也被迫一路西遷。有些大型的儀器比如大電磁鐵等,無法運走,為了不讓這些珍貴儀器落入日寇之手,施汝為只能忍痛揮淚予以炸毀,然后帶領助手背負著小電磁鐵等器材,行至數千里,運送到大后方,從長沙、昆明輾轉又到了桂林。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塊電磁鐵約有200公斤重,一路跟隨施汝為跋山涉水。后來還在我國磁學研究中發揮作用,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使用,一直使用到2004年。 ![]() 1940年,施汝為與夫人顧靜徽及趙忠堯夫婦在昆明?!爸锌圃盒蜗筚Y源建設”研究團隊供圖 在桂林期間,他和他的同事們克服了氣候不利于實驗、日軍戰機轟炸等諸多困難,堅持科學研究。他還參與了李四光先生的桂林科學實驗館,研制了收發報機、振子整流器、探礦儀等許多急需的設備。其中有些設備可以直接用于抗戰,比如地雷爆炸控制器、炮位定位器、機方向指示器、超短波收發機等。 對此,錢三強院士曾對他作出這樣的評價,“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中,他不顧個人安危,攜帶著科研物資輾轉于祖國西南的廣大地區,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科研工作,繼續開創和發展我國磁學研究,充分表現了他堅定的民族氣節和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 抗戰結束之后,施汝為代表物理研究所,去參加接收日本建立在上海的自然科學研究所。當時的“接收大員”被老百姓罵為“劫收大員”,常常趁機扣敵產、偽產的帽子,實則中飽私囊。而當時的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擁有大量資產、儀器和房產,比如價格昂貴的日本水路部型磁氣儀、長岡式重力測定器、子午儀、水晶傾斜計等,每年的研究費是40多萬日元,日本人自詡該機構“各種實驗設施的完備凌駕于中國所有的大學研究機關”。 在外人看來,施汝為的這趟行程可以說是一趟“肥差”。然而,他卻清廉自守,沒有從中貪污一分錢。 當時他的家庭是非常困苦的。廣西大學機械系學生張孝鉦,曾寫道:“我還在施汝為先生伉儷擺的地攤上買下一套衣服??梢姰敃r大家的生活都是很困苦的?!?/p> “求學是為了求真,是負責任” 抗戰期間,施汝為還是千方百計讓學生接觸學術前沿。 1943年,他兼任廣西大學教授,美國《物理評論》刊登了發現磁單極子的消息,他為此費盡千辛萬苦,準備了一套實驗設備,讓學生觀察單極子的存在,并趁機介紹磁學的基本原理以及磁單極子的發現,讓學生饒有興趣地進行觀察。 廣西大學的學生后來回憶道,“當時,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貧富懸殊,而施氏夫婦對學生一視同仁,凡有問題與之探討者,他們都會悉心解答。每逢節假日,他們還會邀請學生來家里做客。在那個艱難的時期,施汝為夫婦的教學之耐心認真、待人之誠懇善良,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1957年,施汝為(左二)率團訪蘇。“中科院形象資源建設”研究團隊供圖 1956年12月,施汝為在向黨組織遞交的《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決心要求參加組織,為的是更堅定自己的斗爭意志,明確奮斗目標……加速自我改造,使工作做得更好……” 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那時,我國還完全沒有磁性材料工業,磁學方面的人才太稀少了。施汝為犧牲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寶貴時間,為國家培養專業人才。他為應用物理研究所磁學組的青年研究人員開設鐵磁學課程,兩周一次召開討論會,還在北京大學開設鐵磁學課程。 施汝為還帶著學生走進工廠,幫工廠解決磁性材料的生產問題,給工廠技術人員講授磁學基本理論和磁性材料測試方法。對于有些儀器設備的安裝和使用,如果大家不清楚,又沒有說明書,他就蹲在地上動手安裝,邊安裝,邊講解,邊示范。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成立,施汝為參加物理系的籌建工作,兼任該系系主任。嚴濟慈、吳有訓、華羅庚、錢學森、郭永懷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兼任教師親自授課。 有一次,開學不久,有學生陸續找施汝為先生反映嚴濟慈的課聽不懂,要求換老師。 他笑瞇瞇地聽著,不置可否,并未當場表態,也沒有批評學生,只是把提出意見的學生召集起來,說了一句話,“你們老老實實認真去聽,一個月以后,如果還這樣認為,我們就換掉嚴先生?!?/p> 一個月后,他再問那些學生要不要換老師。結果,大家都說,嚴先生課講得好啊,那筆記不用修改就是論文! 原來,施汝為對嚴濟慈先生非常了解,知道學生們對他有意見是因為講課口音重,而且講課不按教材順序,有時從中間開講,有時從末尾講起。 他明白這恰恰是嚴濟慈先生的特點,知識淵博、融會貫通、揮灑自如。所以,只要學生們肯認真聽一段時間的課,就會明白。 后來,每當嚴濟慈先生要來講課的時候,中科大食堂就會多蒸饅頭,因為學生們太愛聽他講課了,會買幾個饅頭帶著去聽課。 這件小事,或許也體現了施汝為的教育理念。那就是知人善用,不講空洞的道理,用事實和行動來說話。 他培養的學生,很多成為我國各研究單位和科研單位的磁學骨干人才。他還主持了全國磁學發展規劃的討論與編寫工作,提出了發展新興技術、聯系經濟建設和結合基礎研究的方向,為我國培養磁學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很多年前,他曾經對學生說過這么一段話:“知識哲學有三個層次——求學、求真、求智慧。求學是為了求真,是負責任。有了高度負責的精神,才可能有激情、有動力。只有有了激情,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p> 這段話,也是他學術人生的真實寫照。 (特別鳴謝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供的幫助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