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死后不久,就被順治帝刨墳鞭尸,而他的“兒子”結(jié)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清朝歷史上,有一位未曾登基但卻行使過皇帝權(quán)力,并且還被追封為皇帝的人,這個人,就是謚號為“清成宗”的多爾袞。 只不過,多爾袞這個皇帝的封號,僅僅維持了兩個多月便被廢除,而下令廢除的,正是當(dāng)初追封多爾袞為皇帝的順治帝。 并且,順治帝不僅廢除了多爾袞的一切封號,還對其“毀墓掘尸”,史料記載,順治命人將多爾袞的尸體刨出來后,先是棍打鞭抽,然后又砍頭示眾,而多爾袞的陵寢,也會夷為平地。 由此就可以看出,順治皇帝對多爾袞是何等的恨之入骨。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多爾袞的一兒一女,順治皇帝是如何處置的呢?這兩人最終又是什么結(jié)局呢? 這一切,得從多爾袞開始強行當(dāng)順治的“爸爸”說起。 皇太極死后,由于死得突然,因此就沒有指定繼承人,而這在當(dāng)時,就引起了一場“究竟誰來當(dāng)皇帝”的風(fēng)波。 而當(dāng)時最有力的競爭者有兩個,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另一個則是多爾袞。 豪格這邊,首先他的身份是皇太極長子,這就有了一個天然性的優(yōu)勢,其次,當(dāng)時豪格也已成年,并且憑借軍功等已經(jīng)晉封為肅親王,加上他掌管戶部,也有一定的行政經(jīng)驗。 因此,有不少人都支持豪格成為皇位繼承人。 而多爾袞這邊,首先他戰(zhàn)功顯赫,為清朝的開疆拓土立下過汗馬功勞,其次他身后有兩個手握實權(quán)的兄弟(即阿濟格和多鐸)支持。 另外,還有部分正紅、正藍和正黃旗中的宗室,也暗中為多爾袞搖旗吶喊,因此,他也有與豪格一爭高下的本錢與資格。 但是,最終多爾袞與豪格均沒能登上皇位,成為新皇帝的,是年僅四歲的順治。 之所以會如此,一來是豪格因為幾句話,被多爾袞借機踢出了局,二來,當(dāng)時守衛(wèi)京畿的兩黃旗中,大部分人堅持支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繼承人,而多爾袞一時半會又奈何不了他們,同時又擔(dān)心強行登基會引來巨大反抗,因此,就不得不將皇位交給了順治。 但多爾袞把皇位交給順治,也不是沒有條件的。 他的條件,就是擔(dān)任輔政大臣,換句話說就是由他對年幼的順治進行輔政,而這樣一來,多爾袞雖說沒有皇帝之名,但卻有皇帝之實。 所以就這樣,大清朝就這樣在多爾袞的把持下,繼續(xù)往前走去。 當(dāng)然,多爾袞雖說成了輔政之臣,并將大權(quán)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但他對于清朝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比如清軍入關(guān),以及平定各方反抗勢力等等,這些均是在多爾袞的帶領(lǐng)下完成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朝的統(tǒng)治才能逐漸穩(wěn)定下來。 但人一旦掌握權(quán)力,就會越發(fā)想把權(quán)力抓牢,在這種心理的驅(qū)使下,多爾袞先是找機會罷免了同為輔政大臣之一的濟爾哈朗,之后,又將豪格下獄,而豪格在下獄不久便莫名其妙死在牢中。 清除了對自己的障礙后,多爾袞更是肆無忌憚,而他對于順治,甚至已經(jīng)達到了無視的地步。 比如,多爾袞嫌來回去宮里拿皇帝印璽蓋章太麻煩,就干脆把印璽拿回家里,另外,他在順治面前,連表面功夫都懶得去做。 行禮跪拜自然是不會再有了,連在政務(wù)上,基本的恭謙請示也沒有,需要處理的政務(wù),多爾袞則是直接稱詔下旨。 說白了,當(dāng)時的順治基本和空氣差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你讓順治如何不憋屈?但即便是憋屈,他也無可奈何,他沒有實力,也沒有資本去扳倒多爾袞。 不過,在順治憋屈了七年后,傳來了一個令他為之一振的消息。 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塞外狩獵時,不慎從馬上墜落,導(dǎo)致身受重傷,并且在不久之后,便因傷重不治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這個消息,讓順治極為振奮,他也由此可以順理成章地親政。 而順治在親政兩個多月后,隨即就對多爾袞展開了清算,當(dāng)時的朝臣也是“墻倒眾人推”,因此,在順治與朝臣的“配合”之下,多爾袞最終被定下了十四款大罪。 有了罪名,那接下來就是如何處理,最終,順治決定,追奪多爾袞的一切封典,同時對他進行毀墓掘尸。 對多爾袞毀墓掘尸的場景,被當(dāng)時一個在京城的意大利傳教士記錄了下來,他在回憶錄中寫到: “他們把尸體挖了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腦袋暴尸示眾,而他(指多爾袞)雄偉壯麗的陵墓也化為了塵土”。 就這樣,多爾袞在死了兩個多月后,”享受“到了來自順治皇帝的”親切關(guān)照“,這個結(jié)局,恐怕多爾袞活著的時候,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而由此也能看出,順治皇帝對于多爾袞是何等的恨之入骨。 既然順治對多爾袞的恨意如此之深,自然,對于多爾袞的后人,態(tài)度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么順治是如何處置多爾袞的后人的呢? 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多爾袞究竟有幾個后人。 多爾袞一生,一共娶了十個妻妾,此外,在他將豪格投入大獄后,又將豪格的福晉納為己有,這么算下來的話,他一共有十一個妻妾。 這個妻妾數(shù)量,雖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但即便是有十幾個妻妾,多爾袞的子女卻少得可憐,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的親生骨肉只有一個,并且還是個女兒。 至于說多爾袞為何子嗣這么少,說法有好幾種。 第一種說法,也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說多爾袞年輕時作戰(zhàn)勇猛,但不慎在某次戰(zhàn)役中受傷,因此就喪失了生育能力。 而這場導(dǎo)致多爾袞受傷的戰(zhàn)役,正是清軍入關(guān)之間的關(guān)鍵戰(zhàn)役“松錦之戰(zhàn)”。 松錦之戰(zhàn),爆發(fā)于明崇禎十一年,當(dāng)時皇太極兵分三路,中路由自己帶領(lǐng),左翼為多爾袞帶領(lǐng),右翼則是岳讬負責(zé)。 據(jù)說多爾袞在出兵后,為了奪取錦州城,與當(dāng)時鎮(zhèn)守錦州的明軍守將左大壽展開了激烈戰(zhàn)斗,也正是在激戰(zhàn)過程中,明軍炮火擊中了多爾袞,雖說沒讓他當(dāng)場喪命,但卻落下了病根,打那時候開始,他就沒有了生育能力。 除了這種說法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多爾袞因為對順治的生母孝莊感情太深,因此就不愿意和其他女人有孩子。 甚至在這種說法的基礎(chǔ)上,有人還添油加醋地說順治正是多爾袞與孝莊所生的兒子。 那么這兩種說法,究竟哪一種是真的呢?在我看來,兩者的真實度,都有待商榷。 為什么呢?首先,我們先說“炮火所傷”這種說法。 根據(jù)史料記載,多爾袞生于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而松錦之戰(zhàn)爆發(fā)的時間則是在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也就是說,此時的多爾袞已經(jīng)有26歲了。 而多爾袞有第一個妻妾的時間,是在公元1624年,蒙古科爾沁部的博爾濟吉特氏嫁給了多爾袞,那一年多爾袞剛滿13歲。 而在公元1635年,多爾袞又娶了第二個妻妾。 也就是說,從多爾袞第一次結(jié)婚,到松錦之戰(zhàn)爆發(fā),中間足足有14年的時間,并且,他在這十四年中,至少娶了兩個妻子。 這還是在史料中有記載且有名分的,如果加上那些沒記載和沒有名分的,那么多爾袞在松錦之戰(zhàn)爆發(fā)之前,擁有的女人應(yīng)該多于兩個。 這么長的時間,同時身邊也不缺乏女人,但為什么就沒能生出來幾個兒女呢?總不能每一個妻妾都有問題吧。 因此,單純認為多爾袞是炮火所傷導(dǎo)致的不能生育,這明顯有些牽強。 另外再說“對孝莊用情太深”的說法,這種說法我覺得更扯。 前文也講過,在史料中能查到的多爾袞妻妾,就有十幾個,如果他真的是對孝莊用情太深,那么為何會接二連三的有了這么多女人呢? 就算前幾個是在沒有認識孝莊之前娶的,但后幾個呢? 況且,古代的人歷來講究多子多福,上到君王,下到百姓均是如此,別的人不說,就是順治皇帝,都知道他對海蘭珠可謂是愛到骨子里,但是,這也沒耽誤他和別的女人生孩子。 并且,順治僅僅活了24歲,而他一生擁有的子女?dāng)?shù)量,則是14個。 通過順治的例子,就充分能說明,古代的王公貴族對某個人用情至深,與和別的妃子生孩子是兩碼事,并不沖突。 所以,即便是多爾袞對孝莊有深厚的感情,但也不是他沒有孩子的理由。 因此,在我看來,多爾袞并不是因為被炮火所傷導(dǎo)致的無法生育,也不是因為對孝莊有感情,更多的可能,是他這種問題是與生俱來的。 換句話說,他因為身體上的原因,生育能力很差。 不然的話,怎么會從13歲就結(jié)婚開始,一直到他去世,在娶了至少十一個妻妾的情況下,只有一個親生的女兒呢? 那么有人就問了,既然多爾袞只有一個親生女兒,那么前文中所說的他的那個兒子,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實際上,多爾袞的這個兒子,是順治皇帝安排給他的。 多爾袞去世之初,順治皇帝以其沒有子嗣為由,將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的第五子愛新覺羅·多爾博,過繼給了多爾袞。 也就是說,這個多爾博,原本是多爾袞的侄子,但由于順治的安排,他又成了多爾袞的兒子。 并且,根據(jù)史料考證,多爾博的生母,也就是多鐸的繼福晉博爾吉濟特氏·達哲,是多爾袞的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的妹妹。 這么算下來的話,那么多爾博在被過繼之前,既可以叫多爾袞伯父,又可以叫多爾袞舅舅,只不過被過繼之后,那就只能稱“父親”了。 所以,多爾袞的這個兒子,是在他去世之后順治皇帝將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他后才有的,當(dāng)然,也正是因為多爾袞沒有自己的親生兒子,不然的話,就根本沒有后來順治的什么事。 雖說兒子是過繼的,但不管怎么說,多爾袞也算是“兒女雙全”的人了,不過,隨著他被皇帝清算,他的一兒一女就迎來了悲慘的結(jié)局。 首先是多爾袞的兒子多爾博,他可以說是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體驗了一把什么叫做人生的大起大落。 在多爾袞去世之初,多爾博被順治皇帝下令過繼給多爾袞當(dāng)兒子,同時多爾博還繼承了多爾袞的爵位。 而當(dāng)時多爾袞臨終時的爵位,是睿親王,因此,多爾博也就成了第二代睿親王。 并且,當(dāng)時順治為了顯示對多爾袞的獨特恩寵,還專門下令,將睿親王多爾博的俸祿,調(diào)整為“諸王三倍”,也就是說,比其他同等的親王,多爾博每月能拿三倍的俸祿。 那個時候的多爾博,才剛滿八歲。 一個八歲的親王,同時俸祿還遠高于其他親王,這就是多爾博在多爾袞去世之初,所享受到的待遇,而要是按照這么一個趨勢發(fā)展下去的話,那么未來,他必定會成為大清的重臣。 但可惜的是,多爾博的這種超常規(guī)待遇,僅僅享受了兩個多月就宣告結(jié)束。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順治皇帝展開了對多爾袞的清算,最終經(jīng)多個大臣的聯(lián)名上書揭發(fā),多爾袞被定罪十四款,其中包括謀篡大位、獨斷專行,還包括逼死肅親王豪格,強娶豪格福晉為妻等。 最終,順治皇帝一聲令下,多爾袞被“毀墓掘尸”。 多爾袞就這樣被順治皇帝迅速清算了,而當(dāng)時作為剛成為多爾袞兒子的多爾博,其地位就變得十分尷尬。 按常理來說,作為多爾袞的兒子,是應(yīng)該受到牽連才對,不過順治皇帝也考慮到實際情況,畢竟多爾博是他安排個多爾袞當(dāng)兒子的,況且也才當(dāng)了兩個多月而已。 因此,順治就沒有對年幼的多爾博下手,但其身上的所有爵位,卻被順治全部追奪。 并且,順治還下令,解除多爾博與多爾袞的父子關(guān)系,讓他重新回歸之前的家庭,繼續(xù)給多鐸當(dāng)兒子。 這樣一來,多爾博就在僅僅體驗了兩個多月的親王后,再次回到原來的生活。 而這一切的變化,對于當(dāng)時的多爾博來說,無疑是極為夢幻的,原本他只是多鐸的一個普通兒子,就是將來繼承家產(chǎn)也繼承不了多少,畢竟他只是第五子。 但卻在皇帝的一聲令下后,忽然變?yōu)榱司粑蛔罡叩挠H王,同時還享受著優(yōu)于他人的俸祿,而光明的前途,也即將向他展開。 結(jié)果,在他正要調(diào)整狀態(tài),迎接未來新人生的時候,一道詔令又將他打回了現(xiàn)實。 如果他沒有經(jīng)歷過這個變化,也許對于他來說還是一件好事,畢竟這人嘛,在沒有得到或者感受過一樣?xùn)|西前,是不會有什么期待的,更不會有不平衡的情緒、 但這突如其來的大起大落,對于年幼的多爾博來講就變成了一件壞事,得而復(fù)失的感覺,足以將其擊潰。 也許這就是他為何英年早逝的原因,史料記載,多爾博僅僅活了三十歲便去世,截止到他去世,他的爵位也不過是一個多羅貝勒而已。 不過,在多爾博去世一百多年后,有一個人間接幫助多爾博完成了親王之夢,這個人是誰呢?沒錯,正是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下詔,為多爾袞正式翻案,他認為多爾袞的罪名大部分屬于是污蔑,并且多爾袞對于大清朝有了開國功勛,因此,復(fù)封多爾袞為睿親王。 并且,乾隆還修復(fù)了多爾袞的陵寢,賜謚號為“忠”,還將多爾袞重新錄入了玉牒之中。 總之,乾隆皇帝硬是把曾經(jīng)的一件鐵案翻了過來,而這個舉動,也意味著乾隆直接否定了他曾祖父順治當(dāng)時的決定。 而在多爾袞被翻案之后,乾隆也沒有忘記曾經(jīng)當(dāng)過多爾袞兒子的多爾博。 他把多爾博重新歸于多爾袞的子嗣,同時又把多爾博,連同多爾博的次子蘇爾發(fā)一脈,追封為睿親王。 而當(dāng)時蘇爾發(fā)一脈,已經(jīng)傳到了多爾博的五世孫淳穎這一代,因此,當(dāng)時還在世的淳穎,就成了實際意義上的第三任睿親王(第一任為多爾袞,第二任為多爾博,其他追封的不算)。 自此,睿親王這個爵位,一直傳到了清朝滅亡,最后一任睿親王叫做愛新覺羅.中銓,他在繼承睿親王爵位的時候,已經(jīng)是民國四年(公元1915),而此時的大清朝都已經(jīng)沒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乾隆皇帝算是從側(cè)面幫助多爾博完成了親王之夢,并且也因此讓多爾博的子孫在大清朝享受到了榮華富貴。 最后再來說說多爾袞那個唯一的親生女兒。 多爾袞的這個女兒,名字叫做愛新覺羅·東莪,其生母在正史中并無記載,而根據(jù)野史的記錄,她的生母為多爾袞第六妃李氏。 這個李氏,既不是漢人也不是滿人,而是朝鮮錦林君李愷胤的女兒義順公主, 其本名在史料中記載為李愛淑。 而當(dāng)初義順公主之所以會嫁給多爾袞,一來是因為多爾袞的脅迫,當(dāng)時的多爾袞剛剛喪偶,因此就借助“六使詰責(zé)事件”,對朝鮮施加壓力,最終朝鮮為了平息事端,把錦林君李愷胤李愛淑封為公主后,嫁給了多爾袞。 另一個原因,是義順公主的父親李愷胤貪財,據(jù)記載他雖說是朝鮮宗室,但卻相當(dāng)窮,甚至被稱為“至貧宗室”。 所以,在當(dāng)時朝鮮國君為應(yīng)付多爾袞而在宗室中挑選閨秀時,李愷胤忙不迭的將自己的女兒送上,表示愿意把女兒嫁出去。 最終,李愷胤不僅成了多爾袞的老丈人,也因此得到了彩緞40匹、白銀1000兩的彩禮,史載他由此“一夜暴富”。 而傳聞中多爾袞唯一的女兒東莪,就是這個義順公主所生。 不過,在多爾袞去世并被順治皇帝清算之后,包括他的女兒東莪,以及繼任大福晉義順公主都迎來了凄涼的結(jié)局。 東莪是被順治下令,交給了信郡王多尼看管,而這個多尼,是多爾袞的侄子,也是多爾博的親二哥,也就是說,東莪和多尼屬于是堂兄妹的關(guān)系。 而自此之后,清史中就再也沒有了關(guān)于東莪的任何記載,換句話說,東莪自此“消失”了。 當(dāng)然,一個大活人肯定不會莫名其妙消失,只不過牽涉到多爾袞的關(guān)系,所以關(guān)于東莪的記載,被人抹去了而已。 而根據(jù)近代清史研究學(xué)者的考證,在如今的呼和浩特市內(nèi),有一座公主府,這個府邸,據(jù)說曾經(jīng)有一個多爾袞的曾孫女住過,而從這個線索來看的話,那么東莪極有可能是被嫁到了蒙古,與某個蒙古王公結(jié)為了夫妻。 結(jié)合這個線索,再去看順治年間迎娶清朝格格的蒙古王公,最接近也最符合的就是科爾沁部的土謝圖親王巴雅斯護朗。 所以,在順治十三年娶了一個清廷格格的巴雅斯護朗,所迎娶的大概率是多爾袞的女兒東莪。 除此之外,在一本叫做《多爾袞軼事》(其作者不詳)的書中,記載了不少關(guān)于多爾袞以及其家人的事情,其中就涉及到了東莪的結(jié)局。 該書里,東莪曾在父親多爾袞還掌權(quán)時,于一次跟隨父親外出的機會,結(jié)識了一個姓陳的書生,兩人互生情愫,但奈何書生一無功名傍身,二又家中貧寒,因此二人只能遙為思念。 之后,有蒙古王公進京,見到東莪之后,驚為天人,便請求多爾袞指婚,而多爾袞為了聯(lián)絡(luò)蒙古壯大勢力,所以便同意了這門親事。 但在同意之后,還沒來得及將東莪嫁過去,多爾袞便病逝,并且很快遭到了順治皇帝的清算,而東莪也被交給了信郡王多尼看管。 在這種情況下,那個蒙古王公擔(dān)心如果娶了東莪,恐怕會引火上身,因此主動解除了婚約,與此同時,之前那個陳姓書生,經(jīng)過刻苦攻讀,終于考取了進士功名,并且,在數(shù)年之后,信郡王多尼也恢復(fù)了東莪的自由身,準(zhǔn)許她自由婚配。 于是,東莪便和那個陳姓書生結(jié)為夫妻,自此開始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這便是在這本叫做《多爾袞軼事》的書中東莪的結(jié)局,不過,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虛構(gòu)的成分較多,只不過是人們在茶余飯后的一種談資而已,當(dāng)不得真。 所以,東莪最終究竟是去了哪里,又是什么結(jié)局,這個還有待考證。 綜上所述,多爾袞死后,他的侄子多爾博先是被順治帝下令過繼給多爾袞當(dāng)兒子,并繼承了多爾袞的睿親王爵位,但僅過了兩個月,多爾袞就被“毀墓掘尸”,因此多爾博的爵位也被追回,而在多爾博死了一百多年后,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因此多爾博又恢復(fù)了睿親王爵位,至于多爾袞的女兒東莪,正史中僅知道她被交給堂兄弟多尼看管,之后便再無她的任何記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