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的三對“漳南、漳北渠” 太行山中,清漳河邊上開有“漳南渠”和“漳北渠”,濁漳河邊上也開有“漳南渠”和“漳北渠”。叫人驚奇的是,清漳河邊上,古代也曾開有山雨心目中的“漳南渠”和“漳北渠”。 涉縣清漳河邊上的漳南渠,位于河北省涉縣西南部清漳河右岸即南邊,是以清漳河為水源的灌區工程。民國31年(1942)于2月14日正式開工。民國33年(1944)4月5日建成通 水。首起下溫村,尾至茨村,全長13.5公里,渠首寬2.3米,深2.6米,可澆地3萬畝。涉縣清漳河邊上的漳北渠因引清漳河水,又穿繞清漳河北面山區而得名。其渠首在山西省黎城縣清泉村,自涉縣遼城鄉郭家村入境,渠尾止于涉縣寨上村東(招崗村名碑載“漳北渠尾于此(招崗村)”)。1958年1月開始興建,1960年2月14日建成通水,全長93公里。渠首斷面4.5米*2.2米,縱坡1/3000,控制灌溉面積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4萬畝。這是山雨的先父母都曾參與修建的一項水利工程。 黎城縣,1942年秋后,四個多月時間,在其境內濁漳河南北兩岸修起了兩條水渠,一條名“漳南渠”,一條名“漳北津”,總長23.5公里(其中,漳北渠11公里),可澆地四千余畝。有資料顯示,1958年,黎城縣也修了一條全長25公里的“渠北渠”(干渠,),當年1月9日動工,7月1日建成通水,使其城關、上遙兩個公社、21個生產大隊的土地(當年是8000畝)得到了灌溉。山雨估計,這條“漳北渠”與1942年的那條“漳北渠”有一定淵源(前身與后身?)關系。 涉縣、黎城,清漳、濁漳,各有自己的“漳南渠”和“漳北渠”。有意思的是,黎城在民國時期(1926初),曾勘測,卻未曾動工即流產,沒修成那時的(漳南、漳北)渠。而在涉縣,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知縣任澄清主持開鑿,“由七原山前引漳水入渠,山前地頗高,疏浚深廣,漸至平疇。凡灌田三十余頃,至今賴之。其余派引之北關入城,穿半(泮)池入縣衙。從南門西出,故道尚存。清嘉慶三年(1798),知縣戚學標重挑挖”(《涉縣志》)。這叫“任公渠”。清康熙年間(1661—1722),知縣柴勝任主持開鑿,位于(清)漳河南岸(的“柴公渠”),“利與任公果略相等。所謂南北二渠也”(《涉縣志》)。山雨好比附,將“任公渠”叫作涉縣明代的“漳北渠”,將“柴公渠”叫作涉縣清代的“漳南渠”;又一對“漳南、漳北渠”;太行山區因此至少有古今“漳南、漳北渠”3對!!! 山雨 壬寅菊月之初 于古趙都薛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