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庵
曲水庵位于蔣村鄉王家橋村,交蘆庵的東面?!赌险淖印份d:"曲水庵,古清化寺舊址"。始建時間早于秋雪庵、交蘆庵,后因年久傾毀。明崇禎元年,云棲寺古德法師應錢謙益、錢士貴、唐世濟等人之邀重建。曲水庵筑于曲水深蕩之中,庵基依水而筑,四周溪水環繞,有蘆蕩竹籬掩映,非舟莫渡。
《西溪百詠》 曲水庵詩:
門外花溪曲曲回,擔簦頂笠接船來。籬邊金錯迎霜菊,屋角香浮帶雪梅。
獅子窟中無野性,蓮花社里有宗雷。匡廬滴漏重傳響,不是流觴集俊才。
此詩描繪曲水庵四周花溪環繞,曲水迂回,金菊錯落,雪梅飄香的景色。為數眾多的香客、信徒,撐著雨傘,戴著箬笠,乘著一只接著一只的小船,從四面八方涌來。這些香客,里面有文人隱士,他們都是為著景慕曲水庵的名望和影響前來禮佛、敬香的。
曲水庵以體現佛教文化形式出現,室內外文化陳設,應按《長物志·佛室》一節所述要點布設,佛像力求慈容端整、妙相具足。其幡、幢、幾、榻之類,次第鋪設。
按《西溪梵隱志》上的信息,曲水庵主要入口面南,經山門引入,過山門為天井,內置鑄鐵香爐。大殿面南背北,設東西廂房,以廊相結,可設壁畫,重現古德法師講經場景。大殿西面建懷閣,又東為講經堂。并增設僧寮和廁所等。
建筑按明代民居寺庵含蓄簡樸的風格營建,梁架為木構,磚墻體,除講經樓外均為一層建筑物,勾勒景致優美的天際線,并配置寺觀庭院樹種。重現"法華秋霽、竹林問渡、河渚漁歌、佛慧晚鐘、生池飼魚、北風起云、西溪梅墅、蒹葭泛月"曲水八景。秋雪庵以蘆花勝,曲水庵則以古曠勝。曲水庵一帶的景致與"秋雪八景",可稱"西溪雙八景"。
河渚街
河渚街是西溪濕地綜合保護二期工程中的重要內容,建設河渚街、保留西溪水鄉民居和商貿的原有風貌不僅有利于西溪文化建設,可讓游客和市民們在游玩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時有一個休閑的埸所。
歷史上的"河渚"有集市,且為古人生活、商貿、休閑處。"河渚"地名來歷已久,清代康熙《錢塘縣志》記載:"河渚本名南漳湖,又曰蒹葭深處,又曰渦水,俗稱河水,沙嶼瀠洄,秋深獲花如雪,故其地又名秋雪,再進為深潭口,斷岸非棹不能渡。"
清代光緒《西湖集覽》記載:"河渚:錢塘縣志本名南漳河,亦曰渦水,俗稱河水,在西溪東北,沙嶼瀠洄,獲蔚掩映,又曰蒹葭深處,再進為深潭口,高僧名士蟬聯居隱,四周斷岸,非棹不能渡;舊有劉雪符淇上草堂,馮夢禎西溪草堂,虞清熙宜園,洪鐘洪園,陸階白鳳書齋并廢。"
清末民初,南潯名士周慶云纂著《西溪秋雪庵志》記載:陳贄《過河渚故人莊》:"南漳營創業,農父作鄰家,山色當窗好,溪流繞屋斜,襟懷付魚鳥,生理在桑麻,濁酒能留客,東蘺菊開花。"朱夢彪《河渚探梅》:"獨放西溪棹,因尋曲水梅。品高香早透,性逸色偏皚。境僻民風古,花深雨露培,春游聊自適,對月縣銜杯"。從兩首詩中可見,西溪河渚有人居住,"營別業"、"作鄰家"、"民風古",說明如此好風光之地,集聚人較多;人多了就有了街市,市面上有豐富的特產,魚、桑麻、濁酒、曲水梅等。
擬復建的河渚街,建議其位置放在深潭口"龍舟勝會"以東的"義家蕩"沿線,即西起深潭口村五、六組,東止三深村五組,沿"義家蕩"(當地鄉民稱蛤蟆灘、螺絲灘)一線水域鋪展。東接花蔣堤特色景觀帶,西連深潭口景區,承接東西兩個濕地生態區。并有陳聚興染坊、蔣相公廟及牌坊、陳萬元古宅。
陳聚興染坊
在西溪、蔣村一帶,民間廣泛流行一種古老的手工印花織物--藍印花布。它以藍白兩色相配,色調清新,圖案淳樸,工藝簡單,取材方便,深受蔣村一帶群眾歡迎。民國以前,西溪一帶居民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和衣服,都愛用藍印花布,姑娘出嫁,更是必備的妝奩。西溪蔣村的陳聚興染坊至今已有130年歷史。創業者陳壽增、字庚燦、號紀延,生于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祖籍河南穎川。染坊創業至歇業,共有五代傳人:第二代傳人陳學愷、第三代傳人陳乃康、第四代傳人陳阿昌,現退休在家,第五代傳人陳喜柱,現自營汽車配件企業,有志繼承祖業,有恢復藍印花布生產工藝的意向。
蔣相公廟及牌坊
蔣相公是古代杭州及蔣村的慈善家,其義舉令后人尊敬。據《下城今古鉤成》介紹蔣崇仁,排行第七,人呼蔣七郎,先祖世居西溪蔣村。宋時,蔣氏兄弟以力耕致富,徙遷城內嘉新坊。崇仁性醇厚,喜賑施,里人感其德,居住處遂取名七郎堂巷(今祖廟巷)。弟八郎曰崇義、九郎曰崇信,皆惇孝友,好善事。建炎初,高宗南渡,定臨安(杭州)為京都,居民闐溢,食米易匱。嘉新坊近鹽橋,橋下舟航頻繁,橋上商賈輻輳,面對人口驟增糧食不足之狀,崇仁預囷備荒之策,乃仿常平倉法,于每歲秋時廣糴米谷囷貯于橋邊七寶寺巷(今長慶街道),遇歲末歉則以初價糶之,凡有告糴者,計所鬻錢償之數,任其自持,故有"蔣自量"之譽。若歲大歉,且為淖糜以活饑民,遠近獲濟者不可數計。三兄弟相繼為善六十余年,壽終之日,民間奔走號泣,不忘其德,乃立故居為祠,私奉號"蔣相公祠"。淳熙間,更立廟于鹽橋,易舊祠曰祖廟(即今祖廟巷由來),咸淳三年(1267),臨安尹潛說友奏于朝,請賜廟額、謚號。度宗降敕賜廟額曰"廣福",追封蔣崇仁為孚順侯、弟弟崇義為孚惠侯、崇信為孚佑侯,并主為土谷(地)神。
對這樣一位蔣村鄉里的慈善家,歷來得到西溪一帶鄉人的尊崇。每年農歷六月十三日,即三位蔣相公得到詔封的日子,周邊百姓都自動前來蔣相公廟祭祀。
越劇北派藝人首演地-陳萬元古宅
陳萬元古宅是越劇北派首次藝人試演地,確認陳萬元古宅為越劇北派藝人首演地的理由如下:
《中國越劇發展史》第三章"越劇男班的興起(1906-1923)"第一節"小歌班首次登上舞臺(二)"北派藝人在余杭陳家莊演出中記述:嵊縣北派唱書藝人趙順昌聽到南派藝人李世泉他們在于潛樂平把唱書藝人相來炳、馬潮水、張伯初、裘阿寶、張金魁及兒子張康榮,還有鄭蘭根、任阿求等人,大家躍躍欲試。在陳萬元的支持下,并拿出秀才帽子、馬褂和女人嫁妝衣,給他們做戲裝。村里人用八仙桌搭了個小臺。中飯后開始演出,演出劇目是《珍珠塔》。藝人們按唱書時的表演既唱又做,把夾白、插科打諢等噱頭無選擇地運用在表演上。盡管藝人們還不會走臺步,但比以前坐著演唱來得生動活潑,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史料可證實蔣村街陳萬元家確是越劇從曲藝形式轉化為舞臺形式的首次演出地,因用八仙桌搭臺在堂屋中演出,不同于露天演出,更趨文明,更雅觀。陳萬元古宅為越劇北派藝術首演地無疑,所以保護這一文化遺產,并使其發揚光大,確有必要。
蔣村集市(水滸孕育地)
蔣村是河渚一帶最興盛的集市。蔣村之名,始于南宋(南宋《咸淳臨安志》卷30《市里》有記載)。南宋時,屬錢塘縣崇化鄉蔣村里,經元、明,直到清代均未變。又據傳說,有蔣姓村民由太湖流域隨漁船南下,經運河進入西溪境內。捕魚為生,并開墾荒地,在河渚一帶定居下來。相傳宋代蔣相公三兄弟后裔就是河渚的先民,蔣氏逐漸繁衍成一大姓,并以蔣姓命名村坊。蔣村到明末清初形成農村貿易集市。清代,蔣村建制為市。
蔣村鄉地處杭州城西,鄉政府所在地就在蔣村老街,至今尚存,歷史之稱為"市"的不多,民國《杭縣志稿》記載,杭城周邊地區,只有"留下市、三墩市、方山市、長明橋市、上牽埠市、朱橋市、周家浦市、勾莊市、良渚市",而蔣村市排列其中,說明蔣村老街集市興旺。
清代咸豐年間,有近三百米長的石板路,很興旺,早市時路人擁擠;老街上有7家茶店,3家藥店,1家染坊店,2家打鐵店,還有醬油店、豆腐店、點心店、剪團店、南貨店、羊肉店,并有1家船廠。
蔣村老街以興福橋為中心,有7家茶店,主人為楊有寶、石兆林、張老貓、周蠶法、蔣春桂、王德法、夏榮記。蔣村有六社,以橋為名,廣福社(橋)、王福社(橋)、賜福社(橋)、慶福社(橋)、永福社(橋)、興福社(橋)。
而《水滸傳》小說的孕育地疑為西溪一帶。以杭師院教授、浙江省水滸研究學會會長馬成生先生為代表的專家們近年來研究認為,《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杭州人,書中所描述的地理環境與杭州西溪一帶相似,景物特征、語言特色都有濃濃的杭州影子,蔣村亦有小梁山地名。
擬復建集市和漁市,并建比武擂臺和船拳表演地,作為弘揚西溪武術文化的平臺和基地。船拳是西溪漁民平時習武健身的武術,富有地方特色,故設立船拳表演,既可豐富、發揚西溪武術文化,又可吸引游客觀賞。
杭州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指揮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