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 | 渺渺 · 主播 | 曉念 ![]() 一本好書,一種人生,十天陪你一段旅程。 本期,十天陪你讀本書為您帶來趙運濤的作品——《歷史的錯覺》。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 蘇軾曾卷入一場攸關生死的“文字獄”。 王安石變法,蘇軾反對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于是遭到新黨的打擊。 先是從中央調到杭州任杭州通判,后來又到密州任知州,再任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被任命為湖州知州的時候,蘇軾已經四十三歲了。 到任后,按照慣例,蘇軾要向皇帝報告一下當下的基本情況以及未來的工作計劃,結果蘇軾在報告中流露出一些抱怨。 其《湖州謝上表》寫道: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意思是陛下您知道,我愚鈍,跟不上時代了,跟“新進”的人們合不來。 ![]() 新黨想著繼續整蘇軾,于是指責他這份《湖州謝上表》有問題: 皇帝和我們都在變法,蘇軾居然說不一起玩耍,還說自己愚鈍。 誰不知道你是第一文人,陰陽怪氣的,還你笨,是在抱怨皇帝打壓你嗎? 太妄自尊大了。 抱怨一下,實際是文人們官運不通時的一種“通病”,但往往會因“口無遮攔”而招來一些禍端。 元豐二年,蘇軾的仕途就因為“口無遮攔”遇到了危難。 御史何正臣等彈劾蘇軾,說他寫的詩文譏刺朝政,包藏禍心,辱罵皇帝,大不尊敬,應該定為死罪。 御史臺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這里的御史們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官員,看他們有什么錯,彈劾他們。 御史臺自漢代就有,漢代的御史臺,庭院中有柏樹,柏樹上經常有烏鴉,因此官員們常說御史是“烏鴉嘴”,御史臺被稱為“烏臺”。 蘇軾這個案子,在歷史上就被稱為“烏臺詩案”。 ![]() 神宗皇帝對《湖州謝上表》的“問題”其實并不怎么在意。 但御史臺李定、何正臣等開始“挖墳”,尋找蘇軾以前寫的一些有“問題”的詩文,想找更多的證據來給蘇軾定罪。 南宋王铚(zhì)《元祐補錄》記載說,寫《夢溪筆談》的沈括參與了這場“文字獄”。 沈括本來跟蘇軾是好友,但其在政治主張上是靠近新黨的,深受宋神宗、王安石的賞識。 他參與了王安石變法,于是與蘇軾、司馬光等舊黨成為了“政敵”。 但因為與蘇軾還有舊交情,所以二人還有往來。 蘇軾在杭州的時候,沈括充任監察御史察訪兩浙。 沈括離開京師時,宋神宗特意囑咐他,蘇軾任杭州通判,你要好好對他,宋神宗很可能想調蘇軾回朝廷,讓沈括去看看蘇軾怎么樣。 沈括作為老朋友去找蘇軾,二人談論舊情,相談甚歡。 沈括抄錄了蘇軾的一些作品帶回家,蘇軾以為他是喜歡自己的詩文。 誰能想到沈括回家后,卻是仔細琢磨其中是否有譏諷朝廷的大不敬之言。 他把自己理解的一些有問題的詩文挑出來,又做了解讀,呈現給了皇帝。 ![]() 后來御史們就根據沈括找出來的這些材料來打擊蘇軾。 這條材料如果可信的話,那么,在“烏臺詩案”發生六年前,沈括就開始收集蘇軾的黑材料了。 只不過六年前,沈括把蘇軾那些誹謗新法的言論呈上去,蘇軾只是沒有被調回中央,并沒有受到其他的指責。 《元祐補錄》說六年后,這些材料為御史臺所利用。 這件事只有南宋王铚的《元祐補錄》記錄了,沈括是不是這樣的人、記錄是否屬實很難說。 不過,沈括確實得罪了不少人。 新黨當權的時候,他打擊舊黨,舊黨上臺后,他又攻擊新政,有點兒“趨炎附勢”,這大概就是后人“黑”他的原因之一吧。 蘇軾在后人看來,那是偶像級別的人物,把你寫成欺負蘇軾的人,你當然就是壞人了。 ![]() 御史臺是不是受到了沈括的啟發,我們不得而知。 但他們確實是從蘇軾的詩文入手來整蘇軾的。 他們指責蘇軾經常在詩文中譏諷朝政,罵大臣,尤其是罵新黨的大臣,甚至還暗自罵皇帝。 如蘇軾有一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zhé)龍知”,御史們說: 好家伙,蘇軾你說世間的是蟄龍,真龍在九泉,你在咒皇帝死? 蘇軾有沒有譏諷朝政呢? ![]() 是有的,蘇軾也承認了一部分,如對鹽政的不滿,蘇軾對于新政中的一些不合理措施確實采取批評的態度。 因為當時皇帝是支持新法的,所以反對新法就是錯誤,就是反對皇帝。 所以御史們就找來蘇軾一些模棱兩可的詩文,指責他某句是在批評某新政。 如說他《山村五絕》“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就是在譏諷青苗法,等等。 這些御史為了整蘇軾,牽強附會的特別多。 比如蘇軾寫詩贊美過原宰相司馬光,新黨就指責蘇軾,你覺得原來的宰相好,就是在影射現在的宰相不好嘍。 他們還從蘇軾與駙馬王詵(shēn)的交往入手,想從蘇軾“與王詵往來詩賦”中去尋找更重的“罪證”。 因為宋朝是嚴禁士大夫與皇親國戚結交的。 ![]() 當然,他們也不是把所有語帶嘲諷的詩句都當作“罪證”。 比如蘇軾寫給弟弟的、寫給和尚的詩。 如果沒有廣泛傳播,沒有發朋友圈,沒有發微博被轉500次,僅限于當事人兩個人知道,影響力不大,就沒事。 蘇軾七月二十八被捕,十二月二十八結案,總共經歷了五個月的牢獄風波。 負責審訊的是御史臺,負責判決的是大理寺。 大理寺審判的結果是應該流放兩年,但當時正好趕上大赦天下,所以就不罰了吧。 御史臺忙活半天,好家伙,白忙活,他們當然不干。 他們以蘇軾罵皇帝這樣十惡不赦的罪行控訴蘇軾,就是希望能殺掉他,結果卻沒有達到他們的目的,于是他們吵吵鬧鬧。 宋代的審刑院,相當于現在的檢察院,他們負責復核判決結果。 最終,他們頂住了御史臺的壓力,支持大理寺的判決,蘇軾應該享有當時頒布的赦免政策。 宋朝的司法體系還是值得稱道的。 最后皇帝結合御史臺的控告和大理寺的判決,既要照顧御史臺的情緒,又要參照現行的法律條文,最后沒殺蘇軾,采取了赦免的態度。 但為了表示懲罰,給蘇軾點兒小教訓,將其貶到黃州。 ![]() 史書上記載是“特責”,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法律條文,根據大赦的政策,蘇軾沒罪了,但還是要給他點兒特別的小懲罰。 《宋史·蘇軾傳》說宋神宗放蘇軾一馬,是因為愛才,憐惜他。 又說,宋神宗是看了蘇軾在獄中寫的絕命詩而愛惜其才華,才沒有殺蘇軾的。 另外,不僅皇帝愛蘇軾之才,為其“放水”,還有人說有大赦的政策,是因為太皇太后曹氏也是蘇軾的粉絲。 蘇軾的一生,歷經英宗、神宗、哲宗三朝。 他二十二歲中進士,三十六歲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去地方任職,為杭州通判,三年后又任徐州太守、湖州太守。 在湖州任上不足三個月,發生“烏臺詩案”,謫居黃州。 在黃州他寫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佳作。 ![]() 死里逃生,蘇軾曾以為此地將是他的養老之地了。 后來舊黨得勢,蘇軾被重用,但蘇軾又不滿舊黨一刀切,把王安石新政都廢除,就又遭到了舊黨的排擠。 五十九歲起,因新黨重新執政,蘇軾再度遭貶。 先后謫于惠州、儋(dān)州等地,直到六十六歲他去世的那年,才從海南放歸,于北返途中病歿。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今日共讀 《歷史的錯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