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頤和路公館區是1929年《首都計劃》的產物,乃為南京最具民國風情的一扇重要窗口。它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南京市重要歷史文化風貌保護片區。自成一體的街巷格局,獨特的空間組織方式以及極具時代感的建筑樣式,歷經90年風韻猶存,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 為了更好的保護、開放和利用,南京頤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有限責任公司亟待就首期78加1處房屋建筑進行相關研究。在多方考察中,具有多領域人才集聚優勢的南京古都學會得其青睞,最終被選定承擔這一項目。 本項目為整個街區歷史文化研究的一部分,針對街區首期開放院落,圍繞其建筑、人物、事件,開展針對性資料的深入挖掘及細分研究,為未來街區整體歷史文化研究擴展至更廣范圍、更深領域打好基礎,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資源基礎數據庫提供一定的內容支撐,在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相應貢獻。 該項目自2019年9月簽約后,課題組歷時1年,經專家多次集議,三易其稿,于2020年10月順利通過結項。內容所涉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的形成、發展、演變等;民國建筑總體研究和典型個案介紹、具體建筑相關史實和數據;與之相關的部分名人與逸聞軼事等。本文即從中摘編刊載。對于這一專項成果,專家給予高度肯定,一致認為定位準確、數據詳實、價值突出,填補了相關空白。 整部書稿(含圖片)近38萬字,已由南京出版社于8月出版。 ![]() 第一章 定都之后的南京城市建設 第一節 《首都計劃》的制定 第二節 對新住宅區的描述 第三節 納入當今頤和路街區的所屬范圍 第四節 結語 第二章 南京現存民國公館區概述 第一節 傅厚崗公館區:私人公館取代規劃中的市行政建筑 第二節 五臺山公館區:私人公館與公共文化建筑共存 第三節 梅園新村公館區:房產商參與建設的商品住宅區 第四節 常府街公館區:第三住宅區上崛起的高級住宅群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具體規劃和政策、法令、條規以及措施 第一節 《建筑新住宅區計劃》 第二節 《南京市新住宅區第一區領地章程》 第三節 《南京市新住宅區建筑章程》《修正南京市新住宅區建筑規則》《修正南京市新住宅區建筑章程》等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住宅的營建 第一節 歷史的演進 1、萌芽期(下關開埠~) 2、產生期(1912~1919) 3、轉型期(1919~1927) 4、鼎盛期(1927~1937) 5、停滯期(1937~1945) 6、恢復期(1945~1949) 第二節 街區的形成 1、道路建設 2、基礎設施建設 3、住宅建設 4、公共設施 第三節 道路的冠名 第四節 行道樹和植被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南京民國建筑的發展概況 第一節 南京近代建筑發展的主要階段 第二節 南京民國建筑的特點 1.建筑類型多樣,功能齊全,等級高 2.中西合璧背景中凸顯首都風貌和建筑民族復興的多樣化方式 3.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大多在南京留下杰作 4.南京民國建筑的內涵豐富,歷史價值突出 第三節 南京民國建筑的代表性風格 1.殖民式建筑與西方復古、西方折中主義建筑 2.中國民族形式建筑的復興和發展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 第一節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民國建筑的價值 1.歷史價值 2.文化價值 3.建筑藝術價值 第二節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住宅建設的標準和建筑用途要求 1.建設標準和品質要求 2.建設功能要求 第三節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民國住宅分析 1.建筑年代分布及建筑層數 2.建筑物基地面積和高度控制 3.住宅類型和平面布局 4.院落空間 5.住宅建筑的形式與風格 6.住宅的結構、材料與設施 第四節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的配套設施與公共建筑 1、圍墻 2、小學、菜場、辦公等公共與配套設施 第五節 民國時期的南京建筑師與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 1、民國時期南京職業建筑師的構成 2、民國時期南京建筑師職業群體分布的特點 3、代表性建筑師及其在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內的設計案例 第六節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住宅建設中的相關制度 1、首都新住宅區第一區的土地征收和價格 2、申領宅地和價格 3、首都新住宅區第一區的建設經費 第七節 結語 第七章 建筑與人物 第一節 民國建筑與人物 1、頤和路軸線33處 2、珞珈路、赤壁路軸線23處 3、靈隱路、普陀路、莫干路15處 4、寧海路軸線7處+1處(增補) 5、配套服務區1處 第二節 民國住戶分析 1、身份構成 2、身份簡析 第八章 相關歷史事件及外國駐華使領館概況 第一節 南京國際安全區專題研究 1、總部的設立 2、頤和路街區所在范圍 3、護佑難民經過 4、主要人物及總體評介 第二節 諸國使領館概況 1、赤壁路5號多米尼加公使館 2、牯嶺路20號荷蘭大使館舊址 3、靈隱路9號印度大使館舊址 4、珞珈路46號瑞士公使館舊址 5、西康路44號羅馬教廷駐華公使館舊址 6、頤和路11號英國大使館舊址 7、頤和路15號菲律賓公使館舊址 8、頤和路28號美國大使館舊址 9、頤和路29號前蘇聯大使館舊址 10、頤和路32號澳大利亞大使館舊址 11、頤和路35號墨西哥大使館舊址 第九章 逸聞軼事與詩選 第一節 逸聞軼事 第二節 詩選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9年出臺了《首都計劃》,共編制有28項規劃內容,并按現代都市標準,采取了不同功能的分區,如劃定中山門外紫金山南麓為中央政治區;傅厚崗一帶為市級行政區。隨后便開始了大規模營建。 在短短20年間,留下的代表性建筑不少于200座,從中山陵到總統府,從國民政府外交部到交通部,從國民大會堂到國立美術館,還有眾多的教育、科研、文化機構以及別墅私邸。 其中山西路一帶,即位于今日北京西路兩側包括頤和路在內的公館區已然形成,蔚為大觀,如今成為最為完整和最具體現民國風情的一扇窗口。 目前整個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總面積約35公頃,計13個片區。現有285個院落,其中264處為民國風貌,納入文物部門保護的各類建筑有225處。自成一體的街巷格局,獨特的空間組織方式以及極具時代感的建筑樣式,歷經90年風韻猶存,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是首批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現為南京市確定的重要歷史文化風貌保護片區。 建筑是包裹生命的容器,除了自身的魅力外,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核,就是這座房屋的主人和他所處那個時代的風雨滄桑。將這些私邸與人物交織呈現,無疑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一幢幢建筑,就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仿佛是一組歷史畫卷,俳佯其間,令人流連。 重識一段幾近褪色的人文記憶和空間故事,將是閱讀這座城市的一個極佳路徑。為了充分利用、發揮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建筑文化價值,立足于深挖建筑背后的人與事,展現不為人知或鮮為人知的歷史,以喚醒與激活建筑的內涵價值,賦予載體鮮活的生命、豐厚的蘊意和持久的張力,使固化的建筑活化,突出民國文化的高雅情懷。 南京安居集團以敏銳的眼光,深感講好“頤和故事”的重要,這對該街區的保護和利用,有著極大意義。集團所屬專門負責開發的頤和路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有限責任公司則全力推進這一工作的開展。 南京古都學會承擔了這一研究課題,并于2020年10月順利結項。與會專家給予高度肯定,一致認為定位準確、數據詳實、價值突出,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是迄今為止最權威、最全面的成果。 本書稿為頤和路街區歷史文化研究的專項成果,針對首期開放的院落,圍繞其建筑、人物、事件,開展針對性資料的深入挖掘及細分研究,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資源基礎數據庫提供一定的內容支撐。 它是為整個街區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為未來街區整體歷史文化研究工作擴展至更廣范圍、更深領域打好基礎,在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相應貢獻。 在街區全域285處院落中,基于對歷史文化價值、產權難易程度、有條件開放(已騰空未移交)、環境品質優劣程度等諸多因素,并結合項目實時推進,確定了78+3的實施范圍,其中有78+1處屬于本次研究項目的實施范圍。具體為:頤和路軸線33處、珞珈路、赤壁路23處、靈隱路、普陀路、莫干路15處、寧海路7處、配套服務區1處(原排水管理處)。本文稿共分為9章。 第一章,主要講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的城市建設。一部《首都計劃》,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面貌。當然,一個城市的發展,從某種角度而言,具有承上啟下之關系。此前近代南京的四部相關規劃,同樣值得關注。 第二章,對南京現存民國公館區作一概述。除了頤和路公館區外,至少在當時城市規則中還有四處,并至今猶存,分別是傅厚崗、五臺山、梅園新村和常府街公館區。盡管與頤和路公館區弗能相提并論,但各有風貌,彼此交相輝映,故有必要對其做一解讀。并通過比較,更加凸顯了頤和路公館區無可比擬的物化形態。 第三章,如果說《首都計劃》是對南京城市整體布局的一個綱領性文件,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就必須出臺相關配套的具體政策、法令、條規及措施。本章選擇了其中幾個重要文件,通過一定的釋讀,加以呈現。 第四章,主要講住宅的營建。第一節內容主要講歷史,建筑不是孤立單一的行為,而是隨時代漸進,依歷史起伏,大致分為六個時段,從中感悟到城市的命運和建筑生命的軌跡。二至四節,則分別論及街區的形成、道路的冠名以及行道樹和植被,從細節了解整體,讀懂這美奐美輪的畫卷。 第五章,詳細敘述了南京民國建筑的發展狀況。南京近代建筑是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地位也較特殊,其歷程可視為一個縮影。它不僅記載了自洋務運動最早興辦的產業類建筑實例,也體現出近代中國開埠后西方傳來的建筑樣式與技術,從而使近代南京城市建設及建筑類型和形式都發生巨變,為豐富近現代建筑內容開辟了新路。 第六章,則從建筑學人的專業角度,解讀街區的民國建筑,重點落筆于對住宅的相關分析,內容充盈豐滿,面面俱到,透徹而精準。文中,還對相關配套設施和公共建筑、建設中的相關制度,做了一番闡述。特別是對幾位建筑大師以及他們的杰作,進行了個案研究,以示向他們致敬。這也突出了頤和路公館區建筑所具有的崇隆地位。 第七章,則就單體建筑與相關人物,一一介紹。同時對住戶身份構成,做了一個簡單分析,大致可以了解當時的一些基本情況,有助于今后數據的量化。 第八章,主要介紹在該區域內曾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外國駐華使領館。言及日本侵華戰爭,就必須講到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而在這期間,由留守首都的外籍人士組織的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劃定了一個安全區,保護了眾多難民免遭屠戮。雖然為時不長,但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對于這一義舉,我們不能忘卻,必須一書,以示后人。 第九章,主要講述了相關人物的逸聞軼事。這是講好“頤和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搜集有10位民國人物的內容,值得一讀。稍顯缺憾的是,僅有幾個人物與之內容是發生在斯地。另外說明一下,因為文章篇名不一,無法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套用,因而在編排先后上無序。另選登了幾位人物的相關詩詞,可以一睹風采。 對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某一部分做一全面梳理,本研究大概是為首次。故少有現存成果所依憑,如何把握項目的展開,包括研究范疇、類目、內容、編排等等,既要契合于研究之宗旨與相關要求,又便于寫作,單獨成篇又彼此銜接,就甚為關鍵。 盡管委托方提供了一份相關研究方案,但多是理論架構,而具體落筆,還需另做考量和呈現。經多次研商并不斷完善,才有今日所呈終稿。最后需要說明一下,因應出版之要求,故書稿在篇章結構上做了一些調整,同時刪去原有課題中的部分內容。 ![]() 建筑是包裹生命的容器,除了自身的魅力外,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核,就是這座房屋的主人,和他所處那個時代的風雨滄桑。將這些私邸與人物交織呈現,無疑增加了歷史的厚重。一幢幢建筑,就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如同一組歷史畫卷,令人流連。 目前頤和路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諸多資源“深藏閨中人未識”,可知性較差。眾多相關部門的規劃與目標實施,多是建筑學人的構想,從街區保護與利用著手,敘事在外,突出的重點是建筑業態,注重的是物質空間,旨在整治環境、開放院落、優化功能;著眼于外觀和內飾,庭院與道路,綠化與環境,標識與點綴,強調片區與片區之間,街區與周邊之間的關聯,最終將這一片打造成民國文化集中展示區和城市文化修復的領先示范區。具體可見程宇飛的《南京民國歷史街區環境改造設計研究》,劉思彤的《中國近現代居住類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再利用研究》等。 抑或是從旅游從業者的視角,主要是如何展示、線路設計,如何引導游客,不一而足,如王卓的《歷史文化街區品牌塑造研究》、許心儀的《頤和路春秋》品牌相關策劃等。 相關的學位論文也莫不如此,主要論及建筑本體,如許峰《基于文物法規的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保護研究》、王洲《基于形態特征的南京民國住宅區保護再利用研究》、劉其東《街道文脈的保護與評估研究及其應用》、趙珊珊《南京頤和路街區近代規劃與建筑研究》等。 由于專業方向的不同和研究視角的擇取,上述諸文都較少關注建筑與主人的關系,建筑與那一段歷史的交集。換言之,缺乏對建筑人文內涵的關切。公館區的歷史底蘊不容忽視,而風云際會的民國要人,更顯其特殊的歷史地位。 為了充分利用、發揮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建筑文化價值,本課題立足于深挖建筑背后的人與事,展現不為人知或鮮為人知的歷史,激活建筑的內涵價值,賦予建筑載體鮮活的生命、豐厚的蘊意和持久的張力,使固化的建筑活化,重識一段幾近褪色的人文記憶和空間故事,使之成為閱讀這座城市的一個極佳路徑。 相對于他人前期的既有研究成果,本課題有這樣幾個特點,它契合了項目研究的初心和所要達成的目標。具體如下: 1、較為系統的對頤和路公館區進行了一次全面梳理,不敢言“一網打盡”,但相對而論已基本囊括其間,將這里從一片貧瘠之地到公館林立的“發跡史”,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無論是讀者還是觀者,經過了這一“閱讀之旅”,可以明晰地了解頤和路公館區的過往與當下。不惟如此,還有一些精微的細節,亦可從中探秘,無需再花時間尋覓。 2、首次使用或公開與之相關的應有內容,一是具體建筑詳細而完備的數據;二是相關建筑準確的位置圖、平面圖以及近照。這些都是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殊為難得。因此而言,本課題的有些內容,堪稱“獨有”。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加深了研究的難度,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研究成果于客觀上提升了一個層次,更具一定的說服力。 3、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從規劃條文,到設計架構;從區域形成,到行道冠名;從建筑本體,到施工技術;從房屋外飾,到內部裝潢;從附屬設施,到配套工程;從大師生平,到傳世經典,無不俱到。此前,無論是規劃文本,還是研究項目,抑或相關的學位論文,都不及如此厚度和廣度。若言高度,亦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4、既有以建筑、公共空間、街道和景觀等為切入口的研究闡述,亦有將建筑與人物、事件、人文結合在一起的綜合展現。因之而觀,內容顯得豐富,人與建筑的交關,在本項目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賦予了凝固建筑以生命活力,可觀可感,一段歷史就鮮活起來,這是以往研究中鮮見,極少涉獵。 經過數易其稿,從結構而觀,經過調整后,篇章脈絡清晰,趨于合理;從內容上看,屢次修潤充實下,亦趨完善提高。總之,經年努力,碩果漸豐。當然,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深望海涵。 ![]() 楊新華,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長,文博研究館員。2012年退休后被聘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文物鑒定評估高級人才培訓基地特邀顧問。現為中國與文萊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中國古都學會城墻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古都學會會長、南京民國建筑研究院院長。曾任南京市政協常委、文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生導師。編著出版約70部有關南京文史研究和文物保護管理的書籍。2008年3月,榮獲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學會共同頒發的“中國當代文博專家”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