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林采宜曾說過,退休,是人生的“此處葉落,別處花開”。 人生路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能與人言之一二。歷經歲月風塵的打磨,懂得了人生不易,世事滄桑,嘗遍百般滋味,方知唯有自渡才可活得明白通透。 蘇軾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多少退休人員夢想中的生活,遠離紛爭,不屑于與誰爭,安靜地獨處,享受余生美好的生活,是退休后我們最好的活法。 退休后,沒有了職場壓力,也沒有了生存壓力,本以為可以肆意天涯,驀然回首時,有人發現,曾經的朋友都漸行漸遠,沒落之時,只有獨自欣賞。 人走茶涼,朋友“無用”,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我們不必慌張,更不必自責。退休后,如果你一個朋友也沒有,往往是一件你自己都想不到的好事,原因有這些。 活得清醒又通透,不再讓自己陷入無端的內耗里人們常說:“世人慌慌張張,只圖碎銀幾兩;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惆悵。” 人在職場時,有太多的身不由己的合群和憋屈,不過是為了幾兩碎銀養家糊口。歷經歲月的侵染,光陰的洗滌,嘗遍了世態炎涼,滄海桑田后,早已懂得了,人這輩子始終活的是自自己。 退休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前半生的無奈和無趣隨塵風飄逝,后半程的人生路需要我們自己說了算,過好自己想要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余生。 那些退休后看似沒有朋友的人,喜歡獨來獨往的退休老人,不是他們不愿意跟別人交往,而是他們早已把自己修煉得清醒又通透,能夠讓自己不再陷入無謂的內耗里。 既不必看誰的臉色,也不必去猜測誰的意圖,安靜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活著。不論是詩意的遠方,還是眼前的生活儀式感,往往都是自我修行的一種展示。 一如林語堂所說: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品味孤獨的時候,你會站在塵世喧囂外,多少熱鬧繁華,都與我無關。 退休后,愿意把自己還給自己,不被外人打擾,過一份安靜的歲月,愛身邊的親人,在平淡涼薄的余生里,過好自己唯美又浪漫的老年,也許才是對自己的回饋。 內心強大,晚景幸福,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懂得活自己有位60歲的領導退休了,悄無聲息地把自己的辦公室收拾一新,把自己的私人物件帶走,然后不聲不響地退出了所有的工作群。這位領導說,在職時,門庭熱鬧,人來人往,這不是我的魅力,而是這間辦公室的實力;如今我退休閑賦回家,就該誰也不打擾,回家過我曾經夢想的退休生活,安靜地獨處,看似我沒有朋友,其實內心卻活得強大。 泰戈爾曾說過: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其實,退休后喜歡獨處的人,不是孤獨,孤僻,而是選擇了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而已。獨處的美妙不在于多么的“高大尚”,而在于內心的安逸和淡泊。 有人說這樣的人,不是因為喜歡獨處,而是沒有真心的朋友,所以才會給自己尋找這樣“清高”的說辭。莊子:“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人生并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塵世間,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只有真正的冷暖自知。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犯過這樣一種思維上的錯誤:總是站在自己主觀的角度,去評判和干涉他人的世界。有很多人總是輕易的認為,自己所做的決定和言語是對的,然后就自以為是的干涉他人的生活和決定。 這也是為啥很多時候,會有人“好心”地去提醒那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還是要多跟人群相處,否則將來會脫離社會,沒有朋友的余生將是多么的枯燥寂寞。 其實,退休后,那些喜歡一個待著的人,不是沒有朋友,也不是就真的脫離社會,更沒有別人嘴里的孤獨寂寞,反而是因內心堅強,早已修煉的不在乎外界的聲音,能夠坦然地自娛自樂的享受屬于自己的美好時光。 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沉浸在喜歡的事情里,自己就是最好的朋友《百年孤獨》中寫道: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的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 所以說,人生而孤獨。退休后的余生,其實才是我們人生真正活自己的時候。這兩年火爆全網的蘇敏阿姨,因為覺醒后,拋家棄女,如今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雖然還沒有跟老公離婚,但她已經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知道自己余生需要什么,沉浸在自己的愛好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余生為自己好好地活一回,是多少被困頓在婚姻里的女人的楷模。 退休后,不要從自己的視角去評價別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追求,能夠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即使沒有朋友共享,也可以自娛自樂地享受那份美好的歡樂。 人說,世間是涼薄的,又是深情的,唯有自己主導余生,活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才能進退自如,談笑不羈。 有的人之所以選擇獨處,只是他不需要在別人面前刷存在感,不需要依靠別人來充實自己的生活;他們有自己余生的“夢想”,一心投入到自己的愛好里,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取悅自己的事情上,不僅心情愉悅,還讓自己的余生有所成就感。 退休,不是結束,而是美好生活的開始。尤其是五六十歲剛退休的時候,身體,精力,財力都跟得上的時候,我們可以讓自己過上真正“放馬南山”的自由生活。朋友并非幸福的必要條件,余生漫長的時光里,要用盡所有的愛去關注自己、善待自己,自得其樂,安享晚年,內心強大,幸福美滿。 作者:華貴禪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