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戰無人作戰系統中,無人潛航器發展較快。廣義上講,無人潛航器也屬于機器人的一種,所以也稱為水下機器人。不過,軍用無人潛航器與民用水下機器人不同,為適應水下環境、便于攜帶、收放,大多數采用了類似魚雷的形狀。 1958年美國海軍研制了纜控水下救撈器(CURV),顧名思義,它是用來打撈沉船沉物的,最初也沒有引起世人的關注。但還真應了那句話“天生我材必有用”。1966年美國空軍一架B-52戰略轟炸機與KC-135加油機在空中相撞,機上攜載的1枚氫彈掉進地中海,深達868米。如果處理不好,可是后患無窮。于是美國軍方緊急調用這種打撈器協助打撈。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終于將氫彈撈了起來。1973年它的改進型還成功營救了英國的“雙魚座”Ⅲ型載人潛航器。由此,各國開始關注和發展無人潛航器。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無人潛航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形狀不同、功能各異、大小不一,應有盡有。無人潛航器按自主性可分為遙控型和自主型。遙控型,也稱為纜控潛航器,通過電纜與母船連接,由艦船上的操作員控制。遙控型潛航器按航行方式又分為自航式、拖航式和海底爬行式三種。自主型無人潛航器按預設的程序自主航行、執行水下作戰任務。國外正在研制智能型潛航器。 無人潛航器按動力形式可分為電力推進、無動力滑翔、其他等三類。電力推進潛航器通過與母船連接的電纜供電,或是利用搭載的蓄電池供電,驅動螺旋槳前行。有纜型的優勢是可根據情況變換航速和航向,缺點是受限于電纜,活動范圍較小。無纜型的優勢是行動自如、靈活,但儲備的能量有限,不能長時間航行。無動力滑翔型是靠改變自身浮力和波浪產生的能量航行,所以也稱為環境動力型,可細分為浮力滑翔機和波浪滑翔機兩大類;根據工作機理又可分為電力型和熱力型。它們可長時間在水下執行任務,美中不足是航速低,任務領域有限,只能承擔海洋測繪、水文數據收集等工作。 美國海軍將無人潛航器分為4類。第一類是超大型潛航器:直徑超過1米,排水量大于9噸,續航時間超過300小時。第二類是大型潛航器:直徑約0.5米,排水量小于1.5噸,續航時間50小時左右。第三類是中型潛航器:直徑小于0.32米,排水量小于225千克,續航時間大約20小時。第四類是小型(便攜)潛航器:排水量小于50千克,續航時間10-20小時,多采取手工拋放,典型有“金槍魚” 9 、“雷姆斯”100等。 現在的無人潛航器大致可以承擔9大類作戰任務,分別是情報監視與偵察、反水雷戰、反潛戰、檢查與識別、海洋調查、通信中繼/導航網絡節點、運送裝備器材、網絡戰、時敏目標打擊等。每一類任務又可分為若干項任務,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美國海軍還準備用無人潛航器執行海床戰、反潛航器戰、電磁機動戰、非殺傷性海域控制等任務。 出 品:科普中國 科學顧問:侯建軍 監 制:戰 釗 宋雅娟 制 片:金 赫 策 劃:趙清建 攝 像:小 鵬 剪 輯:珞 巖 [責任編輯: 武玥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