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個地方,最能證明市井中餐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類似問題開始在網上出現的時候,誰都想不到最后的勝者會是上島咖啡。 明明這個被中國臺灣人引進大陸的咖啡店品牌,曾是很多縣城青年最初的高檔西餐啟蒙。 “因為看起來就貴到消費不起,經過時總有一種'這不是我的世界’的敬畏心態。” 對于00年代的十八線小城來說,真正能代表當地old money文化的,不是市中心的高檔百貨,也不是繁華的迪廳一條街。而是那深色招牌上的黃色字體:“上島咖啡,U.B.C. COFFEE”。 我老家唯一的那家店,開在縣城最高檔幾個小區的中心線上。 仿歐式的裝飾帶、被厚重窗簾遮住大半的拱形窗戶,共同構成了小鎮孩子對“上流社會”的最初印象。 “聽說這家上島的老板總共結了三次婚,每次離婚都會送前妻一輛豪車。” 然而時過境遷,上島咖啡早已不復當年的模樣。 事實上,如今還會對這家店念念不忘的年輕人,兒時大多也從沒敢走進過它的大門。 只是在腦中千百次勾勒一些從電視劇里看過的畫面: 穿西裝的老板啜飲著極品藍山咖啡、吃著鵝肝醬牛排,意氣風發地談好一筆筆大生意。 但這些想象已經足以讓人在互聯網上偶然相見時,被它如今的樣子震驚。 什么?上島咖啡里為什么會賣疙瘩湯和毛血旺? 實在很難想象大老板一邊吸溜著疙瘩湯,一邊跟對面的客戶寒暄: “合作愉快,一起發大財。” 是的,如今去社交平臺上搜索“上島咖啡”,會發現它跟印象中的高檔咖啡店宛如平行世界。 精致的繡花桌布?白瓷盤里盛著牛排、鵝肝和各類甜品? 不,你看那昔日高不可攀的門臉里,早就已經換成了大排檔的靈魂。 網上有位顯然是近幾年才入坑的上島新粉,揚言要吃遍這家餐廳的所有菜品。 而他曬出的圖除了一盤意面還跟西餐有點關系之外,剩下的三道菜分別是老火湯、小米辣的芝士土豆,以及糯米蒸排骨。
這是前人從未設想過的道路。 在這個連東北菜都能做成西式bistro的年代,我們縣城西餐界的老祖宗居然回歸了最原始的口味。 從木桶飯到大鍋菜,從中式小炒到韓式火鍋,基本上除了咖啡什么都賣。 其本土化的程度之深,連肯德基看了都要扔掉手里螺螄粉漢堡。 如何證明上島咖啡的主業是中餐? “打開點評網站,賣牛排披薩的店面評分3.2,賣干鍋肥腸、飄香魚頭、沙姜豬手的店面評分4.8。” 不過在翻閱了很多網友大驚小怪的分享之后,我發現上島咖啡的野心或許不只是“做中餐”這么簡單。而是致力于成為中餐領域里的菜式博物館。(bushi) 比如從微觀層面來說,你很少能在同一家店里擁有這么多點菜選擇,甚至足以組成一個單獨的菜系。 “當我接過服務員遞過來的菜單,仿佛接過了一本字典。” 而從宏觀角度來說,不同分店里的菜色幾乎毫無相似之處,可謂把差異化做到了極致。 哪怕在同一個城市里,如果xx路這家的招牌是辣椒炒肉和川香肚絲;那么xx大學旁邊那家的熱門必點就是螞蟻上樹。 如果強行要按菜品給上島大排檔咖啡店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當然這分類并不嚴謹,只是方便大家理解,畢竟每一家上島咖啡都是兼容并包的。 第一種是飯菜型。 以各類炒菜為主,除了裝潢還保留這一些老舊歐式的氣質,其余跟你家樓下的中餐館子沒啥區別。 比如下面這家位于某二線城市的上島咖啡。從名稱上似乎還能看出身為老牌咖啡店的昔日輝煌,以及老板對于餐飲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 “老字號,專營西餐10年。” 結果一看招牌菜品——椒香羊排、爽爆鱔魚、板栗紅燒肉…… 這波屬實是掩耳盜鈴了,好在顧客們似乎不太在乎。 大概是因為基礎的中餐生意做的如火如荼,一些店在后續甚至發展出了特色分支。 杭州有家上島咖啡的生意就相當不錯,結果店里最火的菜是小龍蝦。注意,不是那種季節限定、用來短時吸引一波顧客的網紅噱頭菜,而是占據半本菜譜的小龍蝦——十三香龍蝦、蒜泥龍蝦、水煮龍蝦…… 終于明白了上島咖啡中的“上島”,原來是指小龍蝦上島。 而且老板顯然比較念舊,即使菜單已經做得仿佛武漢的油爆大蝦小館,但依然在菜單的最后一頁,莊重印上了卡布奇諾、澳白和極品藍山。 嘬一口蝦,在啜一口咖啡,中西飲食習俗在此達成了完美的和諧。 第二種,“小吃型”。 盡管數量不如前者多,但對于像我這樣曾對它懷有敬畏的小鎮青年來說,沖擊無疑是巨大的。 雖說現在融合菜館那么多,意式薄底披薩和紅燒牛肉湯面出現在同一家店里,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但我真的很難接受兒時自帶“好貴濾鏡”的logo,會跟肥腸面這種東西出現在一起。 對,不是牛肉面,甚至也不是牛雜面。而是盛一碗香飄百里、吃一口頂飽半天的肥腸面。
還有蛋炒飯和尖椒炒土豆片。
以及隨意堆放在盤子里的鹵鴨翅鹵鴨掌。
第三種,是那些還在堅持做西餐的上島咖啡。 相比于它們的同行,這些店不僅生意慘淡且態度不端。讓人嚴重懷疑廚師們不過是在西餐界臥底,只為瓦解一切能威脅到中華美食的潛在敵人。 披薩是冷凍的,烤鰻魚可以偷偷用秋刀魚代替。 但做起菜單上沒有的炸醬面來,倒是好好展示了一把叫服務至上、精益求精: “面是現切的很勁道,黃瓜和蒜片蔥絲都可以續,一碗面吃的非常舒服。” 網上有人吐槽某家上島咖啡:“硬生生把意面做成了涼面。” 大膽一點,說不定師傅本來就是想做涼面? 不然我實在是難以想象,為什么牛排意面的配菜里會出現藕片的身影,讓人瞬間串戲到了荷塘月色。 事實上,一些店家顯然已經全面放棄了“貴價咖啡店”這層遮羞布。 比如四川涼山的上島咖啡已經把“美味中餐”的字樣加在了招牌上,反倒是原來的“精品西餐”,被放在了不起眼的拐角。 但依然有不少顧客還停留在當初的高級印象中,邁進大門時仿佛第一次穿上昂貴的新衣服。 沒關系,廚師和服務員會迅速讓你明白什么叫真正的與民同樂。 蔬菜沙拉太寡淡,放上幾撮香菜提鮮;牛肉披薩的芝士太厚,就撒上一些小米辣解膩。 “點份意面服務員居然給我拿了雙筷子,吃到一半還送我一碟咸菜。”
上島咖啡當年在小鎮孩子們心中種下的高級感,一是源于裝修,二是源于價格。 一杯咖啡48,一份意面88。哪怕是最最要面子的人,看到菜單后也不得不咬牙說上一句“不好意思我突然有點事兒,下次再來吃。” 坊間至今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人點了一壺98元的烏龍茶,發現味道很差;結果服務員說這茶確實不好,因為“是給那些經濟上有困難的顧客預備的”。 這位服務員放今天可能再也硬氣不起來。因為上島咖啡不僅菜色全面中餐化,價格也全面接地氣化了。 江西小妹葉橙子在老家上島吃過一道讓她贊不絕口的“開胃魚頭”,58塊的價格絕對算不上貴。 雖然在縣城里經常以神秘的樣貌出現,但上島咖啡本質上是個加盟店。而且不是現在流行的,從裝修、生產鏈到料理包打包出售的那種加盟。 它的加盟方式基本等同于授權一個商標,總部對分店的影響很弱。簡單來說,就是人家店主確實想賣什么就能賣什么。 大概在2003年的時候,上島股東之間曾經出現過商標爭議,導致一些分店的商標被收回或被迫改名,加盟商們惶惶不可終日。 再加上老式咖啡廳、西餐廳的沒落,原本的高端路線漸漸走不下去。 雖說大家從小就聽過不少關于“上島老板多有錢”的傳說,但后來證明很多不過是普通生意人。 事業岌岌可危,老板們也走上了五花八門的自救之路。 如果你按照地域去搜索各個城市的上島咖啡,會發現一件特別好笑的事情—— 簡直沒有比它貼近當地人口味特色的連鎖餐飲店了。 江西的上島咖啡,菜單打開可以說是辣椒開會。 葉橙子每次回家都要去吃的三道菜不是牛排、意面、披薩,而是辣魚頭、干鍋牛蛙和藜蒿炒臘肉。 因為沒聽說過藜蒿這種植物,我還特地去查了查。結果發現它是南昌的一道特色名菜,屬于十大贛菜之一。而鞍山的小食拼盤中,居然有烤串混在炸蝦和薯角之間;可謂是把東北人民對燒烤的熱情琢磨到了極致。
或許很多上島老板,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入局高端西餐的初心。只希望讓上座率別再那么慘淡,“賣出一碗是一碗,少虧一點是一點。” 云南上島咖啡的菜單里,酸辣口味的“泰式小火鍋”始終處于C位。蝦滑還得用竹子造型的容器來裝,頗具少數民族氣息。 很多店里做的不僅是當地菜,甚至都是當地土家菜。 安徽一家店菜單上的“地衣炒韭菜”看得人一臉懵,查了才發現地衣是種野菜。大連上島賣的蕓豆蜆子面,已經屬于冷門特色菜的范疇。真·當地人才會吃,游客大概率不知道的那種。 越看下去,就越是對上島店家們能屈能伸的胸懷嘆為觀止。 從縣城里最神秘的貴價咖啡店,到賣蓋飯拌面的小吃部,心理落差不亞于從山大王變成小嘍啰。但在殘酷的商業社會規則中,這大概也是一種必然。 盡管個別店家依然在努力維系“愿者上鉤”的傲慢姿態,但顯然已經無法承受冷清的后果。 小鎮孩子長大后終于有勇氣走進那扇大門,吃完卻只會在點評網站上憤怒寫下“服務差爛”“難吃”“失望”的差評,再標配一個2.0分。 反倒是格調下來了的那些,在歧路上獲得了一線生機。 店內很占空間的卡座、包間,曾經是為了方便商務人士談事兒。如今成了當地人的棋牌室,連吃帶玩一下午。
而無論是肥腸面、小龍蝦、泡菜鍋還是開胃魚頭,也都找到了熱愛它們的人。 盡管上島咖啡在縣城那些閃著金光的傳說,已經不再成立。但沒人能否認,它那個繁復的歐式Logo和黃色字體,至今依然能引發人們記憶深處的悸動。 總有一天,你會透過香辣小龍蝦、板栗紅燒肉的氣味,聞到厚重的天鵝絨窗簾后一杯卡布奇諾的芬芳。 “那是十幾歲的我做過最貴也最真的白日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