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臣陽虎作亂,魯國上卿季桓子差點喪命。公山叛亂,依靠大司寇孔子的果斷,三家大夫勉強逃過不測。“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一貫批評三家,但關鍵時刻,孔子卻對三家施以援手。于是,孔子成了三家當權貴族最信賴“戰友”。 季桓子決定贈與孔子一個大禮包:在孔子的弟子中,挑選一位封地費地的一把手,用今天的話,就是在孔子的學生中選一位縣長。 孔子學堂是一個豐富的人才庫。內政、外交、軍事科的優等生,成群結隊、質優價廉。孔子周游列國歸來后,曾為這些畢業生寫過一封就業推薦信。他說,德行科首推顏淵、閔子騫、冉耕、冉雍四人,語言科以宰我、子貢為優秀,政事科以冉有、子路為突出,文學方面則數子游、子夏。后人認定,這十人為孔門十哲,相當于今天的行業十強標兵。 季孫要選一位當費的長官,卻犯起了難。在季孫看來,能力馬馬虎虎就行。以前的費就因為長官能力太強管不住。所以,這次選人,季孫開出的首要條件是德,不是才。品德必須過硬,要對自己死忠。孔子德行科的弟子首先進入了季 孫視線。而其中一人尤得季孫喜歡。他就是閔子騫。 閔子騫以孝著稱。《二十四孝》中,閔子騫曾以“蘆衣順母”的典故感動了中國。據說,閔子騫母親去世后,父親給他娶了一后母,生下兩個弟弟。像所有的文學作品一樣,后母對待閔子騫和親生兒子,天上地下,差別不是一般的大。 ![]() 天寒地凍,霜滿四野。兩個弟弟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而閔子騫的“棉衣”卻只充塞了薄薄的蘆花花絮。一次,父親和他一起趕車進城。寒風像刀子一樣抽在人臉上。駕車的閔子騫手指凍僵,不聽使喚,馬韁滑落,父子倆險些翻下山崖。父親很生氣,揚手一鞭抽到閔子騫身上。不料,閔子騫的“棉”衣露出了破綻,蘆花四處濺開。 父親大驚,問這是什么緣故。閔子騫才說出了實情。父親知道后,抱著兒子痛哭。閔父發誓,要休掉那個賤人。閔子騫卻咕咚一聲跪下來,他說,你就饒了娘吧。他動情地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如果不休后母,只有自己感覺孤單。如果休掉了后母,兩個弟弟,也將和自己一樣,成為無人憐愛的孩子。父親默然,涕淚橫流。后母知道這件事后,大為感動。史**載,從此,后母愛他勝過愛親生兒子。 ![]() 對于閔子騫,孔子由衷感慨:“閔子騫真是孝順啊,別人沒法不同意他父母兄弟對他的評價”。或許,“蘆花順母”發生后,全家對閔子騫的贊譽,已經達到了讓人感覺有些虛偽的程度。孔子知道真相后認為,對于閔子騫來說,這不是溢美之詞啊,閔子騫確實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孝順。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稱的很多,向孔子請教何為“孝”的也不在少數。而孔子明確稱“孝”的,卻只有閔子騫一人。 在季桓子看來,請這樣一個人來治理屢次鬧事的費,再好不過。閔子騫的師弟有若說,一個人如果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則很少會冒犯自己的上級;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則從來沒有。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轉移到同事身上,便是尊敬領導、團結同事。季孫有理由相信,對刻薄的后母,閔子騫尚能以德報怨,而對自己的提拔和重用,又豈能以怨報德呢。 ![]() 季孫的邀請,對閔子騫實也是難得的機會。對于孔子弟子來說,學**的一個很大目的,就是得到當權者的青睞,從而順利出仕。孔子自己都感慨,跟隨自己學**三年,不想念著仕途的,很不好找。 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閔子騫卻堅決拒絕了季孫伸出的橄欖枝。《雍也篇》記載,季孫派人請閔子騫擔任費宰。閔子騫告訴傳信的人,好好替我辭謝吧。如果再來找我,我就跑到齊國的汶河上去。你們休想再看見我。 《論語》記載,閔子騫服侍孔子的時候“誾誾如也” ,就是很恭順和樂的樣子。可見,閔子騫并不是一個狂狷的人。那么,他為什么要拒絕季孫的邀請呢?《論語》和其他信實的史料,都沒有說明原因。 只有《韓詩外傳》記述過閔子騫復雜的內心世界。閔子騫剛見孔子的時候,臉上有疲憊的菜色,后來又呈現出鄙夷的表情。子貢問,子騫兄,您剛來時和現在,為何會有如此不同的表情?閔子騫說,我來自貧寒的鄉野,進入夫子之門。夫子內里教我孝道,外在教我先王之法。我很喜歡。出門看見達官貴人的羽蓋和龍旗,華美的服飾。我又很喜歡。精神和物質的欲望,在心中如兩條巨龍翻騰,終日廝殺,不能決出勝負,所以我很疲憊,臉上有菜色。后來,受夫子的教育越來越深,又和大家一塊切磋學問,在內明了出仕和隱居的大義,再出門看見這些高頭大馬,就象看見了塵土一樣。我很鄙視這些外在的浮華。所以,臉上表現出了鄙夷的表情。 ![]() 閔子騫思想轉變之劇烈,超過了孔子的預期。孔子贊賞人出仕,也贊賞人謀財求富。只不過孔子要求,追求這些,不要違背道義。但閔子騫將財富和修養、權力和道德完全對立了起來。所以,這種思想未免點偏激。這或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閔子騫為何如此看不起季孫,看不起季孫提供的工作。季孫不管你是多大的官,我就是不買你的帳。把我逼急了,我惹不起你,卻躲得起。實在不行,你就到齊國的汶河上替我收尸吧。 閔子騫不禁讓人想起了中國遠古著名的隱士許由和巢父。據晉人皇甫謐的《高士傳》記載,堯要讓位于許由,許由不肯,便逃走了。后來,堯又召許由為九州牧。許由不想聽到這些,便跑到穎水上洗耳。這時碰到了正牽著牛來飲水的好友巢父。巢父問許由,你為何在此洗耳?許由回答,堯屢次三番找我出仕,這些邀請的話,污染到了我的耳朵。巢父說,你還是有沽名釣譽之心啊,不然誰能找到你呢?你在此洗耳恐怕已經污染了這里的溪水。于是,巢父牽著牛到上流飲水去了。 ![]() 閔子騫的拒絕出仕,似乎受到了許由的影響。只不過,面對征召,許由是真逃到了河上,而閔子騫只是威脅要這么做。兩相比較,閔子騫的表現更加可信和真實。和顏回一樣,閔子騫對物質幾乎沒有要求,卻對精神追求毫不松懈。他們對孔子弟子普遍熱衷的出仕,興趣寡淡。這種苦行僧式的修行,在顏閔看來,里面卻有無限的樂趣。 對家人無限好,對父母孝敬到極點,甚至可以寬容他們對自己的虐待傷害。不太把權力放在眼里,對達官貴人敬而遠之。對政府的舉措,哪怕是一點的過失,都要進行苛刻審查。這似乎就是閔子騫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 細細想來,閔子騫的行為,和我們主流文化的倡導,并不一致。我們的文化強調,在政府代表的國和個人所居的家的排序中,國是第一位的。忠孝難兩全的時候,忠往往要占上風。閔子騫不是如此,他的行為中,孝是核心。政府在他心中,不具有優勢。他拒絕出仕,拒絕為國家服務,認為權力值得鄙夷。不僅閔子騫,孔子德行科的弟子,大多如此。這著實耐人尋味。 ![]() 人的成長,伴隨著許多無奈。比如工作后,和父母的分別,很多時候,成為常態。時常聽到人抱怨,工作太忙,已有好多年,沒有回過家。見父母一面,都成了無力實現的奢侈。離開了時間的相伴,空間上的共處,很多時候,“孝”究竟如何實現,沒人能夠說清。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工作,沒完沒了的應酬,永無停歇的向上人生路。苦惱,失望,無助,煩悶,紛至沓來,揮之不去。工作中,一個對工作的“忠”,一個對攀爬權力金字塔的“愛”,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這是我們希望的生活嗎?這不是我們希望的生活嗎? 閱讀閔子騫,閱讀孔子德行科的弟子,我們也許找不到答案。但他們至少告訴我們,除了如此過日子,還有另外一種活著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