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回復“書單” 近來,看了一部熱播劇《大考》,從劇名就可以看出,它描述的是高三學生迎接高考的故事,但是不同于以往的是,故事中的高考生遭遇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好不容易熬到了高考當天,卻又要接受一場意想不到的洪災帶來的挑戰。 最后的結局是圓滿的,這群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的孩子們克服障礙、排除萬難,終于完成了人生大考——高考的答卷。 孩子們順利地考完,從考場走出來,深深地給所有的工作人員、志愿者、老師、家長鞠了一躬,大考將所有人都擰成了一股繩,接受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也讓眾人最終克服了困難。 就像王校長在劇中說的:風雨過后迎來的是彩虹,即使沒有彩虹,也一定是個晴天。 所有糟糕的事情總會過去,我們迎來的將是燦爛的陽光和美好的明天。 然而,從劇中幾位父母在家長會的發言中,也能看出,走在家庭教育的路上,我們仿佛也在迎接一次次的“大考”,到底該做怎樣的父母?與你分享以下3點: 01 劇中周博文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每天5點起床刷題后再上學,周末更是要求自己做四套卷子,每一次考試之后他會分析自己失誤的地方,及時調整,就算在疫情期間,他也是有條不紊地學習,別的學生成績受了影響,他卻仍然是遙遙領先,四模考試更是考出了703的高分。 然而,誰會想到,如此優秀的孩子,他的爸爸卻是一個典型的“廢柴”老爸,不工作不干活,靠著老婆養家,不幫忙不說,還天天打游戲,別人家都是孩子打游戲,父母著急,周博文的家反過來了,孩子想方設法讓爸爸玩不了游戲。 周博文家靠著自家經營的小飯店生活,里里外外都是媽媽在張羅和忙活,疫情下,飯店的生意慘淡,這才讓周爸不得不出去送餐、賣瓜子,但他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兩天就不干了,這讓周博文對他失望透頂,甚至勸媽媽和他離婚。 轉機在周媽媽懷了二胎之后,他終于下定決心不再玩游戲,去學校賣烤腸,幫學校送菜,更是堅持在晚上陪著兒子去跑步,慢慢地,他有所改變,兒子周博文也開始鼓勵他、贊賞他,跑步的時候更是能和他聊聊天,談談心。 他在家長會上說:“在家里面,自己就是那個豬隊友,但是我不想總當這個豬隊友,我沒給孩子什么好的教育,反而是他教育了我,從他的言行中,我就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多和孩子聊一聊,他們講的不一定是錯的。” 周爸爸看到老婆那么辛苦地在支撐一個家,看到兒子那么努力地在學習,而自己卻總是無所事事地玩游戲,當他有了覺知,認為自己不能再如此荒廢下去時,就有了改變的動力,開始想盡辦法的好好生活。 他第一次聽到兒子站在他這邊夸他的時候,心中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容易。 而周博文也看到了爸爸身上很多優點,父子倆互相影響著對方。 做一個有覺知的父母,首先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后不斷反省,不斷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最后,讓自我意識復蘇,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來實現自我。 02 劇中的另一個孩子叫吳家俊,酷愛畫畫,想參加藝考,報考動畫專業,實現自己的夢想。 然而他的媽媽卻極力反對,并用很極端的方式來掌控他的學習,比如把房門鎖卸走,防止家俊關上房門畫畫,還有坐在他身后一直盯著他,以免離開自己的視線范圍,再有就是干脆辭職在家看管孩子。 終于有一天,家俊崩潰了,和媽媽發生了非常激烈的爭吵,一怒之下摔門而去,離家出走,然而這件事的發生并沒有讓吳媽媽醒悟,她依舊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給孩子灌輸:上名校、考公務員才是最好的出路。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愛一個人就是幫助他成為自己國土的國王,而不是以愛的名義讓他活成傀儡。 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愛,其實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對于孩子而言無異于一種精神暴力。 吳爸爸在家長會上說的:“我家從一開始的反對到最后達成一致,孩子不但沒有放棄文化課,反而迸發出一種從來都沒見過的努力和拼勁,不管選擇走哪條路,只要能看到孩子這么認真干一件事,那就值了,孩子做出的選擇還真不一定比我們做家長的差,尊重孩子們的選擇。” 父母與孩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就越強,父母放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愛,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即使錯了也是一種成長和經歷。 如果孩子總是在父母庇佑下成長,待他們走入社會,可能很難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養一個獨立的人。就讓我們做一個放手的父母,多理解孩子吧! 03 劇中還有一個孩子叫做田雯雯,她是很乖巧、獨立、懂事的孩子,從小跟著奶奶,奶奶過世之后,她就一個人生活在老屋,爸爸媽媽帶著妹妹在外打工掙錢,一年也見不到幾次面。 然而,她的懂事卻讓人看著如此痛心,家里遭遇了小偷,即便她害怕的要死,卻寧愿選擇求助居委會,也不肯告訴父母。 盼著父母回來過年,父母卻又失約時,萬般的失望和心酸,一開口還是滿口的理解。 發現自己高燒,雖然擔心感染了新冠,卻還是和父母報平安,獨自承擔一切。 她的家常年自己一人,冷冰冰的,她一個留守兒童,習慣了孤獨。 雯雯如此懂事、體貼父母的背后,卻隱藏著愛的匱乏。她說自己的懂事都是父母逼出來的。 就像一次媽媽抱怨她說:“你從小就獨立慣了,跟誰都不親,這個家連一點信任都沒有。” 一句話直擊女兒痛點。 田雯雯終于忍不住爆發,將多年的委屈和壓抑一股腦地發泄了出來: “一年施舍似的就回來看我兩三次,現在奶奶也走了,我能不獨嗎?” 有位作家說過一個殘忍的現實:“父母的有效期很短,只有十年。過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十年前來得有效了。” 因為缺席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田雯雯和父母難以親近,留下了心結和隔閡。 雯雯媽媽在家長會上說:“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少之又少,直到疫情才有機會和孩子相處幾個月,這是這么多年以來,待得最長的時間,做為母親,我更多的是慚愧,我對不起雯雯。” 做一個有愛的父母,給孩子真正的陪伴吧!如果你錯過了孩子成長最關鍵的那幾年,留下的就是一生的遺憾。 作為父母,請記得:再忙再累,也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再苦再難,也別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 ![]() 白巖松曾說:“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家庭教育的這條路上,我們只有多學習、多反思,才能在每一次的父母大考中,交出滿意的答卷,成就孩子美好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