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栽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三年前,其次是現在。職稱評審也是如此。 一、熟悉職稱政策,對標準備 有朋友說,職稱很難,這輩子與高級職稱無緣了。的確,副高和正高職稱,是需要一定專業水準的。像我這樣,能評上副高,也是走了狗屎運,這輩子真的沒有想過。如果已經是中級,對于高級職稱,你決心放棄,我表示理解。安心從教,放棄對名利的追逐,這種超脫,也是我追求的境界。 如果你想在專業成長的路上更進一層樓,我勸你對照職評政策,盡早謀劃。 你怕累,不愿意做班主任,可是職評政策明明要求擔任“學生管理”工作,至少是一到三年。七年級的數學你任教了十多年,對于教材你能閉著眼背下來。可是,政策要求必須進行循環教學,或者是任教畢業班三年工作經歷。類似這樣的“工作經歷”要求,不是難不可攀,而是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不是政策符合我,而是我的“能力與經歷”要符合職評政策要求。 校本課題,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學即課題”,這是我一貫的課題。課題從教學中來,問題即研究的課題。每學期在一個點上研究,就一定有收獲。 對于申報副高級教師而言,對青年教師的幫扶,也要落在實處。選中幫扶的對象,在課堂教學和專業成長方面,不斷督促和引領,讓青年教師找到努力的方向。 每年的政策都會有小的調整,需要我們多加關注,做好研判。職稱不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修之路,但通過職稱評審,我們的專業成長一定能上升一個層次。
職稱評審對業績的要求,主要分為三大類:優質課或者學術報告;表彰(綜合:優秀教師和班主任,單項包括學術帶頭人、師德標兵、名師等);教科研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社團、論文、課題、省市級命題、論著等)。 我們需要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分階段設定目標。目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專業。 想要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就要研究核心期刊。學習寫論文,不斷找話題和素材。只有不斷練習,才有機會。 切忌階段目標不明確,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哪一項都沒有突破。
有朋友說,難度太大,學科競爭激烈。我們可以在專業方向和課題研究上轉變方向。 比如,有朋友多年任教數學,一級職稱就是初中數學,可是后來工作崗位調整,在后勤工作。我勸他,數學學科你沒有循環教學經驗,你何不把專業改為“勞動教育”,這是你的強項啊。同時,小學科競爭壓力小,更容易做出成績來。 有朋友說,優質課太難了。年齡大了,和青年教師同臺講課,自己在外形上就輸了。其實,優質課還可以通過電教課、實驗課、一師一優課、示范課等形式來獲得。比如電教課,又叫信息技術融合課,需要錄一節課,上交一個授課視頻的光盤就行。 過去說“自古華山一條路”,如今你上華山,既可以步行登山,也可以坐索道,遇到問題多思考,活人怎能讓尿憋死。
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團隊合作。比如課題研究,一定是依靠團隊協作來完成。再有就是“磨課”,需要一群人幫你來磨課。單打獨斗,一定是走不遠的。 我在很多地方說到洛陽師院的體育學院的例子。體育學院有個很好的傳統,每周一期沙龍。在一位教授家里,沏上一壺茶,擺上幾樣水果,大家一起交流談論體育教育的研究方向,哪個點可以來寫論文,如何寫?大家集思廣益,然后找一位準備晉級的副教授或者講師來寫。下一周來討論這篇論文的質量,如何修改,可以投哪個期刊等等。所以,整個學院里居然是體育學院發的論文最多,研究成果最豐富,同時也是教授最多。這就是團隊的力量。 我們就需要這樣來真討論,真研究。 別的同事評職稱需要整理材料,主動伸手幫助整理,隨手自己復制一下,存在自己的檔案庫里,這就是模板,等到自己需要時,整理起來輕車熟路。既幫助了同事,又積累了職評的經驗,明白自己的缺失,這種一舉兩得的事兒,何樂而不為呢? 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僅局限于職稱評審。它可以是副產品。管建剛老師研究作文教學,然后有了國家級的優質課,后來出了書,評上特級教師,順帶職稱問題也解決了,可謂水到渠成。 自己的年限夠了,基本條件也具備了,就可以在暑假里對照往年的標準,提前著手整理申報材料。今年學校沒有評審的指標,那就等一兩年,反正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切不可等到開始申報才去忙亂,熬夜整理,自己焦頭爛額累出病來。 我不提倡一門心思為了職稱,削尖腦袋去鉆營。職稱可以作為短期的目標,而提升自己專業能力,多讀書寫作,多研究課堂教學形成自己的風格,班級管理有特色,學生學得快樂且高效,老師教得輕松且成績好。 實現科教興國,教育強國,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教育夢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