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窯洞燈火,點燃了普天火炬□趙克紅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黨中央和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13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核心內容的延安精神。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構成。 懷著對延安這片熱土的深深敬望,金秋時節,我再次來到延安拜謁。此時的延安被五光十色的燈火裝點著,顯得神秘而壯觀。站在延河大橋上俯瞰水面,那映著燈光和星光的河水波光粼粼,夢幻般迷人;那高聳云天的寶塔山,被紅色的燈光所籠罩;一排排窯洞的燈光像無數明亮的星辰,在寧靜的夜空閃耀,又恰似當年的革命火種,在遼闊的大地燎原,照耀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 對延安,我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小時候就從書本、電影中看到過許多發生在這里的傳奇故事,它早已在我年少的心中生根、發芽。作為革命圣地和歷史古城,延安的土窯洞隨處可見,它背靠山峁,堅固牢靠,與大地渾然一體。這看似普通的土窯洞,與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那段崢嶸歲月緊緊聯系在一起,被賦予了一種神奇的魅力。它不僅是祖祖輩輩延安人的居所,更是延安革命圣地、革命精神的象征。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在這些窯洞里一住就是13年。這些緊緊依偎在大地懷抱里的普通窯洞,與中國共產黨水乳交融,使中國革命從此高擎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這燈在土窯洞里被點燃,它穿透了中國黎明前的黑暗,催生了不朽的毛澤東思想,醞釀出了偉大的延安精神,使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延安和陜甘寧邊區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中心,解放戰爭的總后方,萬眾矚目的革命圣地。 清晨,當雄偉的寶塔山輝映在曙光中,鳳凰山下的毛澤東舊居前,參觀的游人已排起了長龍。1937年元月,毛澤東同志隨中共中央由保安縣(后更名為志丹縣)進駐延安,鳳凰山麓是他們最先落腳的地方,鳳凰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第一個駐地。 鳳凰山革命舊址北邊,有前后兩個院子。后院有三孔窯洞,是毛澤東同志舊居。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澤東在這里居住。正面四孔石窯,與兩廂六間瓦房組成了一個四合院,中間的窯洞是會客廳,里邊陳設有木質桌凳,墻上掛有毛澤東和白求恩大夫談話的照片。臥室里的陳設非常簡單:一盤土炕,炕上放著兩個行軍箱,地上有一張開裂的木方桌、一把掉漆的木靠椅、一只熏黑的木炭火盆,還有大小不一的兩個木書架。院中當年房東磨面碾米用的石磨和石碾,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與更替。 在土窯洞豆大的油燈下,毛澤東伏案疾書,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圍剿,毛澤東以驚人的毅力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先后寫出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著作。為了將《論持久戰》早日寫出來,毛澤東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陜北的冬夜,陣陣北風寒冷刺骨,毛澤東一邊揮毫疾書,一邊把腳踏在火盆邊取暖,鞋被烤著了他竟全然不知,幸虧被及時發現。 1937年10月,英國記者貝特蘭在鳳凰山麓的窯洞里拜訪毛澤東后,在日記里寫道:“我遇到的人當中,沒有誰能像他那樣使我如此強烈地感受到智慧的能量……” 位于延河岸畔楊家嶺的另一處毛澤東舊居,坐落在向陽的半山坡上。毛澤東1938年11月開始在此居住。走進楊家嶺,在毛澤東居住的窯洞前看到一片菜地,田埂清晰可見,農作物茁壯成長。此情此景,讓我聯想到當年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開荒種菜,學習紡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火熱勞動場景。 這里共有三孔窯洞,中間的一孔窯洞是毛澤東辦公的地方,窯洞內有一個舊書架、一張舊方桌,還有一些小方凳。左邊的窯洞是寢室,室內有一張木床,床頭放著一個書架,一個木箱緊貼墻壁,寢室和中間的窯洞相通。我被臥室里的一幅照片吸引:毛澤東身著灰布棉衣,臉龐清瘦,眉頭微蹙,雙唇微微啟動,這是他給120師干部作報告時的場景。我在照片前凝視良久,仿佛聽見一個熟悉而親切的湖南口音,正從遠處傳來…… 毛澤東在這個簡陋的窯洞里工作和居住了5年。一張狹小的書桌上擺放著《紀念白求恩》《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等光輝著作,這些書籍的字里行間留下了毛主席飽蘸濃墨的激情,閃耀著毛主席深邃的思想光芒。 在延安棗園,園內5位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銅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曾是毛澤東與中央書記處領導人居住的窯洞舊址。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曾遷居這里,毛主席在這里居住了兩年時間。每當夜幕降臨,毛澤東窯洞中透出的燈光映紅了棗園的夜空,他身著粗布衣,在煤油燈下奮筆疾書,一個民族的出路在他如椽的筆下延伸……在徹夜不息的油燈下,毛澤東不畏酷暑嚴寒,構思并寫成了一篇篇光輝的著作。正是這普普通通的窯洞,讓中國共產黨人度過了艱難的歲月,而那如豆的燈火映亮了窯洞的窗欞,如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指引中國抗戰勝利的航向。在這里,他寫就了《為人民服務》《論聯合政府》《愚公移山》等光輝著作。 回望歷史,延安的窯洞是世世代代中國人心中一個紅色的情結。在這些窯洞里,毛澤東主席和我黨的一批杰出領導者,以身作則,和戰士們一樣吃小米飯、穿粗布衣。在這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創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功績,為全中國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那一排排樸實整潔的窯洞、院落,留下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風采,留下了他們為革命嘔心瀝血的身影。仔細觀看那一幅幅老照片和實物展陳,歷史的回響在山風中久久回蕩。我的耳畔回響著鏗鏘的歷史足音,我的腳步在一孔孔窯洞前停留,目光在一盞盞煤油燈前聚焦。從鳳凰山麓到楊家嶺,再到棗園,窯洞、土炕、木門、木窗、木桌、木椅、油燈……這些樸素的陳列物,與寶塔山、延河水一起,早已濃縮進中國革命的歷史膠片里,成為延安精神的象征。在這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高瞻遠矚,科學地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繪制出全民抗戰的宏偉藍圖,并放手發動抗日軍民開展轟轟烈烈的游擊戰,打得敵人聞風喪膽,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面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和胡宗南軍隊的 “重點進攻”,毛主席鎮定自若,以“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氣勢,指揮我軍與敵人巧妙周旋,抓住有利戰機狠狠打擊敵人,最終徹底扭轉戰局,發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號令。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時僅剩下7000余人;1948年3月23日,黨中央從吳堡縣川口東渡離開陜北時,人民軍隊兵力已達280萬人。延安窯洞的燈火,點燃了普天火炬,革命的曙光照亮了神州大地。 巍巍寶塔山,銘記著一代偉人力挽狂瀾的不朽功勛;滾滾延河水,講述著一個個傳奇的革命故事;而延安土窯洞的燈火,刺破了夜空,迎來了噴薄的日出、輝煌的明天! 文藝報2022.10.2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