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但變革思潮引起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這是繼春秋戰國之后,中國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又一個異常繁榮階段,大批文學、思想、學術領域人物層出不窮。 魯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浙江紹興人。他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一 少年家庭變故 南京求學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于紹興都昌坊新臺門一個士大夫家庭,祖上是理學大師周敦頤。周家詩書傳代,大廳懸掛著“德壽堂”匾額,兩旁柱子上寫著:“品節澤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魯迅的祖父周介孚是進士出身,做過金溪縣知事。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從小就要求他學習古文詩詞,因此魯迅六歲就入私塾讀書。 魯迅八歲那年過年時,本家大人們在廳里推牌九,他在旁邊觀看,有一位長輩逗他說:“你喜歡哪一個人打贏?”他回答道:“我喜歡大家都贏?!贝蠹叶夹ζ饋?,叫他“胡羊尾巴”,夸贊其小而靈活之意。 ![]() 魯迅小時候酷愛讀雜書,有次拿壓歲錢買了《毛詩品物圖考》,還有許多喜愛的書買不起就手抄下來。 1892年,十一歲的魯迅入三味書屋學習,師從壽鏡吾先生。次年,父親身患重病,祖父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判斬監候,入獄八年,周家每年必須花大筆錢,托人情以圖保命,家道由是衰落。 家庭變故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魯迅兄弟被安排到離城三十多里的皇甫莊大舅父的家中避難。除了照顧兩個弟弟,魯迅還要幫助母親做家務,小小年紀的他不得不穿梭于當鋪與藥店之間。 ![]() 1896年,魯迅十五歲時父親去世,家境益艱。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經受了一系列重大變故,少年魯迅由一個大家族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這是多么艱難的心路歷程。 1898年,十七歲那年春天,魯迅懷揣八塊銀元去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那里有位叔祖關照他,而且不收他學費。 ![]() 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他改入南京礦路學堂。他從不溫習功課,但考試成績照樣名列前茅。學堂總辦錢德培曾夸他:“周樹人真是博學?!?/strong> 當時,每次考試都有獎金的。國文每周一次,其他小考每月一次,優者都給以三等銀質獎章。依章程:凡四個三等章準許換一個二等章,又幾個二等章可以換一個頭等章,又幾個頭等章可以換一個金獎章。最后在全班中,得到這種金領獎章的惟有魯迅一個人。 他還廣泛接觸西方科學,課余尤好小說。還下官塘煤礦的礦井實習。1902年1月,魯迅拿到了“壹等學生”畢業證書。 ![]() 二 留學日本 棄醫從文 被騙結婚 1902年3月,魯迅與厲綏之(浙江醫科大學創始人)、錢均夫(錢學森的父親)一同赴日本公費留學。先入東京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為日語學習速成班),三人同班同寢室。 1904年9月,魯迅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習醫,相識了對他后來影響深遠的藤野嚴九郎先生。藤野畢業于愛知縣立醫學校(今名古屋大學),在魯迅入學前的兩個月他才升格為教授。藤野說話時有家鄉福井縣的口音,魯迅聽著不習慣,卻覺得十分親切。 日本留學期間,魯迅與其老師藤野嚴九郎朝夕相處,大家非常熟悉的《藤野先生》就是魯迅對仙臺時期生活的回憶。后來,藤野才知道曾經的中國留學生周樹人成為了中國最著名的作家魯迅。 ![]() 1906年1月,魯迅在課間觀看“日俄東北戰爭教育幻燈片”時,看到一群中國人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神情麻木地看自己同胞被砍頭的場面,受到極大刺激,毅然棄醫從文,回到東京搞起了文學,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斗武器,希望以此改變國人已經麻木的神經。 6月,魯迅在與藤野先生商議后,將學籍轉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這時候,母親以“家母病重”為由騙其回國與朱安結婚,這一年,魯迅二十五歲,而朱安已經二十八歲。 母親魯瑞中年喪夫,幼子又夭折,長子成婚一直是她的心頭大事。魯迅16歲時,母親就給他定下了這門親事。 ![]() 那時魯迅已接受了新思想教育,一聽對方不識字,還纏了小腳,心里就老大的不情愿。1902年南京學校畢業時,他也曾提出要解除婚約,卻被母親斷然拒絕。 眼看此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她便想到了此招。果然很好使,魯迅急匆匆地趕回紹興。迎接他的不是危病中的母親,而是家里處處張燈結彩,鑼鼓喧天,好不熱鬧。 婚后第三天,魯迅便毅然踏上了返回日本的旅程,留下獨守空房的朱安和無可奈何的母親,誰知這一守就是三十年,直到魯迅去世。又過了十一年,朱安終于走完了孤苦的一生。 ![]() 右一為朱安 結婚后,魯迅從仙臺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后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三 “我以我血薦軒轅” 1908年,二十七歲的魯迅師從章太炎先生學習,并加入了光復會。并與二弟周作人翻譯域外小說,輯印《域外小說集》兩冊。 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魯迅積極投身到推翻清朝統治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他在《自題小像》詩中寫道: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質;在于個性,不在于“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于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1909年6月,結束學習的魯迅回國,先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第二年,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中學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 ![]() 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一方面積極投身于革命思潮。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支持創辦《越鐸日報》,并于1911年,寫出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文)。 1912年初,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任職教育部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 從本年起,他大量抄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并對佛經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8年1月,魯迅加入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志,任編委。 1918年5月,他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狂人日記》,刊登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這篇小說改變了中國文學的歷史,這個名字也近乎不朽。 ![]() 摯友許壽裳曾問過他,為什么取這個筆名,他笑了笑,答道:“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 《狂人日記》通過象征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后,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并于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吶喊》。 ![]() 此期間,魯迅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擔任講師。在此期間,魯迅結識了學生許廣平。 四 結識許廣平 許廣平(1898年—1968年),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祖籍廣東澄海。 她是顯赫的近代廣州第一家族許拜庭的后人,家族中人才輩出,如民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許崇灝、有“鐵血將軍”之稱的東征名將許濟、紅軍名將許卓、著名教育家許崇清等。 ![]() 但許廣平的父親許炳枟因系庶出,在這個大家族中的地位并不高。沒有功名在身,終生未能做官。他是個半開化的紳士,從小就具有叛逆精神的許廣平經過斗爭,居然被允許像男孩子一樣讀書、學官話、上學堂,連纏足也都免了。 1917年,許廣平考入天津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第二年升入本科。1919年投身五四愛國學生運動,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編輯,曾發表許多關于婦女問題的意見。 許廣平1921年畢業后,擔任了短時期的小學教師。1922年,又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1924年改稱“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成為魯迅的學生。 ![]() 1923年,許廣平二年級時讀到魯迅講授的《中國小說史略》,便對魯迅心生傾慕之情。 1925年3月,北師大發生了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作為學生自治會總干事的許廣平正是學潮中的骨干。 為了解除時代的苦悶,探討中國女子教育的前途,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第一次給當過兩年老師的魯迅寫信,魯迅當天就熱情地給她回了信。從此,許廣平經常給魯迅寫信,有時還登門謁見,向魯迅求教。 ![]() 就這樣,在魯迅的教育和啟發下,她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與劉和珍等攜手并肩戰斗,并寫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統治的檄文。 (未完待續) 本作品圖文無侵權意圖,如有雷同,告知刪除。感謝您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