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有市民舉報大董家巷百年建筑平江商業(yè)會館正在拆除,這絕不是施工方“臨時工”心血來潮,而是有領導、有組織的行動。16日,江漢區(qū)文旅局到現場予以阻止,但平江商業(yè)會館和二盛一巷3號錢莊的外立面遭到破壞,墻上打了大洞,部分細節(jié)破壞。 18日上午,江漢區(qū)文旅局約請有關文化保護專家現場考察,并再次形成意見上報區(qū)政府。專家意見以原地原貌保護為主,個別專家說即使遷移集中保護、活化利用,也要慎重,不能野蠻。 漢口租界西式、中西合璧建筑(約160年歷史),漢口明清水火戰(zhàn)亂、自然更迭建筑(約500年歷史),漢口受租界影響以模范區(qū)為代表的建筑(約100年歷史)。 老漢口華界歷史建筑 漢口歷史風貌區(qū)應該由兩種歷史風貌構成。一種是漢口開埠通商后形成的近代城市風貌(租界區(qū)——中國三大租界之一,及模范區(qū)),一種是明清以來的中國傳統(tǒng)商業(yè)手工業(yè)城市風貌(華界區(qū),漢口鎮(zhèn)是“九省通衢”,“天下四聚”、四大名鎮(zhèn)之首)。 大董家巷位于與漢正街同時發(fā)展起來的黃陂街(大興路) 明萬歷《漢陽府志》(1613年刻本)的記載“漢口黃陂街,大率黃孝人也”,距今407年了。 清代的大董家巷片區(qū)更是漢口的政治中心,有江漢關監(jiān)督公署、漢陽府同知署、守備署、禮智巡檢司等政府機構。還是商業(yè)、手工業(yè)集中地,形成花布街、打銅街、打扣巷、衣服街、襪子街、草紙街、剪子街、蘆席街以及龍王廟碼頭、大碼頭、四官殿碼頭等。帝主宮可說是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源頭。
大董家巷片區(qū)會館、公所林立聚集,如太平會館(安徽)、長郡會館(湖南)、平江會館(湖南)、湖嘉會館(浙江)等;還有龍王廟、回龍寺、馬王廟、四官殿、二圣祠、帝主宮等宗教寺觀。 民國時期,黃陂街與漢正街、花樓街共同組成華界最重要的商業(yè)文化街區(qū)和居民里巷居住區(qū),至今保留有一定數量的清代和民國歷史建筑,是不可多得、不能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 民國風情 大董家巷現狀 根據《武漢市花樓街片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與控規(guī)細則》(武漢建設年鑒2013),大董家巷片位于此歷史風貌街區(qū)保護范圍。《細則》強調“散點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線性街巷空間的延續(xù)”,并力求用“場所再現、試聽再現的方式”實現“歷史傳承與文化積累”。 然而與該規(guī)劃相違背的是。在目前正在實施的漢口歷史風貌區(qū)舊城改建項目中,大董家巷片區(qū)已被列為拆遷區(qū)域,在紅線范圍圖上屬于“漢正天街”項目第 65、66 號地塊,相關騰退工作已經展開,除匹頭公會列入“保護名錄”的建筑之外,整個片區(qū)面臨被整體拆除滅失的危險。
會館建筑 1.太平會館
漢口太平會館是安徽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qū))商人所建。道光年間《漢口叢談》記載衣鋪街回龍寺建有太平會館。現在漢口太平會館是在太平天國戰(zhàn)后重建的。《太平縣志稿》說光緒望仙人李塤,“咸豐十年,漢口太平會館毀于兵燹,塤賈于漢,心甚憂之。同治間,募捐重建,苦心毅力閱十余年,光緒八年始告成。” 太平商人是安徽第二大商幫寧國商幫的一部分。其代表人物王琴甫、王森甫、項竹坪、譚芝屏等活躍在漢口商業(yè)、慈善、社團等管理活動。 花樓街10號原新華織帶廠,二盛村60號,大董家巷等區(qū)域內,留有大量完整的青磚墻及石庫門、碑刻、銘文、柱礎、石板路等。二盛村側還是夏口勸學所及商業(yè)學校舊址。 2.長郡會館 約建于清道光年間。現僅存門樓,類似于澳門圣保羅教堂僅存主立面而被稱為“大三巴牌坊”的不完整建筑。 3.平江商業(yè)公會 三層西式建筑,《夏口縣志》記載“清光緒二十二年由平江旅漢銷售紙茶油蔴捐資建造”,“專為旅漢平江商業(yè)同人集會之所”。1910年落成不久毀于辛亥戰(zhàn)火,1919年5月重建。 1927年5月“馬日事變”后,中共平江縣委書記陳景潛“跑反”武漢,落腳于此。大革命失敗后,楊開慧寄與毛澤東的信件,由大董家巷的湖南同濟布莊秘密轉送井岡山。楊開慧犧牲后,也是由同濟布莊出面,收斂遺體安葬。 1931年,為打破對蘇區(qū)的經濟封鎖,平江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貿易局通過工商界人士聯系,運用武漢平江商業(yè)公會等作渠道,出口蘇區(qū)物資,運進食鹽和糧食,改善蘇區(qū)的經濟狀況。 商業(yè)建筑 4.花樓街38號 源昌絲綢號 約建于20年代,獨立二層石庫門樓房。結構完整,木雕精美。有原裝厚重大木門,并有墻腳地界碑。 5.二盛一巷3號 民國錢莊建筑 約建于30年代,獨立二層樓石庫門樓房。結構完整,地面水磨石、內部木窗、隔板、樓梯、天窗、鐵藝欄桿保存較好。 6.升平左巷1號2號 晴川承志堂客棧建筑 約建于20年代,二層聯排石庫門樓房。天井的石板地面、內部木窗、隔板、樓梯等保存較好。左側有晴川承志堂墻腳地界碑,曾作為客棧經營。 7.民國漢口陸路菜行 大董家巷與董家二巷交會處,二層建筑呈三角形造形獨特,為民國漢口陸路菜行所在地。 8.大董家二巷18,20號民國建筑 大董家二巷18,20號三層民國建筑,原新民旅社。 里份民居 9.三義里 1927建成,有16棟石庫門二層樓住宅。在“官磚”“漢裕”銘文磚砌成的清水紅磚墻墻體上,鑲嵌著“舒姓賦丹書屋”、“武昌熊江陵堂”(香煙商家)、“黃安謝三元堂”(棉紗商家)以及“麻城王荊樹堂”、“麻城唐馀慶堂”、 “漢陽萬南紀堂”等多塊墻腳地界碑,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觀賞價值。清末,此地有三義祠。 10.中和里 建于20年代,有7棟獨立清水紅磚墻石庫門房屋,巷道兩分別砌有聶善理堂、歐陽慎余堂、黃三河堂、王三多堂等多塊墻角地界碑。保存如此完整的墻角界碑在武漢還不多見。黃家和歐陽慎余家后人一直居住至兩層普通民居建筑。 11.大董家巷21號 陳太乙房產 兩層普通民居建筑。陳太乙后代陳宏愚回憶為陳家大家庭所居房產。 武漢著名老字號藥店“陳太乙”,1922年由洪湖新堤人陳煥章創(chuàng)辦。民國時期,在郭家巷(今民權路)白布街口(今花樓街廣益橋)建起一棟臨街磚混結構的樓房,頗為壯觀,取自己姓與“太乙真人必有靈丹妙藥”之意命名“陳太乙藥店”。以其子陳正權名義登記注冊。
反 思 隨著武漢市城市建設飛速發(fā)展,如何保留城市發(fā)展和歷史文化的脈絡,一直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困擾和不斷反思的問題。近來,“漢口歷史風貌區(qū)及武昌古城舊城改造、兩湖隧道”等項目在大力推進。武昌武勝門宋城墻遺址的保護,漢口漢正天街建設中老建筑的留拆等等也再一次引起關注。 如何在經濟建設中保護和利用城市歷史文化最直觀和最生動的載體——歷史優(yōu)秀建筑,引發(fā)社會各界的不斷呼吁。“萬物有所生,而獨知首其根”! 打撈江城記憶 串起散落的珍珠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回眸過眼之煙云 1876年的武漢 【關于我們】 人文武漢志愿者團隊是由武漢市學術、新聞、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間文保志愿者,組成的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文物保護社會組織。2017年12月榮獲中國文保基金會第九屆“薪火相傳——尋找中國文物故事杰出傳播者”全國十佳團隊稱號。 編輯:田聯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