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庭訓格言》閱讀筆記

     天馳老先生 2022-10-23 發布于遼寧

    〔目錄〕

    1.《心欲小而膽欲大》

    2.《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納》

    3.《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4.《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5.《敬以直內,謹終如始》

    6.《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7.《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

    8.《歡喜善念吉、動怒惡念兇》

    9.《俯仰無愧,防于念起》

    10.《防微杜漸》

    11.《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12.《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

    13.《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14.《求道之心,乾乾不息》

    15.《至誠無息,日積月累》

    16.《修身治性,謹于素日》

    17.《慎獨為訓,暗室不欺》

    18.《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19.《體認世務,據理審事》

    20.《平日誦讀及教子弟,惟以經史為要》

    21.《四書性理,立命之道》

    22.《希賢希圣,孰能御之》

    23.《不以自知能而棄人之善》

    24.《一字未明,必加尋繹》

    25.《知書明理,貴在貫通》

    26.《莫自以為知而不訪于人》

    27.《持善心、行合道,謂真孝》

    28.《體貼君親,忠出至誠》

    29.《家居閑談,善行善言》

    30.《嚴飭則愛、嬌縱則害》

    31.《寬嚴兼濟,使人之要》

    32.《禮用和貴,齊家治國》

    33.《名實相副,混淆不得》

    34.《敬畏之心,不可不存》

    35.《天道好生,仁愛為本》

    36.《食宜淡薄,于身有益》

    37.《酒傷身心,能飲不飲》

    38.《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邪則眸子眊焉》

    39.《目容端,不回顧》

    40.《心志專一,即是養生》

    41.《居家潔凈,清氣著身》

    42.《儉約不貪,福壽長全》

    43.《勤儉敦樸,惟念民艱》

    44.《雷雨大作,不躲樹下》

    45.《神佛之教,以善引人》

    46.《悖逆人性,禍必上身》

    47.《惡言毀謗,必遭罪譴》

    48.《警溺偏好,慎防逢迎》

    49.《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50.《幸災樂禍,當此為戒》

    51.《為人君者,豈可諉過》

    52.《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53.《久經征伐,須重人命》

    54.《愛兵教民,教之以勞》

    55.《立心不善,何以醫人》

    56.《以戲陷罪,不可為之》

    57.《誠能勤勉,耕耘有獲》

    58.《食不遺遠,遠近皆親》

    59.《節儉廉潔,用度不奢》

    60.《取笑必然自招》

    61.《待前朝厚,得天下正》

    62.《涵養仁愛,戒除躁忿》

    63.《命由心造、福由己求》

    64.《嘉言善行,在于經書》

    65.《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

    66.《鑒古知今,庶可寡過》

    67.《用人不疑,開誠布公》

    68.《最忌殺戮,仁斯仁至》

    69.《天地好生,不得肆情烹膾》

    70.《敬惜文字,天地至寶》

    71.《竭誠體貼,事親至孝》

    72.《纖細之偽,日久自敗》

    73.《人賴谷育,尤當珍愛》

    74.《物華有限,不可奢費》

    75.《嚴禁賭博,斷不輕恕》

    76.《富貴不婬、貧賤不移》

    77.《清心寡欲,少忘少病》

    78.《舉惡襯善,智者不為》

    79.《君子三戒,不可貪得》

    80.《存心濟世,醫家之德》

    81.《書法要旨,心正氣和》

    82.《勤習一事,身增一藝》

    83.《禮講實效,盡心盡意》

    8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5.《行善遺福,長享吉慶》

    86.《天變災異,深自儆省》

    87.《赤子之心,人之真性》

    88.《以身作則,而后求人》

    89.《事無定規,合理則為》

    90.《不學則已,學則必精》

    91.《好知其惡、惡知其美》

    92.《長持其志、無暴其氣》

    93.《虛名無益,有實則名》

    94.《以義為利,義安則利》

    95.《立定腳跟,戰勝私欲》

    96.《存諸心、體諸身,求實得于己》

    97.《不忍舍處,方得書味》

    98.《進德修業,依于經史》

    99.《為山九仞,未可偏廢》

    100.《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

    101.《窮理求知,行事得之》

    102.《忍耐一時,便覺無事》

    103.《盡其人事,以聽天命》

    104.《學以養心,亦可養身》

    105.《神靜心和,心和形全》

    106.《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1.《心欲小而膽欲大》

    1.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

    2.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2.《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納》

    1.今天下承平,朕猶時刻不倦勤修政事。

    2.前三孽作亂時,因朕主見專誠,以致成功。

    3.臣觀陛下近日天顏稍有憂色。上試思之,我朝滿洲兵將若五百人合隊,誰能抵敵?不日永興之師捷音必至。陛下獨不觀“太祖”“太宗”乎?為軍旅之事,臣未見眉顰一次。皇上若如此,則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為憂也。

    4.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凡人各有識見。常與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見”,即以奏聞,言合乎理,朕即嘉納。


    3.《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1.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

    2.朕則不然。于閑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

    3.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


    4.《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1.凡人于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5.《敬以直內,謹終如始》

    1.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

    2.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敬以應事物。

    3.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永,習而安焉,自無廢事。

    4.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

    5.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人所謂敬以直內也。


    6.《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1.王師之平蜀也,大破逆賊王平藩于保寧,獲苗人三千,皆釋而歸之。及進兵滇中,吳世璠窮蹙,遣苗人濟師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遺耶?”

    2.夫苗之獷猂,不可以禮義馴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懷德,不忍輕倍主上。有內陸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顧能之,是可取之。


    7.《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

    1.故極其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悌,隨感而應。

    2.凡有利于人者,則為之;凡不利于人者,則去之。

    3.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8.《歡喜善念吉、動怒惡念兇》

    1.凡人處世,惟當常尋歡喜。歡喜處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2.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


    9.《俯仰無愧,防于念起》

    1.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邪,只在頃刻之間。

    2.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從而正之,自不至離道之遠。

    3.一念之微,靜以存之、動則察之,必使俯仰無愧,方是實在工夫。

    4.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10.《防微杜漸》

    1.凡理大小事務,皆當一體留心。

    2.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漸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11.《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1.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2.請于師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習之漸。

    3.暇時講解《御批通鑒輯覽》及《大學衍義》等書,以收格物意誠之效。


    12.《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

    1.朕自幼登極,凡祀壇廟神佛,必以誠敬存心。即理事務,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虛名。

    2.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誠,無纖毫虛飾。


    13.《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1.明在禮樂,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為禍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氣也。

    2.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內主于敬,則非僻之心無自而動;外主于敬,則惰慢之氣無自而生。

    3.念念敬斯念念、時時敬斯時時、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


    14.《求道之心,乾乾不息》

    1.非謂自孩提以至終身,從吾心、縱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

    2.正其稟習之偏、防其物欲之誘,開擴其聰明、保全其忠信。無所不至。

    3.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將至。

    4.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學者,擇善固之、克己復禮、循循勉勉,無有一毫忽易于其間,始能日進也。


    15.《至誠無息,日積月累》

    1.人之為圣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

    2.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階次之分,視乎學力之淺深。

    3.積德累功者,亦當求其熟也。

    4.是故有志為善者,始則充長之、繼則保全之,終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

    5.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其功用豈可量哉!


    16.《修身治性,謹于素日》

    1.朕于六月大暑之時,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縱而能者也。


    17.《慎獨為訓,暗室不欺》

    1.一是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

    2.戰戰栗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于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18.《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1.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2.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馳騖然后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縱情肆欲然后為私也。

    3.惟心不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


    19.《體認世務,據理審事》

    1.道理之載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

    2.世之苦讀書者,往往遇事有執泥處。而經歷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圓融而無定見。此皆一偏之見。

    3.當讀書時,須要體認世務;而應事時,又當據書理而審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20.《平日誦讀及教子弟,惟以經史為要》

    1.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經、所行之事即史。開卷即有益于身。

    2.爾等平日誦讀及教子弟,惟以經史為要。夫吟詩作賦,雖文人之事,然熟讀經史,自然次第能之。

    3.幼學斷不可令看小說。小說之事,皆敷演而成,無實在之處,令人觀之,或信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說者譬喻指點之本心哉!是皆訓子之道,爾等其切記之。


    21.《四書性理,立命之道》

    1.凡人養生之道,無過于圣賢所留之經書。

    2.惟朕訓汝等熟習五經四書性理,誠以其中凡存心養性立命之道,無以不具故也。

    3.看此等書,不勝于習各種雜學乎?


    22.《希賢希圣,孰能御之》

    1.圣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圣人之所以為圣也。

    2.千古圣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于自棄而不學?茍志于學,希賢希圣,孰能御之?

    3.志學乃作圣之第一義也。


    23.《不以自知能而棄人之善》

    1.人心,虛則所學進、盈則所學退。

    2.朕生性好問。雖極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

    3.朕于此等處決不遺棄,必搜其源而切記之,并不以為自知能而棄人之善也。


    24.《一字未明,必加尋繹》

    1.朕自幼讀書,間有一字未明,必加尋繹,務至明愜于心而后已。

    2.不特讀書為然,治天下國家亦不外是也。


    25.《知書明理,貴在貫通》

    1.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難事,但據理直行,則失俱無可愧。

    2.凡圣賢經書,言事俱有至理。讀書時便宜留心體會,此可以為我法、此可以為我戒。

    3.久久貫通,則事至物來。隨感即應,而不特思索矣。


    26.《莫自以為知而不訪于人》

    1.人多強惑以為知,乃大非善事。

    2.每見高年人,必問其已往經歷之事而切記于心。決不自以為知,而不訪于人也。


    27.《持善心、行合道,謂真孝》

    1.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

    2.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其可謂真孝者矣。


    28.《體貼君親,忠出至誠》

    1.為臣子者,果能盡心體貼君親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誠,未有不得君親之歡心者。

    2.圣祖母喜極,拊朕之背稱贊不已曰:“車轎細事,且道途之間,汝誠意無不懇到,實為大孝。”

    3.凡為臣子者,誠敬存心、實心體貼,未有不得君親之歡心者也。


    29.《家居閑談,善行善言》

    1.朕每對爾等多教以善,爾等回家,各告爾之妻子,爾之妻子亦莫不樂于聽也。

    2.事之美,豈有逾此者乎!


    30.《嚴飭則愛、嬌縱則害》

    1.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嚴飭之始善。

    2.如此嬌養,長大成人,不至癡呆無知、即多任性狂惡。此非愛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31.《寬嚴兼濟,使人之要》

    1.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過于嚴厲、亦不可過于寬縱。

    2.如小過誤,可以寬者,即寬宥之。罪之不可寬者,彼時則懲責訓導之,不可記恨。

    3.若當下不懲責,時常瑣屑蹂踐,則小人恐懼,無益事也。

    4.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記之!


    32.《禮用和貴,齊家治國》

    1.禮以嚴分,而和以通情分。

    2.嚴則尊卑貴賤不逾、通則是非利害易達。

    3.齊家治國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33.《名實相副,混淆不得》

    1.人之才行,當辨其大小。

    2.在大位者,稱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


    34.《敬畏之心,不可不存》

    1.人生于世,無論老少,雖時刻不可無敬畏之心。

    2.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長上,則不罪于朋儕,則不召過,且于養身亦大有益。

    3.嘗見高年有壽者,平日俱極敬慎。即于飲食,亦不敢過度。

    4.平日居處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35.《天道好生,仁愛為本》

    1.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則福履自至。

    2.觀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內中頗有建立功業而行軍時曾多殺人者,其子孫必不昌盛,漸至衰敗。

    3.由是觀之,仁者誠為人之本歟!


    36.《食宜淡薄,于身有益》

    1.朕每歲巡行臨幸處,居人各進本地所產菜蔬,嘗喜食之。

    2.高年人飲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則少病,于身有益。

    3.所以農夫身體強壯,至老猶健者,皆此故也。


    37.《酒傷身心,能飲不飲》

    1.朕自幼不喜飲酒,然能飲而不飲,平日膳后或遇年節筵宴之日,止小酌一杯。

    2.人有點酒不聞者,是天性不能飲也。如朕之能飲而不飲,始為誠不飲者。

    3.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至疾病,實非有益于人之物。

    4.夏先君以旨酒為深戒也。


    38.《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邪則眸子眊焉》

    1.人之善惡系于目者甚顯,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

    2.其視人也,常有一種彷徨不定之態,則其人必不正。


    39.《目容端,不回顧》

    1.凡人行住坐臥,不可回顧斜視。

    2.我朝先輩老人,亦以行走回顧之人為大忌諱。時常言之,以為戒也。


    40.《心志專一,即是養生》

    1.人果專心于一藝技,則心不外馳,于身有益。

    2.朕所及明季人與我國之耆舊善于書法者,俱壽考而身強健。復有能畫漢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絕于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

    3.由是觀之,凡人之心志有所專,即是養身之道。


    41.《居家潔凈,清氣著身》

    1.爾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潔凈。

    2.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濁氣所染,而清時之氣漸為所蒙蔽矣。


    42.《儉約不貪,福壽長全》

    1.民生本務在勤,勤則不匱。是勤可以免饑寒也。

    2.至于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以養福、亦可以致壽。

    3.若夫為官者,儉則可以養廉。居官居鄉只廉不儉,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隸欲多、交游欲廣,不貪何以給之?

    4.與其寡廉,孰如寡欲?


    43.《勤儉敦樸,惟念民艱》

    1.深念民力惟艱,國儲至重。祖宗相傳家法,勤儉敦樸為風。


    44.《雷雨大作,不躲樹下》

    1.大雨雷霆之際,決毋立于大樹下。

    2.昔老年人時時告誡,朕親眼常見,汝等切記!


    45.《神佛之教,以善引人》

    1.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經書所遺如許言語,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

    2.后世之學,每各問一偏,故爾彼此如讎敵也。

    3.有自謂道學入神佛寺廟而不拜,自以為得真傳正道,此皆學未至而心有偏。

    4.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禮敬之,乃理之當然也。


    46.《悖逆人性,禍必上身》

    1.世上秉性何等無之?有一等拗性人。

    2.人以為好者,彼反以為不好;人以為是者,彼反以為非。

    3.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僨事。


    47.《惡言毀謗,必遭罪譴》

    1.凡大人度量生成,與小人之心志迥異。

    2.有等小人,滿口惡言,講論大人。或者背面毀謗,日后必遭罪譴。朕所見最多。

    3.天道雖隱,而其應實不爽也。


    48.《警溺偏好,慎防逢迎》

    1.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然亦不可遽信。

    2.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

    3.朕于諸藝無所不能,爾等曾見我偏好一藝乎?是以凡藝俱不能溺我。


    49.《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1.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故人以改過為貴。

    2.其實,能改過者,無論所犯事之大小,皆不當罪之也。


    50.《幸災樂禍,當此為戒》

    1.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種人,不記人之善、專記人之惡。

    2.視人有丑事惡事,轉以為快樂,如自得奇物者。

    3.此等幸災樂禍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異如是也!汝等當此為戒。


    51.《為人君者,豈可諉過》

    1.廷議之時言三藩當遷者,朕實主之。今事至此,豈可歸過于他人?

    2.朕從來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軍國大事,而肯卸過于諸大臣乎?


    52.《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1.凡人能量己之能與不能,然后知人之艱難。

    2.朕自幼行走固多,征剿噶爾丹三次行師,雖未對敵交戰,自料猶可以立在人前。但念越城勇將,則知朕斷不能為。何則?朕自幼未嘗登墻一次,每自高崖下視,頭猶眩暈。如彼高城,何能上登?

    3.自己絕不能之事,豈可易視?

    4.朕每見越城勇將,必實憐之、且甚服之。


    53.《久經征伐,須重人命》

    1.昔時,大臣久經軍旅者,多以人命為輕。

    2.朕自出兵以后,每反諸己,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謹焉!


    54.《愛兵教民,教之以勞》

    1.勞之適所以愛之。教之以勞,真乃愛兵之道也。

    2.不但將兵如是,教民亦然。


    55.《立心不善,何以醫人》

    1.朕自幼所見醫書頗多,洞徹其原故,后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必能辨也。

    2.今之醫生所學既淺而專圖利,立心不善,何以醫人?

    3.如諸藥之性,人何由知之?皆古圣人之所指示者也。

    4.朕凡所試之藥,與治人病愈之方,必曉諭廣眾。或各處所得之方,必告爾等共記者,惟冀有益于多人也。


    56.《以戲陷罪,不可為之》

    1.凡人各有一懼怕之物。有怕蛇蟲而不怕蛤蟆者、有怕蛤蟆而不怕蛇蟲者。

    2.朕雖不怕諸樣之物,然從來不以戲人。

    3.在怕蟲之人,見其所怕之蟲,不顧身命,往往竟有拔刀者。如在大君之前,倘出鋒刃,俱系重罪。明知此故,而因一戲以入人罪,亦復何味?


    57.《誠能勤勉,耕耘有獲》

    1.因朕駐蹕邊外,備知土脈情形,教本處人樹藝各種之谷。

    2.上天愛人,凡水陸之地,無一處不可以養人,惟患人之不勤勉。爾誠能勤勉,到處皆可耕鑿,以給妻子也。


    58.《食不遺遠,遠近皆親》

    1.我朝滿洲舊風,凡飲食必甚均平。不拘多寡,必人人遍及,使嘗其味。

    2.朕用膳時使人有所往,必留以待其回而與之食。


    59.《節儉廉潔,用度不奢》

    1.朕所居殿現鋪氈片等物,殆及三四十年而未更換者有之。

    2.朕生性廉潔,不欲奢于用度也。


    60.《取笑必然自招》

    1.大凡殘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亦不可哂。

    2.蓋殘疾人見之宜生憐憫。或有無知之輩見殘疾者每取笑之。其人非自招斯疾,即招及子孫。

    3.即如哂人跌蹼不旋踵,間或即失足。

    4.我朝先輩老人常言,勿輕取笑于人。


    61.《待前朝厚,得天下正》

    1.明朝十三陵朕往觀數次,亦嘗祭奠。今未去多年,爾等亦當往觀祭奠。

    2.世祖章皇帝初進北京,明朝諸陵一毫未動。收崇禎之尸,特修陵園以禮葬之,厥后親往奠祭盡哀。至于諸陵亦皆拜禮。

    3.我朝得天下之正,待前朝之厚,可謂超出往古矣。


    62.《涵養仁愛,戒除躁忿》

    1.凡人平日必當涵養此心。

    2.朕昔足痛之時,轉身艱難。足欲稍動,必賴兩傍侍御人挪移,少著手即不勝其痛。雖至于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災,與左右近侍談笑自若,并無一毫躁性生忿,以至于苛責人也。

    3.二阿哥胤礽在德州病時,朕一日視之,正值其含怒,與近侍之人生忿。朕寬解之,曰:“我等為人上者,罹疾卻有許多人扶持任使,心猶不足。如彼內監或是窮人,一遇疾病,誰為任使?雖有氣忿向誰出耶?”彼時左右侍立之人聽朕斯言,無有不流涕者。


    63.《命由心造、福由己求》

    1.人之一生雖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2.如子平五星推人妻財子祿及流年月建,日后試之多有不驗,蓋因“人事未盡”“天道難知”。

    3.譬如推命者言當顯達,則自謂必得功名,而詩書不必誦讀乎?言當富饒,則自謂坐致豐亨,而經營不必謀計乎?至謂一生無禍,則竟放心行險,恃以無恐乎?謂終身少病,則遂恣意荒婬,可保無虞乎?

    4.徒聽祿命,反令人墮志失業,不加修省,愚昧不明莫此為甚。

    5.以朕之見:日行善事,命運雖兇而必其轉吉;日行惡事,命運縱吉而必其反兇。


    64.《嘉言善行,在于經書》

    1.夫多識前言往行,要在讀書。

    2.天人之蘊奧在《易》、帝王之政事在《書》、性情之理在《詩》、節文之祥在《禮》、圣人之褒貶在《春秋》,至于傳記子史皆所以羽翼。

    3.圣經記載往績,展卷誦讀,則日聞所未識,智識精明、涵養深厚,故謂之畜德。非徒博聞強記,夸多斗靡已也。

    4.學者各隨分量所及,審其先后而致功焉。

    5.蕪穢之書、淺陋之文,非徒無益反有損,勿令入目,以誤聰明可也。


    65.《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

    1.圣賢之書所載,皆天地古今事物之理。

    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盡千古之遠。

    3.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處乎一室之間,而欲悉天下之理。非書曷以致之!

    4.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與物,固無一事之不具、亦無一理之不該。

    5.學者誠即事而求之,則可以通三才,而兼備乎事物之理矣。

    6.雖然書不貴多而貴精,學必由博而致約,果能精而約之,以貫其多與博,合其大而極于無余、會其全而備于有用。圣賢之道豈外是哉?


    66.《鑒古知今,庶可寡過》

    1.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萬幾之暇猶手不釋卷。

    2.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幾,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

    3.時常看書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

    4.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無甚差忒者,亦看書之益也。


    67.《用人不疑,開誠布公》

    1.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

    2.凡事開誠布公為善,防疑無用也。


    68.《最忌殺戮,仁斯仁至》

    1.朕自幼登極,生性最忌殺戮。

    2.歷年以來惟欲人善而又善。即位至今,公卿大臣保全者不記其數。

    3.即如幼年間于田獵之時,但以多戮禽獸為能。今漸漸年老,圍中所圈乏力之獸尚不忍于射殺。


    69.《天地好生,不得肆情烹膾》

    1.飲食之制,義取諸鼎,圣人頤養之道也。

    2.是故古者大烹,為祭祀則用之、為賓客則用之、為養老則用之,豈以恣口腹為哉?

    3.古之圣賢其于犧牲禽魚之類,取之也以時、用之也以節。

    4.朕之萬壽與夫年節有備宴恭進者,即諭令少殺牲。正以天地好生,萬物各具性情而樂其天,人不得以口腹之甘而肆情烹膾也。


    70.《敬惜文字,天地至寶》

    1.字乃天地間之至寶。大而傳古圣欲傳之心法、小而記人心難記之瑣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觀而共語、能使天下士隔千萬里攜手談心。

    2.成人功名、佐人事業、開人識見、為人憑據,不思而得、不言而喻,豈非天地間之至寶?

    3.與以天地間之至寶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襯衣,甚至委棄溝渠,不知禁戒,豈不可嘆!

    4.凡讀書者一見字紙,必當收而歸于篋笥,異日投諸水火,使人不得作踐可也。


    71.《竭誠體貼,事親至孝》

    1.昔日太皇太后圣躬不豫,朕侍湯藥三十五晝夜,衣不解帶、目不交睫,竭力盡心,惟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備。

    2.其時圣祖母病勢漸增,實不思食。有時故意索未備之品,不隨意所欲用,一呼即至。

    3.圣祖母拊朕之背,垂泣贊嘆曰:“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勞竭盡心思,諸凡服用以及飲食之類,無所不備。我實不思食,適所欲用不過借此支吾,安慰汝心。誰知汝皆先令備在彼,如此竭誠體貼,肫肫懇至,孝之至也。惟愿天下后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72.《纖細之偽,日久自敗》

    1.凡事,暫時易、久則難。故凡人有說奇異事者,朕則曰:“且待日久再看。”

    2.朕自八歲登極,理萬機五十余年,何事未經?

    3.虛詐之徒一時所行之事,日后丑態畢露者甚多。

    4.此等纖細之偽,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敗露。一時之詐,實無益也。


    73.《人賴谷育,尤當珍愛》

    1.人之賴于五谷者甚重。天地之生成、農民之力作,風雷雨露之長養、耕耘收獲之勤勞。五谷之熟,豈容易耶?

    2.凡為民生料食計者至切矣,而人何得而輕褻之乎!

    3.奈何世之人惟知貴金玉而忘重五谷。或狼藉于場圃、或委棄于道路,甚至有污穢于糞土者。輕褻如此,豈所以敬天乎?

    4.歉歲谷少,固當珍重;稔歲谷多,尤當愛惜。


    74.《物華有限,不可奢費》

    1.世之財物,天地所生,以養人者有限。人若節用,自可有余,奢用則頃刻盡耳。何處得增益耶?

    2.朕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無過費,所以然者,特為天地所生有限之財而惜也。


    75.《嚴禁賭博,斷不輕恕》

    1.即無事務者,亦當以一藝業而消遣歲月。奈何好賭博之人,身家不計、性命不顧,愚癡如是之甚?

    2.始而貪人所有,陷入坑阱;既而吝惜情生,妄想復本。

    3.朕是以嚴賭博之禁,凡有犯者,必加倍治罪,斷不輕恕。


    76.《富貴不婬、貧賤不移》

    1.承祖父之遺,衣食無缺,此為大幸。便當讀書樂志,安分修為。

    2.若家貧,亦惟勤學力行,為鄉黨所重。


    77.《清心寡欲,少忘少病》

    1.朕自幼,所讀之書、所辦之事,至今不忘。

    2.今雖年邁,記性仍然,此皆素日心內清明之所致也。

    3.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鮮也。


    78.《舉惡襯善,智者不為》

    1.凡書生頌揚君上,或吟詠詩賦,欲稱其善,必先舉人之短,而后方頌言之。

    2.譬之欲言此人之善,必先指他人之惡,朕意不然。彼亦善而我亦善,豈不美哉!

    3.欲言人之善,但言某人之善而已,何必及他人之惡?是皆由度量窄狹而心不能平也,朕深不然之。


    79.《君子三戒,不可貪得》

    1.朕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貪得之理乎?萬一有此等處,亦當以圣人之言為戒。

    2.爾等,有血氣方剛者、有血氣未定者。當以圣人所戒之語,各存諸心而深以為戒也。


    80.《存心濟世,醫家之德》

    1.非謂病不用藥也,恐其誤投耳。

    2.脈理至微、醫理至深,古之醫圣醫賢,無理不闡、無書不備,天良在念、濟世存心,不務聲名、不計貨利,審究詳明、推尋備細,立方切癥、用藥通神。

    3.今之醫生若肯以“應酬之工”用于“誦讀之際”,推求奧妙、研究深微,審醫案、探脈理,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務名利、不分貴賤,臨癥必有一番心思、用藥必有一番識見,施而必應、感而遂通,鮮有不能取效者矣。


    81.《書法要旨,心正氣和》

    1.朕自幼嗜書法,凡見古人墨跡,必臨一過,所臨之條幅手卷將及萬余,賞賜人者不下數千。

    2.天下有名廟宇禪林,無一處無朕御書匾額,約計其數,亦有千余。

    3.大概書法,心正則筆正,書大字如小字。此古人所謂心正氣和,掌虛指實,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也。


    82.《勤習一事,身增一藝》

    1.善書法者,雖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學。

    2.朕自幼好書,今年老,雖極匆忙時,必書幾行字,一日亦未間斷,是故猶未至于荒廢。

    3.人勤習一事、則身增一藝,若荒疏即廢棄也。


    83.《禮講實效,盡心盡意》

    1.凡人彼此取與,在所不免。人之生辰、或遇吉事,與之以物,必擇其人所需用,或其平日所好之物贈之,始足以盡我心。

    2.但以人與我何物,而我亦以其物報之,是彼此易物名而已矣,毫無實意。


    8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凡人學藝,即如百工習業,必始于易,而步循序漸進焉,心志不可急遽也。


    85.《行善遺福,長享吉慶》

    1.朕今年近七十,嘗見一家祖父子孫凡四五世者。大抵家世孝敬,其子孫必獲富貴,長享吉慶。彼行惡者,子孫或窮敗不堪,或不肖而限于罪戾,以至兇事牽連。

    3.惟善可遺福于子孫也。


    86.《天變災異,深自儆省》

    1.朕自幼登極,迄今六十余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災變即時消滅。

    2.大凡天變災異,不必驚惶失措。反躬自省、懺悔改過,自然轉禍為福。


    87.《赤子之心,人之真性》

    1.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樸處也。

    2.我朝滿洲制度亦然。滿洲故制,看來雖似鄙聘,其一種真誠處又豈易哉!

    3.我等讀書,宜達書中之理,窮究古人立言之意也。


    88.《以身作則,而后求人》

    1.凡人有訓治之職者,必身先之可也。


    89.《事無定規,合理則為》

    1.天下事固有一定之理,然有一等事如此。似乎能可行,又有不可行之處;似乎不可行,又有能可行之處。

    2.若此等事,在以義理揆之,決不可預定一“必應如此”“必不如此”之心。


    90.《不學則已,學則必精》

    1.凡人讀書或學藝,每自謂不能者,乃自誤其身也。


    91.《好知其惡、惡知其美》

    1.人于好惡之心,難得其正。

    2.我所喜之人,惟見其善,而不見其惡;我所厭之人,惟見其惡,而不見其善。


    92.《長持其志、無暴其氣》

    1.誠能無暴其氣,則氣自然平和。

    2.能持其志,則心志不為外物所搖,自然安定。

    3.養身之道,猶有過于此者乎?


    93.《虛名無益,有實則名》

    1.看來有一等好名之人,惟名是務。不著一毫誠實之處,只管行去。不惟無分毫之實,究至于名亦不能保。


    94.《以義為利,義安則利》

    1.所謂利者,不獨財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

    2.如作一事,但尋自己穩便處,皆利心也。

    3.圣人以義為利,義安處便是利。凡人惟棄利己之心,以求義之所安。


    95.《立定腳跟,戰勝私欲》

    1.良心能勝私欲,為圣、為賢,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當詳究斯言。


    96.《存諸心、體諸身,求實得于己》

    1.人之讀書,本欲“存諸心”“體諸身”,而求實得于己也。如不然,將書泛然讀之,何用?凡讀書人皆宜奉此以為訓也。


    97.《不忍舍處,方得書味》

    1.朱子云:“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得書真味。若讀之數過,略曉其義即厭之,欲別求書者,則是于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

    2.朕自幼亦嘗發憤讀書。當其讀某一經之時,固講論而切記之。年來翻閱其中,復有宜詳解者。


    98.《進德修業,依于經史》

    1.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

    2.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

    3.讀書之法,以經為主。茍經術深邃,然后觀史。

    4.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

    5.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問貴賤老少。

    6.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


    99.《為山九仞,未可偏廢》

    1.從來有“生知”“學知”“困知”,及其成功,則一未有。

    2.下學既久,而不可以上達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進,尤不可半途而廢。


    100.《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

    1.檢身則謹言慎行、居家則事親敬長、窮理則讀書講義。

    2.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當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3.至有所疑,尋人問難,則長進通達,自不可量。

    4.若即今全不用力,蹉過少壯時光。即使他日得圣賢而師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101.《窮理求知,行事得之》

    1.先儒有言:“窮理非一端,所得非一處。或在讀書上得之、或在講論上得之、或在思慮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讀書得之雖多、講論得之尤速、思慮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實。”


    102.《忍耐一時,便覺無事》

    1.天下未有過不去之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

    2.如鄉黨鄰里間每以雞犬等類些微之事,致起訟端,經官告理。或因一語戲謔,以致角口爭斗。

    3.此皆由不能因一時之小忿,而成爭訟之大端也。


    103.《盡其人事,以聽天命》

    1.人事盡而天理見,猶治農業者耕墾宜常勤,而豐歉所不可必也。

    2.不盡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蕓也。不安于靜聽者,是揠苗而助之長者也。

    3.孔子,進以禮、退以義,所以盡人事也。


    104.《學以養心,亦可養身》

    1.雜念不起,則靈府清明,血氣和平、疾莫之攖。善端油然而生,是內外交相養也。


    105.《神靜心和,心和形全》

    1.寡思慮所以養神、寡嗜欲所以養精、寡言語所以養氣,知乎此可以養生。

    2.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會也。

    3.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靜養神,則自安于內;清虛棲心,則不誘于外;神靜心清,則形無所累。


    106.《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1.勸戒之詞,古今名論、亹亹書記中,無處不有。

    2.其殷勤痛切,反復叮嚀。要之,欲人聽信遵行而已。

    3.夫千百年以下之人、與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關切而諄諄訓誡若此?蓋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車之覆、而為后車之戒也。

    4.后學讀圣賢書,看古人如此血誠教人念頭,豈可草草略過?

    5.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書,須念作者苦心,甚勿負前人接引后學之至意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美女|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合集|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 亚洲性无码AV在线欣赏网|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熟女久久综合网色欲|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最新| 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网站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婷婷五月综合丁香在线|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色狠狠色噜噜AV一区| 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午夜毛片不卡免费观看视频|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永久视频下载| 中文字幕人妻系列人妻有码| 97人妻中文字幕总站| 欧美大bbbb流白水| 黑人巨大AV在线播放无码 | 福利一区二区1000|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欧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