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屬于慢性退行性病變,常見于中老年人,負重大且活動多的關節易受累,尤其是頸椎、腰椎和膝關節以及髖關節等,骨關節炎并不是小問題,拖著不治療可能會致殘,所以應積極防治。 骨關節炎有哪些表現? 1、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是骨關節炎的首發癥狀,呈現鈍痛感,同時伴有關節酸脹和沉重、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幾乎每一個關節都有可能疼痛,尤其是指間關節、髖關節以及膝關節。起初上下樓梯時關節疼痛,逐漸發展成走平路時疼痛,最終處于安靜狀態時也會疼痛。尤其是活動后、待在寒冷潮濕的環境時疼痛感加劇。 2、肌肉力量下降 由于關節疼痛,關節活動下降,使得關節周圍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最終導致關節無力。 3、腫脹畸形 腫脹畸形包括兩種,一種是硬性腫脹,常見于骨贅和骨刺;一種是軟性腫脹,常見于軟組織增生、滑膜肥厚以及關節積液等。值得提醒的是,不能反復抽關節液,以免造成感染,使得疾病進一步惡化。 4、活動受到限制 關節僵硬也是骨關節炎的首發癥狀,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感顯著,適當的活動活動就能減輕;關節活動減少,關節變得不穩定;當疾病發展到晚期時,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以至于造成殘廢。 如何防治骨關節炎? 1、維持正常體重 跟體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患膝骨關節炎的風險高達3~5倍,積極減肥能減輕髖關節和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因為骨關節炎可影響運動能力,所以肥胖者需通過控制飲食的方式來減肥。 2、做好保暖 避免關節處吹風,戶外騎行時盡量帶上護膝。天氣降溫時不能為了愛美而穿短裙,做好身體保暖,防止風寒濕邪入侵。 溫馨提示 骨關節炎患者出現疼痛時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痛藥,必要時需采取外科手術來改善生活質量。另外,骨關節炎急性期、關節腫脹時不能運動,非急性期應多運動,這樣能避免肌肉萎縮,推遲關節退變,可選擇的運動項目有散步、游泳和騎自行車、跳舞以及靠墻靜蹲等。運動前必須做好熱身,控制好運動強度;運動過程中若出現關節疼痛或其他不適,還需立即停止;運動后第2天仍然感覺到肌肉關節疼痛,說明運動量過大,還需適當地降低運動強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