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名老中醫,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或聽過《名老中醫之路》這本書。 這本書,是《山東中醫學院學報》從1980年開始開專欄,邀請全國名老中醫寫自己的學習成長的經歷經驗,后來就合編成《名老中醫之路》這一本書。 這本書,對于學中醫的新手來說,非常勵志。 但很多人看完之后,也非常迷茫,因為里邊涉及的書太多,感覺一輩子也看不完,學不完,無從下手。 據統計,《名老中醫之路》合訂本(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版),里邊有97位名老中醫傳記,提到了320本中醫書籍。 這么多書,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只能挑要緊的書來讀了。 那么,哪些書是要緊的?名老中醫各寫各的,也沒一起開會探討決定。怎么辦呢? 可以換一個思路。 按正常人的思維,如果某個電話號碼很重要,是不是就會把它記下來?說明愿意記下來的內容肯定是重要的。如果有越多人記某個電話號碼,說明這個號碼越重要,比如110之類的。 類似的,名老中醫雖然說看了哪些書,這些可能一定重要。但如果他說背了哪些書,這些書就肯定重要。如果某本中醫書,有越多名老中醫背誦,說明這本書越重要。 按照這個思路,遇秋整理制作了一個表格: 這個表格,一看,就立馬不迷茫了,也有頭緒了。 顯然,《傷寒論》、《金匱要略》最重要。如果有時間精力,背誦這兩本書,肯定沒錯。想要成才,這2本書最好背出來。 從表格還可以看出另外一些問題。 比如現在位列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溫病條辨》,只有3人背誦。再比如清代國家編的教材《醫宗金鑒》也只有8人背誦。這是為什么呢?遇秋認為,可能是因為內容太多,背誦難度大,所以就沒什么人去背誦了。 這也說明大家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得挑臨床實用而且內容精簡的書來背。 事實上,大多數人能用來學習的精力非常有限,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野心很大,雄心勃勃想要讀遍經典、名醫著作,然后……就放棄了。因為目標太多,無所適從。 所以遇秋建議,學中醫,可以考慮直接從傷寒金匱學起,哪怕是只深入研究了這2本書,臨床水平也可以上一個大臺階。 袁遇秋,中醫醫師。多年來博覽群書,衷中參西,精益求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