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男子對徐邦達說自己有王羲之的真跡。徐邦達問道:“怎么來的?”對方自豪道:“我家老人花5塊錢,從琉璃廠掏的。”徐邦達直言:贗品。31年后,這個贗品,拍出了3.08億的天價。 
徐邦達的父親雖然是商人,但熱衷于收藏,所以,他自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也喜歡收藏和鑒賞字畫。在他18歲那年,曾以二十兩黃金,買下過一幅王原祁的真跡,然而,此時的他卻看走了眼,買了個贗品。
至此,他在鑒賞書畫方面,越發謹慎,逐漸成為了國家級書畫“掌眼人”,并與謝稚柳、啟功被稱為書畫鑒定三大家,全國各大博物館藏字畫的一級品及故宮博物院所藏字畫的一、二、三級品及參考品,全部經過徐邦達的鑒定。
所以,許多人都慕名而來,希望能讓他鑒定一下字畫。誰料,忽然有一天,有一個男人聲稱自己有王羲之的真跡,這讓他也坐不住了,想著與對方見一面。
王羲之雖然是書圣,他寫的行書《蘭亭集序》更是享譽內外,但他的真跡早就不復存在,就連《蘭亭集序》也是馮承素臨摹的。
而此時居然有人聲稱有王羲之的真跡,著實令人費解。不過,徐邦達對此還是心存疑慮,害怕萬一自己判斷失誤,豈不是辜負了王羲之的作品。
徐邦達找到賣字帖的男子,在將這幅字帖展開時,徐邦達整個人都呆住了。此卷軸絹質古樸,甚至還有清代皇帝鑒藏的印記,以及歷代文人名家的印記。
大家見徐邦達是這副表情,忙問這作品是否真是王羲之的真跡,徐邦達搖了搖頭:“贗品。”
不過,他話鋒一轉,表示這雖然并非王羲之的真跡,但是宋朝臨摹的作品。
因此,他對于這幅作品的來歷,還是很感興趣的。
賣畫的男人表示,在1947年,他的父輩在北京琉璃廠閑逛時,看到了這幅字帖,當時就覺得這塊“破布”上的字跡很有神韻,便詢問攤主價格。
“10塊錢,你就拿走吧!”攤主說后,男子的父輩卻面有難色,10塊錢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也是筆巨款,而且他也不太確定這塊“破布”的價值,因此,10塊錢,實在是不能接受。
于是,他與攤主砍價,砍到了5塊錢,才將它買走了。回到家后,他仔細研究這上面的字跡,認定這就是王羲之的真跡,但是他又很懷疑,若是真跡,他5塊錢就能買到,也不太可能呀。
隨后他便找了許多高人鑒定,可無一例外的,大家都說這是贗品,只是他心里還是有點不服氣,所以,便小心地將此字帖收了起來。
結果過了幾十年,他的后人,也就是出現在徐邦達面前的這個男人,拿著這字帖四處詢問,結果,與徐邦達相遇了。
徐邦達聽了他的故事,也很欣慰,幸虧當年他的父輩沒有將此字帖當作廢品給扔掉,畢竟,這雖然是贗品,但也是文物。 
徐邦達表示,這幅臨摹的字帖就是王羲之的作品行書《平安帖》(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而這個《平安帖》是王羲之給朋友的一封安慰信,一共四行,27字。
《平安帖》雖不及《蘭亭集序》那樣出名,但因為作者都是王羲之,所以也被很多文人墨客所喜歡。因此,這本草書《平安帖》(4行,41個字)雖不是王羲之真跡,是南宋臨摹版本,但同樣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
而這幅草書《平安帖》可以說是命運多舛,經歷了許多歷史名家之手,乾隆皇帝也曾得到過這幅字帖,并稱它“可亞時晴帖”,可見乾隆皇帝對它的評價有多高。
至于它為何會流落民間?或許是清末,宮女太監偷了皇宮里的東西去外面典當,這幅字帖也在其中,因此流落到民間的。
到了2010年,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這幅草書《平安帖》以5500萬元的價格起拍,最終以3.08億元成交。 
這樣的價格真的讓人嘆為觀止,整幅平安帖也不過41個字,按照這樣來計算的話,那一個字的價格就高達750萬元。若這是王羲之的真跡,那價格可能還要翻上幾倍吧!
不得不說,百姓雖然很平凡很普通,但有時候,高手確實在民間啊!不過,“撿漏”這件事,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