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字是指按傳統法度書寫的字,而不是用毛筆隨意寫出的字。書法是線條造型藝術。所謂毛筆筆法主要的就是怎樣創(chuàng)造理想線條的用筆方法。 ![]() 要想寫好毛筆字必須掌握好筆法和字法。 (注:以下紅色文字部分均是和上方同意、可直接觀看紅字部分) 一、執(zhí)筆 毛筆的執(zhí)筆方法有很多,不過常用的是五指執(zhí)筆法,所以下文將用五指執(zhí)筆法作為講解。 1.執(zhí)筆 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五指執(zhí)筆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筆桿(適當高度),保證筆桿不脫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筆的外側,既加強食指捏筆的力量,又發(fā)揮把筆往里鉤的作用;無名指的甲肉之際抵在筆桿內側,起著把筆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無名指的指肚下部,輔助無名指把筆往外推。握筆時要如古人所說:“令掌虛如握卵”,這樣便于運筆。學書要經常練習握筆、鉤回、推出和旋轉筆桿(加上腕的作用)練習畫直線和弧線。執(zhí)筆的高低和是否懸腕、懸肘,由所書字的大小來決定,小字低執(zhí),枕腕;大字高執(zhí),懸腕;再大則需懸肘。 ![]() ①用拇指指肚按住筆桿。 ②用食指指肚壓住筆桿。 ③用中指指肚勾住筆桿。 ④用無名指指甲根部從內向外頂住筆桿。 ⑤小指要在無名指的下面向上托住無名指,這樣毛筆就拿穩(wěn)了。 毛筆拿穩(wěn)后,手腕要放得稍平,毛筆要拿得上下豎直。 執(zhí)筆的時候不要太緊、太用力,也不要太松、太無力,要把毛筆拿得不緊不松才好。 二、運筆 我們寫毛筆字時除了要牢記正確的執(zhí)筆方法以外,還要學會怎么用筆(運筆)。用筆是建立在我們剛才所說的執(zhí)筆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書法是線條造型藝術。所謂筆法主要的就是怎樣創(chuàng)造理想線條(點畫)的用筆方法。 我們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運筆。運筆就是毛筆在紙上書寫筆畫的過程,主要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連續(xù)性的動作完成。 1、起筆 起筆是指開始書寫筆畫時,毛筆筆鋒落在紙面上的動作。其中起筆有兩種用筆方法:一是藏鋒起筆,又稱“逆鋒起筆”;另一種是露鋒起筆,又稱“順鋒起筆”。 ![]() 2. 行筆 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運行。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行筆分為兩種方法 :一種是中鋒行筆,另一種是側鋒行筆。行筆的過程一定要穩(wěn),既要有快慢節(jié)奏的變化,又要有輕重、粗細的不同。 ![]() ![]() 3. 收筆 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收筆時要含蓄有力,不可隨意而為之,否則筆畫會顯得飄浮不穩(wěn)。 ![]() 三、用筆方法 1. 藏鋒與露鋒 ![]() 藏鋒 藏鋒就是將筆的鋒芒,也就是筆尖,在行筆之前,隱藏在點畫之中。 米芾說得“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就是指的藏鋒用筆。 藏鋒在落筆的時候需要反向用筆,將筆尖在點畫內部逆向虛行,再折反運筆。 這種用筆方法也就是常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同樣的,在收筆的時候,藏鋒也要隱藏筆鋒,稍微駐筆之后,再提筆收鋒。 使用藏鋒用筆的時候,需要逆鋒起筆,逆鋒收筆,這樣的筆法可以使點畫含蓄有力,氣韻其中。 楷書四大家中的顏真卿和柳公權,基本都是藏鋒用筆的。 藏鋒用筆就是在筆畫起筆或收筆時,筆鋒藏在筆畫里面,從筆畫上看不到筆尖的痕跡。如下圖中橫畫的筆尖在接觸紙面時,筆鋒從右向左輕輕帶過,再向右下按(或切)筆 ;豎畫收筆時先向左下輕輕提筆,再向右下頓筆,順勢向上輕提筆,把筆鋒收在尾端的筆畫里。(文章末尾有相應書法欣賞) ![]() 露鋒 露鋒就是在起筆和收筆時,不去將筆尖刻意隱藏,而是直接切筆而下,將鋒芒顯露在點畫之外的筆法。 露鋒與藏鋒相對,十分的干凈利落,形神外漏,是一種鋒芒畢露的筆法。 歐陽詢與趙孟頫通常都是露鋒起筆,異常的簡單干脆,許多初學者都是由露鋒開始學起的。 露鋒用筆就是在筆畫起筆或收筆的地方,筆鋒露在外面,一般形狀較尖。如下圖中橫畫起筆時筆尖順勢向右偏下入筆,豎畫收筆時慢慢提筆出鋒。不論是在起筆時露鋒,還是收筆時露鋒,寫出的筆畫都顯得利落、活潑。 ![]() 中鋒 即指中鋒用筆。中鋒運筆時,筆尖時刻保持在線條的中心部位,落紙后,筆尖的方向和筆運行的方向在一條直線上。中鋒行筆時,筆尖在筆畫中間,兩邊的筆毫一齊用力,墨跡向兩邊滲透均勻,寫出來的筆畫厚實、凝練。中鋒在篆書、楷書、隸書中運用的特別廣泛。 ![]() 側鋒 側鋒又叫做偏鋒,與中鋒相對。側鋒用筆,筆入紙后,筆尖的方向與筆運行的方向往往呈一個角度。如寫“橫”時,順鋒豎入,向右下頓筆,此時筆尖朝左上方,當我們像右稍拖帶時,筆的運行方向是朝右的,筆尖方向和運筆方向就有一個夾角。側鋒寫出來的點畫,往往一側較厚實,一側較單薄,這與側鋒是單側筆毫用力有關。 “中鋒取骨,側鋒取妍”,側鋒在行、草書中運用的很廣。 ![]() 王羲之的入紙點,多為露鋒。王寵的入紙點,多為露鋒。孫過庭的入紙點,多為露鋒。何紹基的入紙點,多為藏鋒。伊秉綬的入紙點,多為藏鋒。顏真卿的入紙點,多為藏鋒。 藏露、露鋒,是自然形成的,是順手而為的,不是刻意描畫的。 用筆的四大要素:中鋒、偏鋒、藏鋒、露鋒。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如同講“前后左右”一樣,兩兩為對,各對相應。 藏鋒和露鋒是筆法中的兩種典型筆法。與中鋒和偏鋒不同,藏鋒與露鋒并沒有什么主次的區(qū)別,只是在應用不同的書體和風格上有所區(qū)分。 藏鋒用筆古拙厚重,露鋒用筆清晰利落。 藏鋒與露鋒的使用分水嶺可以說是從東晉開始的。 在東晉以前,藏鋒用筆較為普遍,因為隸書講究的是蠶頭燕尾,而蠶頭的這種寫法,就是藏鋒的應用。 在二王父子出現之后的千年間,凡是尊崇二王書法的書家,基本都是以露鋒起筆的。 一篇好的書法作品,一個好的書家,藏鋒與露鋒,應該是技法皆通,相輔相成的。 單用露鋒,太過鋒芒;單用藏鋒,則點畫無神。 所以,單用一種筆法,結字就會顯得太過單調,也容易進入公式化的誤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