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塞外,上了壩就是草原。每年春始,西北草原方向會定期刮來沙塵,近年來,隨著三北防護林建設和圍欄種草禁牧措施的不斷加強,沙塵逐漸少了,風中似乎吹來了草原的味道。陸續(xù)去過壩上的張北、沽源、豐寧、塞罕壩,其區(qū)域都在河北境內,對于久居山巒盆地的人來說已經是大開了眼界。但真正的內蒙古大草原是啥摸樣?一種'即在江邊站就有望海心’的情結始終揮之不去。
好了,那就來一次草原之旅。從長城腳下出發(fā),走張家口過烏蘭察布至二連浩特;奔錫林浩特經藍旗重返家園。這一圈,探草原到國門;走一遭,臨其境觀其詳,深邃、廣闊、博大、震撼一系列字眼充盈在腦際。 其實,草原的風景在路上。 草,植物的最底層,就其生長環(huán)境來講,抗貧瘠耐鹽堿,山坡石縫田間地埂,平原丘陵荒野水邊,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隨著海拔的增高,叢林灌木已不適應生長環(huán)境漸次退出,最后剩下的只有草了。內蒙古自治區(qū)海拔平均高度千米以上,隨便找個高度差不多就站在了泰山頂上。這種環(huán)境最適合草的生長,草集成片,片片相連,連連似海,形成浩瀚草原。相比之下,長在草原上的樹倒成了稀缺物,綴在草坡鑲在淖畔,一株一簇成條成縷,色彩濃綠煞是好看,像極了滴在草原上的墨滴和大寫意的潑墨畫。
不同的草場土壤造就了不同的草原長勢。有的稀疏,有的茂密,有的沙化,而這連綿不絕的景色彰顯出草原的本色。雨水好時草原碧綠,欠次時略顯斑禿,干旱季節(jié)呈現出荒漠化。這一路,映入眼簾的正是這些不同的景象,二連浩特附近的草場看上去眼睛發(fā)澀,邊塞荒漠牛羊稀少淖水干涸。越往東走草場越好,綠野連天極目天際,顯得舒適醒目。 地球是圓的,知識如是說,地球儀如其樣,平常根本感覺不出來。一旦來到草原,視覺可以延伸到窮盡乏目,天空湛藍白云朵朵,地平線圓弧顯露,藍天似蒼穹蓋頂;公路如一條線匍匐在草原延伸,火車顯不出快來玩具似的在草原上爬行;羊群離得近了看出在動,離得遠了就像嵌在草原上的白石頭。時不時有牛群馬群出現在公路上,牧人騎著馬,騎著摩托車,更有的開著轎車,這陣勢真得是與時俱進。
草原上風大,二連浩特的風尤其大,游覽時不止一次被風刮掉了帽子。這就讓風力發(fā)電找到了好去處,延綿起伏的草原高崗上,碩大的風電桿成百上千的聳立在那里。要知道,每根風電桿的高度有三十多米,每根葉片的長度有三層樓高,地下綠茵似毯空中風葉或停或轉,這鋼鐵森林,該是何等的規(guī)模何等的壯觀,這氣勢霸道彰顯舍我其誰。 草原深處的蒙古包時隱時現,孤單的,是少數游牧人家的蒙古包;緊挨淖邊建起的幾間房子是定居牧人的居所;架設在房子邊上的小型風力發(fā)電機足以滿足一家人看電視和加工奶品機具的電力供應。成百上千只羊群顯示出牧區(qū)主人的 富足,順便打聽了一下,個人名下千畝草場算平常,分工合作放牧、發(fā)揮個人特長是新舉,聯合走共同富裕之路才是目的。
草原的氣候瞬息萬變。車行在這里還是萬里無云,走在那里則是大雨如注。雨刮器不停地變換檔位應付,彩虹出了稍縱即逝;云朵把路面割出陰陽,陽光藏了又出;云彩有黑有白層次秀美,風一會兒撕開了云朵,繼而又集在一起黑白混搭上下翻滾,奇形怪狀清麗脫俗。 雨淋過的草原更顯嬌媚,天空蒼鷹駕著云朵翱翔,地上草葉凝珠閃亮,花是草的寄托,雖說還沒到百花怒放的時候,性急的已經開始顯擺了。這邊草地上開著小白花,那邊土坡上開著小黃花,紫花鑲一點,紅花成一撮,姹紫嫣紅的草原已經為期不遠了。陽光掃過草場,墨綠、深綠、淺綠、黃綠、嫩綠,就像在撥拉草原色彩的“洋片”。 路邊不時出現堆積碼放的干牛糞,色澤已經發(fā)白。是的,到了冬天這是不可或缺的取暖燃料。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一次外調住在壩上的國營旅店。服務員生火的時候,先在爐子底層塞些報紙,然后就填入好多干牛糞,最上層才是煤炭。火柴從爐箅子下點燃開始冒煙,功夫不大就嘔出火苗,絕對沒有點不著的問題。味道嘛,有一些,或許這正是草原的味道。路上隨處可見羊糞蛋兒,草場中不乏新鮮牛糞片兒的蹤跡,很久沒見到'屎殼郎’滾屎球的場面又出現在視線中。
公路車少,國省道與高速沒什么差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車可以撒撒歡兒,公路前方飄渺虛無就像潑了一層水,走到近前還是如常延伸。行在草原上,蒙族文字標識及圖騰隨處可見,蒙漢文字對照的牌匾路牌是慣例,風景秀麗的草原深處經常能看見大小不等疏密有致的白色蒙古包群,那是方便游人游玩住宿的不同景點。其實,草原何處不風景,盟旗所在地只是行程中的驛站,大美就在路上。 隨時既可取景,美景不斷入境,停停走走拍照,哪里都覺新鮮。 二連浩特市的地標性建筑,是橫跨公路的兩條巨型'恐龍之吻’雕塑,看見它就已經進入二連浩特市區(qū)了。二連浩特在內蒙古草原的最北端,鑲嵌在中國版圖的雞背上。這里是國門重鎮(zhèn),是恐龍的故鄉(xiāng),草原打這里劃界,再往北就是蒙古國了。
這是一座整潔安靜的城市,新痕舊跡交替著、錯落著、表白著。看得見高樓大廈,也看得見隱在后面的平房雜院。邊境城市有它的特征,獨具特色的蒙俄洋貨一條街就處在市中心。這里的建筑圓頂尖脊透著歐陸風情,商家店鋪賣的大多是產自蒙古國的瑪瑙原石及制品,還有俄羅斯的套娃,蒙古的皮草,歐洲的香水,蒙族的刀具,各種樣式的工藝品。小街回轉多層,穿越其間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店主人挨得住清冷也經得起熙攘,不慌不忙打理著自己的生意。 二連市的標志性雕塑是一滴水,這個城市缺少地表河流,警示人們珍惜愛護水源。附近還有海關大廈和市內最大的百貨大樓,街面上車流適中,人流略稀,安詳宜居。離這兒不遠就是國門景區(qū),也是到二連旅游的不二選擇。
國門景區(qū)的設計獨出心裁,四面繁體的門字建筑矗立在火車站廣場。廣場上陳列著實體的鐵軌、車站、候車室、火車及車廂,北京--二連---莫斯科的站牌也是當年的舊物,站臺上形象的群雕還原了當時旅客上車時的情景。坐在車站廣場的長凳上小息,似乎又回到了那個當初的年代,不由自主的站起身想跟在'旅客’們身后排隊上車。 幾十個巨大的簡體門字由近及遠,組成了層疊參差的門字長廊。近看巍峨,遠瞧別樣,國門重地的厚重被演繹的淋漓盡致。長廊可步行,可坐電瓶車,來回四五公里的樣子。沿途有飄揚著國旗的警營和瞭望塔,有矗立在長廊兩側分布均勻的巨石石刻,上邊刻得是歷朝歷代詩詞大家的邊塞詩,在這里品詩回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再往前,一座橫跨鐵路的莊嚴國門橫亙在鐵路上方,一座巨門四層樓巍峨大氣。最高處鮮艷的五星紅旗獵獵招展,下方正中鑲嵌著國徽,國徽下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鮮紅的大字橫貫門楣。
下三層是介紹陳列二連浩特發(fā)展史的國門展廳,最頂層的平臺上可以用高倍望遠鏡瞭望蒙古國風情。火車從國門下駛進駛出,西側不遠處是國門的陸路口岸。 國門北側幾十米是真正意義的界碑,界碑的排序是815 816號,815在鐵路西側,816在鐵路東側,據悉,界碑離得如此之近,在國門界碑史上屬首例。界碑呈淺灰色,豎長方形,頂端是國徽,下面是中國,再下面是815 816序號,底端是2002。界碑矗立在紅色的基座上,四周有不銹鋼圓柱和鏈環(huán)圍擋,旁邊有武警戰(zhàn)士站崗。在界碑旁照相,真是一步跨兩國。站在此處和站在國門高處眺望蒙古國,都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我國的二連浩特市與對面蒙古國的扎門烏德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
二連浩特歷史上是茶葉之路、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也是通往亞歐大陸的驛站。人們在這里貿易、易物、啟程、歸來。這里,曾經有過駱駝馬匹主宰運輸的歷史,有過外國汽車客貨混裝長途奔襲的無奈,直到解放后的1956年通了火車,才建立了真正的口岸。通車以后,曾經的小村鎮(zhèn)、市場、作坊漸漸地發(fā)展起來,二連人說,二連浩特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
'二連盆地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同樣是二連浩特市的明信片。如果說,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恐龍游樂場都是人工為之的話,那么,這里的地質公園就是再現恐龍墓地的真實場景。從進入二連浩特市'恐龍之吻’市門開始,四周的草地里,各式各樣的恐龍、姿態(tài)各異的雕塑已經令人稱絕。地質公園更是恐龍模型和雕塑的集中地,恍恍惚如來到了史前世界。這里有兩個挖掘現場,已經被蓋起的房屋保護。這里,恐龍骨骼化石層疊堆積,出土的化石種類繁多,全國乃至世界都少見。這是一個吸收知識的場所,這是一個追溯地球遙遠年代的時空隧道,二連浩特,在那個遙遠的年代絕對是水草豐美易于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什么變化導致了恐龍的集中滅絕與氣候變遷,看來只能是科學家探尋的奧秘了。
懷揣著所得所想,驅車一路向東,朝著錫林郭勒大草原奔去。 一路地廣人稀處處皆景,地名拗口難記,比如滿都拉圖,還有什么嘎一類的。三個小時以后,在草天一色的盡頭依稀看到了海市蜃樓般的美景,虛幻中藍天白云、草原河流、隱約的樓房一股腦出在前方的天幕中。錫林浩特市到了。
錫林浩特市是錫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盟下設旗、縣及市,二連浩特市亦屬錫林郭勒盟管轄。進入市區(qū)都市的印記迎面而來,寬闊的街道筆直的馬路,讓人稱羨的是到底是草原寬廣,就連馬路牙子上面都比一般市縣的街道寬闊。這里的建筑彰顯蒙族草原風情,綠化舒展?jié)崈簦幪幾屓烁杏X寬敞,只是車流擁擠犯了都市病。 這里的博物館堪稱一流,宏偉大氣,廣場上成吉思汗騎馬的雕像高聳入云。不夸張的說,僅此一處的占地差不多頂得上壩下半個縣城的面積。博物館集建筑的宏大、豐沛的館藏、現代的信息技術于一體,詳盡詳實的敘述了蒙族的發(fā)展歷史和變遷,一進一出就等于沐浴了草原文化,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錫林浩特最早的建筑當屬貝子廟。貝子廟是一座藏傳喇嘛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由一位蒙古族貝子在位期間鼎力建造因此得名。貝子,本身最早是皇親國戚,后演變?yōu)楣倬舴馓枴;首蹇梢允酪u,其他可以恩封或考封,歸附于清朝的蒙古上層貴族被恩準實行這種封爵制。這是清朝融合蒙古貴族的一種手段,也是政治上給予的殊榮。 貝子廟在城市的最北部。后面是一座凸起的小山,稱額爾敦敖包山。山上,一溜的敖包東西向排列齊整,站在山頂可俯視錫林浩特市全景,藍天白云下經幡搖曳招展甚是壯觀。 入夜。錫林浩特市嬗變成燈光的海洋,街道五彩斑斕,兩側的高樓霓虹閃爍,燈火闌珊的貝子廟大美絕倫,站在敖包山觀夜景更是美輪美奐,不愧是大放異彩的中國'馬都’。
錫林九曲是錫林浩特的著名景點。出市區(qū)順207國道前行十幾公里左拐,一條整潔的水泥小道直通景點。如果順路走徑直會走到河底,一不小心會錯過了最佳觀賞處。這不要緊,可以在這里輕撫河水感受濕地風情,視野里成片的羊胡子草會掠過一絲蒼勁。這種草根部是新生的綠色,泛白的是去年的枯葉,綠白相間亦是一道草原特有的風景。
順著水泥路復旋回到高處,錫林九曲的風韻出現了。綠草茵茵河水潾潾,光閃閃繞彎彎,你可以數數錫林河有幾曲。明顯的曲亮晶晶,暗藏的彎朦朧朧,猜想,來水豐沛的多少,也決定著河水的曲直彎線。滿眼翠綠皆草原,起伏順勢到山巔,錫林九曲臥河谷,恰似彩帶飄人間。這里是錫林郭勒草原風光的形象代表,以此為藍本發(fā)行過錫林郭勒特種郵票,中國與意大利和拍的《馬可.波羅》曾在這里拍攝了大量的外景鏡頭。 錫林河發(fā)源于東部赤峰的克什克騰旗,環(huán)繞錫林浩特而過,他把最精彩的一段留在了這里。
草原的美食絕對不可錯過。二連浩特的手把肉原汁原味絕對正宗,用刀割的動入口嚼的爛。炒羊雜、炒牛肚色香味俱佳,血腸嘛也可以適當的品嘗。錫林浩特一家伊斯蘭飯店的牛羊肉炒菜香酥軟爛,尤其是一道燒茄子,其形、其味內陸罕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藍旗的涮羊肉品質極佳,小料味純,草原產的韭菜花味道極鮮。 一路喝奶茶,吃麻葉、蒙古包子,喝的是'蒙古王’、'悶倒驢’白酒,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感覺真好。
這里沒有霧霾,這里是天然氧吧,可以深呼吸,可以眼界大開,可以躺在草地上發(fā)呆,可以放開喉嚨亮嗓,可以把心放在白云上隨風飄向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