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0月18日的一則新聞報導,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培育出了能夠打游戲的“腦子”! 這個“腦子”雖然泡在培養皿里面,卻表現得和正常大腦一樣。不僅在游戲領域吊打AI,還長出了屬于自己的一對“眼睛”;不出意外的話,如果給這個“腦子”再灌輸一些宇宙、天空的概念,說不定它會認為自己一直處在一個虛擬的世界當中。 難道說“缸中之腦”技術真的要實現了嗎? ![]() 缸腦培育實驗1981年,科學家首次提出“缸中之腦”這個概念,而且還是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的一個虛構之物。顧名思義,這個所謂的“缸中之腦”,指的就是將腦子泡在營養液里面,讓它能夠維持基本的生理活性。除此之外,這個腦子還具有一定的意識,能夠像正常大腦一樣思考世間萬物。 在常人看來,這個概念確實有點扯,畢竟腦子被摘出來人就死了,怎么可能還會有意識? 但就在前不久,一支來自澳大利亞的腦神經團隊居然成功培養出了一個“缸中之腦”,這個泡在缸里的腦子,不僅可以維持生命體的特征,閑暇時刻還能打打游戲,情況真的有這么夸張嗎?讓我們來走近Cortical Labs團隊的“缸腦培育實驗”。 ![]()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將多能干細胞誘導分化成皮質神經元細胞,然后再經過日復一日的細胞裂變后,一小塊皮質神經元細胞就發展成了一坨具有80萬人腦細胞的大集合體。 看著這個粗糙不堪的“人腦”充斥著整個培養皿,研究人員便想測試一這個“人腦”究竟有哪些功能?很快,他們在電子游戲上得到了驗證。 為了弄清楚這坨人腦細胞是否真的像人腦一樣聰明,研究人員決定把這些細胞全部浸入到含有微電極陣列的營養液中,這些微電極連接著外面的硅基電路板,而硅基電路板上集成電路的程序中,就安裝著一款名為《pong》的電子游戲。 ![]() 按照程序的設定,當電子游戲啟動后,顯示器上會出現一個類似于乒乓球一樣的承接游戲。乒乓球拍在營養液中電極的控制下,會來回移動,每當接住一個球,系統就會釋放一段穩定有序的電流到營養液中;如果沒有接住球,系統則會釋放一段紊亂無序的電流,讓腦細胞感覺到“煩惱”。 短短5分鐘時間,這群腦細胞便掌握了游戲的規則,它們在電流的刺激下,熟練地玩起了這款電子乒乓游戲。 按照游戲結果來看,就好像一個正常人在打電子游戲一樣游刃有余。從中也可以看出這群腦細胞已經初步具有了人類的智慧,能夠按照“上帝”設定的規則來完成任務,并且效果不比正常人差。 ![]() 除了人腦細胞,研究人員還用老鼠的細胞做了一個對比,不過從游戲結果來看,老鼠的腦細胞似乎跟人腦細胞不在一個級別,很多次都接不到球,有幾次還因為電流過大導致細胞活動停滯。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這只“老鼠”已經死了,從中也可以看出人腦確實在挑戰任務時比其他動物更具優越性。 不光是老鼠,就連看似智慧的人工智能,在玩游戲方面也比人腦略遜一籌。比如前幾年流行的AI DeepMind,曾在象棋大賽中一度火遍大江南北,但它在玩游戲方面就遠不如人腦。 DeepMind挑戰了幾千次的《pong》游戲,才達到了人腦5分鐘就掌握的熟練度。從這個結果來看,人腦細胞要比AI復雜精妙的多。很多人擔心的“機器人統治世界”,貌似已經成為一種杞人憂天的說法了。 ![]() 人腦上突然出現的“眼睛”就在科學家還想繼續深入研究人腦細胞的時候,突然出現的一對“眼睛”讓他們停止了這個項目。 今年8月份的時候,一名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培育的人腦細胞團上,居然發育出了一對簡單的眼睛結構,兩個小黑點緊緊地嵌在細胞體上,似乎在觀望著這個奇妙的世界。它可能在想:“我一出生就學會打乒乓球了,接下來要面對什么樣的人生經歷呢?” ![]() 這種想法是不是細思極恐?貌似這坨人腦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現在正準備朝著人體發育的節奏來走去。說不定10個月后,培養缸中就會出現一個形狀怪異的胎兒。當然了,這也只是猜想而已。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分析,這坨人腦細胞之所以長了一對“眼睛”,主要是因為它們在培養皿中經常感受到光線的強弱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細胞團只能被迫進化出具有感知光線功能的“視杯狀”結構。 這個結構可以敏銳地察覺到光線的忽強忽弱,讓細胞團能夠有效調整自己的體液循環,從而讓自己處于一個舒服的狀態。不得不說,這個細胞團還挺會享受生活。 ![]() 正因如此,研究人員才暫停了這個項目,畢竟這坨人腦細胞已經擁有了自我意識。如果按照這種狀態發展下去,今天長眼睛,明天長耳朵,未來是不是還要長身體?結果很難說。 為了防止出現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研究人員只能強行將這個“胎兒”扼殺在搖籃里。不然到時候真出了個“弗蘭肯斯坦”,就沒法收場了。 ![]() 不過有一說一,如果“缸中之腦”技術真的實現了,那人類最終會變成《黑客帝國》那樣的狀態嗎?在電影里,人們只需要把身體泡在營養液中,屆時人工智能會開發出許多場景讓腦子來體驗生活。 比如體驗一個人的幸福一生、奇幻的冒險之旅、生老病死、轉世輪回等等。人腦只需要在程序的設定下完成任務即可,到時候程序會依照不同的結果來給大腦進行反饋,就像“缸中之腦”實驗中的電極刺激一樣。 ![]() 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說不定人類“再活500年”的夢想就能實現了。條件允許的話,永生也不是不可以;更有甚者,一些人會把自己的大腦嵌入到機甲當中,實現人機合一。到時候還能依靠這具強大的身體來拯救世界,這不比虛擬現實炫酷多了? ![]() 為何人腦細胞可以控制游戲?總的來說,這項技術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是因為人腦細胞對信息熵的反應程度比較敏感。當外界對人腦細胞施加一定的信息后,人腦中的神經元就會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和篩選;過濾掉一些冗余信息,然后將關鍵信息存檔歸類,當下一次再遇到這種關鍵信息時,人腦就會釋放出與之相對應的信號。 久而久之,人腦中的神經元就搭建出了一套復雜的反應機制。只有成功完成任務,才會得到相應的獎勵,反之則是懲罰。這時候人腦中的多巴胺和內啡肽等激素就開始刺激組織中的特定受體,最終以電流的方式傳遍全身,你才會因此感受到“爽”和“痛苦”。 ![]() 很明顯,“缸中之腦”已經初步具備了這一套獎懲機制,所以才會把電子游戲玩得如此熟練。不出意外的話,假如你給這個“缸中之腦”設定一個其它的場景,比如冒險游戲和養成類游戲,說不定它也能輕車熟路的將自己代入到游戲當中,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巔峰。 或許正如物理學家霍金所言:“人類本質上就是處在宇宙這樣一個浩大的培養皿中,上帝通過他的規則來左右我們的人生,我們只有突破宇宙的桎梏,才能窺測出一絲真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