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在《學會提問(原書第12版)》中說:“在真實的世界里,各色人等總是堅稱我們一定要按他們所說的那樣去做,因為他們最懂行,知道我們該穿什么,該吃什么,該買什么,該相信什么。他們宣稱自己掌握的是真理,我們必須要接受。他們口口聲聲說想要幫助我們。他們不肯對我們放手,讓我們獨自琢磨出自己到底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其實我們這些做老師的何嘗不是在學生面前堅稱只要按我們說的做就能如何如何,我們所要求的都是為了學生如何如何而是不愿意放手的呢?我們有多少時候愿意學生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又有多少時候希望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呢?更可悲的時我們就很少去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就沒有意識到提問的意義與價值。
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他們認為,“如果我們能依賴那些大師、專家來獲得我們需要的答案,那么以上勾勒出的場景也構成不了什么太大的難題。如果他們能夠為我們提供正確的解答,我們就能抵制住那些喧囂的游說者。可惜當我們真正需要那些號稱手里掌握了答案的人時,他們卻根本就沒準備好。他們常常錯誤百出,并且往往自相矛盾。”這就是我為什么說那個“為什么'教師讀書會’很難辦好?”的問題答案是“因為原本就不是真正想讀點書,還因為那些鼓吹教師要讀書的或者批評教師不讀書的自己就沒讀幾本像樣的書,倒是出了不少書,不講邏輯的文字更多……”的原因。注意,“他們自己似乎也深諳其中的道理,那就是只要他們讓說出口的話聽起來顯得信誓旦旦,你就極有可能會相信他們的說法。所以,他們只挑你愛聽的話說。”“那些想說服我們的人,在努力塑造我們的行為習慣時并未做到光明磊落。”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別人話中的不合理之處并不會自動跳到你的眼前。作為讀者或聽眾,你必須要積極主動地去查究才行。要做到這一點,你就需要不斷地提問。最好的查缺補漏方法就是批判性地提問。這些問題的一個巨大好處是,即使你對當前討論的問題知識有限,你仍然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
遇事不僅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必要的時候還要窮追不舍。如此,才有可能少被聽起來那么美妙合理的言辭所迷惑。這樣的勾當可能討人厭,但不這樣的話,就有可能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