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可清 《金磚財經》 時隔四年,港交所醞釀新一輪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發表《施政報告》時稱,香港交易所(00388.HK)(以下簡稱港交所)將于2023年修訂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無盈利或無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赴港融資。 港交所同日發布咨詢文件,提出針對五類特專科技行業修訂上市規則(即增設《上市規則》18C章),建議按“已商業化”和“未商業化”對有關公司分類,設置不同的上市標準。五大特專科技行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此次新規修訂,港交所“吸引無盈利、無收入科技公司上市”, 對五類特專科技行業和資本市場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李家超上任后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時表示,為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港交所擬修改主板上市規則,“吸引無盈利、無收入科技公司上市”,預計2023施行。 據了解,早在2018年港交所就修改過上市規則,允許未實現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產業公司和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來港上市。 自改革以來,信息科技行業目前是港交所市場上最大的行業。醫療保健與信息科技行業合計現占香港市場總市值超過三分之一。 此次港交所提出針對五類特專科技行業修訂上市規則,允許“無盈利、無收入”的五大特專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成為市場焦點。此次修訂,為何放寬盈利和業績要求? 港交所的研究顯示,就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數目及市值而言,盡管港交所在2018年改革后,香港仍落后于美國及中國內陸。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9月9日,美股特專科技發行人數目達到738家,總市值達到85.4萬億港元,A股特專科技發行人數目為451家,總市值15.3萬億港元,港股特專科技發行人數目僅99家,總市值3萬億港元。 此外,近年來,港交所IPO集資額在全球排名逐漸落后。港交所2020年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位列全球第二,達4002億港元,全年新上市公司達154家;2021年,港交所全年新上市公司共98家,集資額3314億港元,位列全球第四。今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募資跌出全球前5名,新上市公司僅27家,募資額19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91%。 港交所于10月19日發布2022年三季度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香港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回暖,期內共有29只新股上市,總集資額達535億港元,是2022 年上半年集資額的兩倍多;2022年前三季度56只新股在香港上市融資732億港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新股數量減少約25%,融資金額削減75%。 港交所業績也出現下滑。財報顯示,港交所2022年首三季收入及其他收益為 132.55億港元,較2021年首三季所錄得的新高紀錄下跌18%;股東應占溢利為70.99億港元,較2021年首三季下跌28%。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第三季財務數據較去年同期整體有所下跌,主要是現貨市場持續疲軟,每日成交額下跌令交易及結算費用下跌,滬深港通北向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額減少以及來自電子認購首次公開招股的存管費用減少。 各種綜合因素下,使得港交所改革勢在必行。港交所修訂上市規則,吸引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是港交所新的上市制度改革。 今年以來,港交所上市業績低迷,港股大市成交量大幅縮水,新股市場募資額也劇烈下跌。2022年上半年港交所IPO融資額排名已跌出全球前五。 德勤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港股新股數量為24只,融資總額為177億港元,而2021年同期分別為46只和2130億港元。相比而言,上半年新股數量下降48%,為2013年以來同期低位;融資總額下降92%,為2012年以來的同期低位。 隨著國際資本市場上市競爭愈發激烈,港交所在亞洲面臨著新加坡交易所(下稱“新交所”)、上海交易所等的挑戰。新交所在亞洲是僅次于東京證券交易所和港交所的第三大交易所,不斷通過制度創新和高效的上市流程吸引中國企業,其推行的REITs上市與債券發行也頗受中國企業青睞。 融資下滑,市場表現低迷,國際市場競爭激烈。或許是港交所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五大行業拋出橄欖枝背后的深意。 此次港交所及時修規放寬大型科技創新企業的營收門檻,將進一步突顯對新技術企業的吸引力,有利于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安永研究院表示,港交所本次上市規則的修訂將大幅降低科創企業,特別是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營收門檻。處于初創期或成長期的科技公司,業務高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但高額的研發投入對資金的需求非常大,其財務狀況或盈利往往難以滿足上市的要求。港交所本次計劃修增的18C方案若能及時付諸實踐,對于商業化程度不足的大型科技公司來說將是重要的發展機遇。 “吸引無盈利、無收入科技公司上市”成為市場焦點。新政發布對于資本市場意味著什么? 今年2月份,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表示,本次修規作為港交所主動出擊吸引科技型企業赴港上市的重要舉措,旨在增強港交所上市公司的科創占比,進一步推動香港資本市場為大型科技創新公司提供融資服務,更好推動科創及實體經濟發展。 “港交所修訂新的上市規則,能更好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進而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業內人士認為,港交所相對內陸資本市場而言,具有規則與國際接軌、全球機構投資者集聚、資產組合投資資金充裕等優勢,未盈利公司可能在港交所獲得更加公允的估值,從而促進內陸未盈利科技公司加快在香港上市。 資金在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資本市場能夠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多種融資途徑和多元融資工具。 港交所自2018年港交所推行“25年最大變革”以來,針對新經濟公司的上市規則更加包容,改變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生態結構。中概股亦紛紛回流香港二次上市,港交所IPO集資額也連續兩年登頂全球。 根據港交所此前公布的數據,自上市新規生效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港交所已經迎來了98家醫療健康公司的上市,IPO總額接近了2600億港幣,其中共有50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第18a章節上市,首發共募集資金超過1100億港幣。 港交所此次修規,為其早期研發融資創造了便利化條件,將吸引更多全球硬科技企業集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