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的前提:平等的親子關系! 溝通,是指通過談話或其他方式與孩子進行對話相互了解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當然也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都需要溝通,需要了解和理解,才能更融洽地生活,溝通應是為人父母者都要學會的一門藝術。一旦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交些什么朋友?這是非??膳碌?,你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對孩子心理與行為把握的機會和能力。當你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嚴重的走上歧途時,你已經無能為力了,所以,父母與孩子間良好積極的溝通非常重要。缺乏親子溝通,必然會嚴重影響孩子社會性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孩子日后人格、心理的正常成長和成熟。媒體報道中的很多犯罪人變態的犯罪心理的產生,追其根源大多是由于孩子早期生活經驗中缺乏正常的親子溝通,或是由于畸形的親子溝通而造成的。對于缺乏親子溝通的危害性,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家長都是頗有感悟的。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情感溝通越來越難了。為什么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把自己擺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隔膜?!?/strong> 在\"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與教育\"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絕大多數父母愿意與孩子溝通,絕大多數孩子也愿意與父母交流。但由于一些父母與孩子所處的地位不同,與孩子所關心的內容不同,與孩子談話的方式使孩子難以接受等,因而造成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障礙。認為\"我爸爸很理解我\"、\"我媽媽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況的,僅為36.6%和48.2%,都沒有超過半數。也可以說,相當一些父母與孩子談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長者教訓孩子的姿態出現的,并沒有使孩子產生愉快的感受,孩子一聽大人講話就煩,又怎么能進行很好的溝通呢?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對中日美三國的3575名男女高中生進行調查,在回答“你最尊敬的人是誰時”,日本學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親,第二位是母親;美國學生的答案第一位也是父親,第三位是母親;而中國學生的答案前十位中竟沒有父母親。這樣的調查結果是令所有對孩子傾注滿腔愛心和付出精力的中國父母傷心和不解的。由此,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同時又是教育者的父母,必須要重視并研究與孩子的溝通,使親子間的溝通對孩子具有吸引力并富涵教育意義。 溝通前提:平等的親子關系 一般來說,親子溝通活動表現出下面三種活動形式。(1)家長→孩子:指家長用語言、行為等方式作用于孩子。例如告知、講述、要求、命令、指使、示范等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基本上處于看、聽狀態。即家長主動、孩子被動。(2)孩子→家長:指孩子用語言、行為等方式作用于家長。如:講自己的事、談自己想法、介紹自己朋友、傾訴感情、發泄不滿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主要是聽、看狀態。即孩子主動、家長被動。(3)孩子←→家長:指孩子與家長用語言、行為、情感等方式相互作用。例如:互問互答、共同商量、討論、互相爭辯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系,兩者都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