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好的健康防線,就如同城墻一樣重要,不僅可以預防外來病邪的侵襲,同時對身體的健康維護,具有很好的作用。 那么,我們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是什么?有人會說是口鼻,也有人說是皮膚,但是這些都歸屬于中醫肺臟的范疇。 肺臟雖然在身體里面,但是肺部和咽喉交通,外界吸入的空氣,最先進入體內的就是我們的肺,同樣外在的病邪,也會隨著這個通道進入身體里面,在身體里面誘發病癥。 在中醫里面,肺這個臟腑既被稱為“華蓋”,又被稱為“嬌臟”,不少人會覺得奇怪,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華蓋”,為什么會如此“嬌弱”? 其實“此嬌非彼嬌”,主要還是與肺的功能有關,當病邪進入身體里面之后,肺就會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咳嗽,我們人體通過咳嗽的方式,將身體里面的病邪排出,同時也讓其他的臟腑做好警戒,避免病邪的進一步深入,既然這肺臟如此重要,我們又該如何將這一臟腑守護好呢? 
早在千年前,唐朝神醫孫思邈,創立了一個妙方,名為“葦莖湯”,這個方劑至今依舊被我們廣泛使用,主要是用來調理肺部疾病的,因為這個方劑出自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所以它又被稱為“千金葦莖湯”。 我們身體里面的肺臟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潤惡燥,能夠讓肺部滋潤的就是津液,要是津液的運化出現異常,就會很容易形成痰濕,這樣就會讓肺里面的痰液增多,所以通常情況下,肺部出現病癥,就會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咳嗽,以及咳痰。而藥王孫思邈的這個葦莖湯是專門清理肺里面的這些痰液的,而且它的作用不止化痰這樣簡單,同時還能將身體里面的瘀滯給化解,這瘀滯又是從哪里來的?就是痰濕阻礙了氣血的正常運行,然后在身體里面形成積滯,血液的循環出現異常,慢慢的也就會形成瘀血。既然孫思邈的這一藥方這么奇妙,那么它到底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實際上,這個藥方是由“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粒、冬瓜子半升”四味中藥組成的。煎煮方法是,先煮葦莖,再煎煮剩下的中藥材,溫服。這個方劑名為葦莖湯,自然葦莖這味中藥在整個方劑里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至于葦莖是什么?其實就是蘆葦的莖。一般來講,蘆葦身上的藥用部位,比較常用的是蘆根,而且后世的很多醫家都認為蘆根的功效更優于葦莖。蘆葦這種植物,在生活中很常見,由于蘆根生長在土壤里面,并且被水包裹,所以在藥性上,自然具有寒涼的特性,身體里面的痰邪瘀滯太久,就會很容易導致熱邪生成,而蘆根的首要作用就是清熱,而且蘆根還有一個其他清熱藥沒有的特點,那就是生津,畢竟熱邪過盛,對身體里面的津液也會造成耗損,肺臟又恰好喜歡濕潤的環境,這樣看來,蘆根便是最好的選擇。但是藥王孫思邈既然堅定的選擇葦莖,自然有它的道理,清代名醫張璐這樣解釋,“葦莖中空,專于利竅,善治肺癰,吐膿血臭痰”,也就是說蘆葦莖主要發揮清肺解毒、止咳排膿、通利官竅的作用。不僅如此,葦莖還有一個獨特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將體內的熱毒從小便泄去。由此可見,藥王孫思邈的用意可謂是十分深遠啊!要說到祛濕的中藥,估計很多人都知道,最常用的祛濕中藥里面肯定有薏苡仁,不過薏苡仁具有涼性,雖然善于將濕熱祛除,但對于脾胃虛寒的患者來說,在使用之前最好炒一下,緩解其中的寒涼藥性。桃仁是活血化瘀的良藥,并且藥性平和,而且桃仁屬于種子藥,富含油脂,對于身體里面存在瘀血,同時大便干燥的患者,用上桃仁,會有很好的效果。葦莖湯中還有一味中藥,一說是瓜瓣,一說是瓜子,但目前普遍使用的冬瓜子,冬瓜子主要有清肺化痰、消癰排膿、祛濕利水的作用,配合蘆葦莖清肺宣壅、滌痰排膿,而清代名醫陳修園認為,冬瓜子“潤肺化痰,兼益胃氣”,對于全方的配伍來說,無疑是一大助益。那么,孫思邈傳下的這樣一個藥方,可以用于哪些病癥的治療呢?首先是肺癰,在《備急千金方》里面也有說過“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要是出現咳嗽、發熱,并且伴有咳吐濃痰、胸中隱隱作痛,這個時候用葦莖湯這個藥方,就能幫助改善,屬于治療這一類病癥的專方。其次就是肺結節,中醫認為這類病癥的出現,是痰瘀互結所致,而葦莖湯,不僅可以化瘀,還能祛痰,剛好可以將這兩種病邪祛除。最后就是支氣管炎患者,同樣可以使用這一藥方來改善,幫助身體里面的痰熱祛除,保證呼吸的正常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