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是家庭中的鏡子。 --斑鹿 ◆ ◆ ◆ 情緒健康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能更多的體驗到各類情緒,而且情緒如同過山車一樣,來回往復。 隨著孩子自主性的增加,他們也開始變得“叛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來做。嘴里最常掛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但是很多事情又沒辦法獨立完成。被很多人稱之為“可怕的兩歲”。 比如自己想去拿一個玩具,明明還夠不到,當大人想要幫忙的時候,他第一句話就是“不要不要”,但是當自己嘗試了拿不到的時候又過來叫大人幫忙。 這一時期的孩子顯得既獨立又依賴。父母需要給到的依然是無條件的愛,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適當的協助又不干涉。 隨著孩子的成長,活動范圍的增加,他們發現世界如此豐富有趣,他們的雙腿可以帶他們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雙手可以觸及自己所有想要的東西,也開始有了獨立的愿望。 但是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他身邊的很多東西對于他來說就如同龐然大物,很難自己去撼動,因此也經常會受到挫折,產生很多恐懼。 當父母給他無條件的愛時,他能從父母的愛里獲得能量。 我們也會感受到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候特別黏人,尤其是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者遇到陌生的人,總會黏著父母,尤其是媽媽,不肯放手。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他獲得力量的源泉,如果這個時候直接把孩子往外推,他會畏懼,會害怕。我們要允許孩子慢慢來,就如同一只小蝸牛一樣,爬三步退兩步,只要父母在后面給予穩定的支持和全然的愛,總有一天可以爬到外面去,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隨著孩子獨立性的增加,大人反而會產生一種失落感,這一點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孩子去拿玩具,開始拒絕幫忙,當自己拿不到過來找你的時候,千萬不要對他說:你不是不需要我了嗎?你自己想拿,為什么還要我幫忙啊? 這樣的回應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因為試圖離開父母而被懲罰了。 而他們可能會為了不受懲罰而放棄嘗試,或者通過采用其他的途徑,比如惹麻煩、惹人生氣,引起父母的關注和愛。 我們都說每位父母都是愛著孩子的,事實上每個孩子更是愛著父母。 當孩子被父母拒絕,或者感受到父母的不關注,他們會按父母期待的去做。 所以一個智慧的父母,會給到孩子更多的愛和支持,鼓勵他們更多地去嘗試、向外探索。 更需要讓孩子體會到:無論你是不是需要我,無論什么時候需要我,我都在這里,做你的港灣和充電寶。 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體驗更多更復雜的情緒,父母除了給他們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以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去為孩子做情緒的命名。具體可以參考《如何用情感引導的方式幫孩子表情緒》。 為情緒命名的機會不可多得,因為只有在孩子體驗到那種情緒的時候,我們幫助孩子去說出情緒,他才能真正的領會。孩子有更多的情緒詞匯,也體驗到更多的情緒,未來,他也更能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 認知發展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思維上開始有了一些大的提升。18個月以前的孩子,只是通過一些偶然的嘗試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式。18個月以后,孩子會開始做一些更有目的性的事情。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發展出三種思維:目的思維,因果思維和發散思維。 比如搖晃一下盒子,里面發出沙沙的聲音,他就很好奇,想打開盒子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這就是因果思維。 這些思維會幫助孩子去主動的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方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所有技能的發展都不是通過書本上的知識去達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游戲、玩樂的方式來獲得。 因此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玩。通過不同的玩去獲得更多的體驗,去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獲得更多生活中的技能。 如何開心的玩,通過玩獲得健康,獲得智慧,也是這個階段的父母需要花功夫去準備。 和孩子玩,要適應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時能夠帶來他們大肌肉、小肌肉、四肢的力量和身體穩定、協調性的發展。 父母需要更多的去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不同性。比如有些父母會覺得,毛絨玩具和洋娃娃是女孩子的玩具,男孩子應該玩汽、車機器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他們在選擇自己的游玩方式或玩具時,也不要帶著自己的主觀去評判孩子,而更多的應該從他們的選擇中去關注到他們的需求。 認知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就是語言發展。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但是不同的個體會有相應的差異。就像我家兩個孩子,開口都比較晚。雖然從小就給他們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環境,他們也能很好的聽懂大人的話,只是開口說話的時間比較晚。這個時候父母不要過于焦慮,只要孩子有足夠的積累,我們耐心等待,必然會迎來孩子語言的爆發期(病理性的因素除外)。我家大寶是在兩歲三個月的時候開始說話,一開口之后幾乎是什么話都能說。 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培養的黃金期。父母除了多跟孩子說以外,那要更多的耐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把話語表達出來。 孩子把聽到的詞匯轉換成語言詞匯表達出來的時候需要有一個過程,有些急性子的父母可能會在孩子結結巴巴組織語言的時候,直接幫他把下半句說出來了。而你的耐心等待是給孩子一種鼓勵和接納的信號,讓孩子更加愿意和你交流。 當孩子表達中有語病或者沒有說完整的時候,我們不用刻意去糾正,只要把正確的表達出來,重復給孩子聽。 比如,孩子說:“水,濕。”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說:“是的,沒錯,水弄到衣服上,衣服濕掉了。” 另外,還可以多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留出更多的空間讓孩子去想象和表達,豐富他們的語言。 家庭和同伴關系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即使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他們多數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和對方有互動性的語言交流。他們會更多的去觀察身邊的孩子,然后自己模仿,重復這些活動,甚至自言自語。 即使孩子是自己玩自己的,也并非是沒有意義。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感受到和別人在一起和平共處的氛圍,也需要在父母陪伴下去嘗試社交的樂趣。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安排一些合適的聚會,包括合適的對象,合適的人數以及合適的玩具。 我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時候,通常會約幾位寶媽,帶著孩子,帶上爬行墊,讓他們在草地上玩耍。 孩子有時自己玩自己的,有時也會相互合作。無論他們做什么,父母陪伴在身邊,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及時協助即可。和同伴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拉開他們人際關系,學會人際交往的第一步。比如都要玩同一個玩具時,學會等待,發生沖突時,如何解決。當然需要父母協助時,父母的處理方式是他們學習解決方法的樣板。當孩子下一次遇到這樣的情形時,會用和父母一樣的方式來解決。 所以父母既要保護孩子,又要引導孩子。 孩子在三歲前會經歷一個秩序敏感期。他們會要求家里的物品擺放在固定的位置,每天固定的流程,出門時誰先第一個出去,進電梯時誰按按鈕等等。一旦有不一樣的就會哭鬧,要求重來。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多行為會讓家長疑惑,有的認為孩子太固執或者死心眼。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當孩子做事情有固定的順序,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他們是可以預見的和可控制的,對于孩子來說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力量感,因此,給他們規律的生活和有秩序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這個階段,父母需要鼓勵孩子更多的去表達。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相處的時候,如果他們更善于表達,往往也更早的學會解決問題,提升他們認知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 個體成長 兩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已經有了“我”的概念。因此,在說話的時候他們也會經常說“我要”,“我的”,“我是”。 這個階段父母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形象。 什么是自我意識? 包括孩子認為自己是不是值得被愛,是不是有能力的,是不是聰明的等等。 什么是自我形象呢? 作為養育者,我們平常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的言行,有沒有輕易的給孩子貼標簽,比如“你怎么那么膽小”,“你真是個小氣鬼”等等。而這些在生命早期受到重要養育人的言論,以及他們給出的非語言信息的影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很多大人覺得孩子小聽不懂,或者我只是給孩子開玩笑。如果孩子經常聽到這些評價,很有可能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你口中的樣子。 有些大人可能什么都沒說,但是在行為中孩子一樣能夠感受到。 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是通過重要他人對他的評價來構建他的自我認知,通過對周圍人的觀察來形成對自我的認同以及自我形象的樹立。 這個階段,“叛逆”是孩子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孩子的自主性也越來越強,開始對什么事情都說“不”,并且用行動來宣告自己長大了,需要獨立了。這是這個年齡階段正常的發展表現,如果孩子表現的過于乖巧,反而需要父母引起重視。 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些更多能讓他們自己做主的機會,比如吃什么,玩什么,去哪里玩,并且對于孩子的選擇,只要沒有危險,不涉及道德層面的,盡可能的支持到孩子。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的選擇很幼稚,很可笑,可能會嘲笑他,其實這個時候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保護孩子自主性的同時去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學會為他們的選擇去負責。 自主性的培養是建立責任感的基礎。 當一個人在幼兒階段被強迫分享過玩具或者強制去做某一些事情,長大以后往往很難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這個階段需要給孩子建立物權意識,需要讓孩子去體驗到“我的東西我可以做主”,“別人的東西他也有權決定”,讓孩子充分體驗到我的和他人的區別,在這個階段享受我的我,自己做主,未來更能和他人去分享。 性格的形成 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決定了孩子將來的道德思維模式。孩子對于道德和規則的理解并不是真正的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是基于父母給予他們行為的反饋。 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或者惹到什么麻煩,父母是用什么樣子的方式去解決,會影響孩子未來解決問題的方向。如果父母以打罵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問題,雖然暫時可以湊效,但是這樣子的方式只會讓孩子學會以暴服人,未來也會采用暴力的方式來面對問題。 這個階段需要去培養的是孩子的同理心。 有些孩子天生同理性就比較強,很能體會他人的感受,有些孩子在這方面會弱一些,這和他們本身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系。培養孩子同理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們遇到問題有情緒的時候,父母能夠用語言去給他們做情緒的命名,讓孩子學會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能夠感受到被他人理解,未來他也更能理解他人,也就更具有同理心。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發展自我的年紀,所以對于父母來說,一方面需要保護孩子的自我,同時也需要給孩子建立相應的規則。 如何去建立規則呢? 第一,規則要明確。比如建立用餐的規則,不要對孩子說“好好吃飯”,這樣的話語比較模糊,究竟什么樣是好好吃飯?而是需要清晰的告訴孩子,比如說:吃飯的時候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專心吃飯。 第二,一旦立下規矩,就要堅決執行。如果讓孩子發現規則有漏洞或者有例外的話,孩子會經常讓這個例外發生,最后導致規則失效。 比如家里規定只有周末時間才能看電視。某一天,你在忙的時候孩子又黏著你,你用電視來打發他,那么下次他在非周末的時間,還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讓他看電視的目的達成。 第三,不要處處設規則。 如果生活中處處都是規則,那么孩子去破壞那是必然的。 第四,規則要適合年齡階段。 要給孩子設定這個年齡段無法做到的規則。 設定規則是讓孩子學會自控的良好開端。在最初制定規則的時候要簡單持續的去做,讓孩子懂得如何去遵守規則,然后慢慢的再去增加規則。 任何事情不要指望一次就見效,尤其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是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慢慢積累起來的,他們在最初學習的時候難免會有不好的表現,所以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去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同時父母對孩子的語氣語調和解決事情的辦法,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以上內容為《把握0-9歲兒童心理成長》讀書筆記,接下來繼續會為大家分享0-9歲孩子的五維成長,歡迎大家加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