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航美洲的蒲公英 ![]() 在今天的北美洲,無論加拿大、美國還是墨西哥,蒲公英都漫山遍野地廣泛生長。每到5月初,它便把大地當作舞臺,在青綠的草葉上開出嫩黃的花朵,長成一大片美不勝收的花圃。從時間上看,蒲公英是和1607年來到今天美國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的歐洲殖民者一起到達美洲的。有人認為蒲公英到達美洲的時間更早,或許是與首批西班牙人一同到達的。也有學者考證認為,蒲公英是與歐洲清教徒一同乘“五月花號”輪船來到美洲,后來用于釀酒、制藥等領域。如作家于云在《第一“雜草”蒲公英》一文中寫道:“美洲本沒有蒲公英,傳聞里,它是400年前和開拓者們一起乘'五月花號’抵達。但沒人料到,在中國和歐洲都表現正常的蒲公英,登陸北美后野火般擴張,不斷侵占其他植被的地盤,終被冠上'第一雜草’的惡名?!?/span> 我們知道,在15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由于美洲新大陸與亞歐大陸之間缺乏文明與文化的直接交流,所以兩地之間的人員、器物等各自獨立發展。從早期歐洲航海家或北美殖民者的記述看,美洲大陸是沒有蒲公英這種植物的。隨著1492年哥倫布發現中美洲以來,植物、食物、病菌等才開始在兩個大陸之間密切往來,人類才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歷史時代。從落地生根的具體時間看,蒲公英在北美洲、中美洲扎根的歷史要早于南美洲約200年。美國著名文化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中指出:“食物生產手段沿東西軸線傳播最快,如從西南亞向西到歐洲和埃及,向東到印度河流域(平均每年0.7英里);沿南北軸線傳播最慢,每年不到0.5英里。”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蒲公英從中國經波斯向歐洲傳播速度快,而從北美旅行到南美較慢。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蒲公英的認識水平也不斷提升。美國當代藥學家路易斯·范瑞那就對蒲公英的藥效評價頗高,在他的著作《能量草藥:來自東西方50種治愈性草藥的實用指南》一書中,蒲公英位列第11名。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網站則指出,北美的蒲公英可用于治療腎臟疾病、臟器腫脹、皮膚病或胃部不適等疾病。在新大陸經過500多年的生長,蒲公英終于贏得了人們對其價值的認同。 走向世界的蒲公英 ![]() 正推動蒲公英在今天旅行全球的并不是它的藥用價值,而是它含有的橡膠元素,即長莖中的“白汁”。我們知道,橡膠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材料,橡膠來源于生長在熱帶的橡膠樹。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世界工廠”美國每年使用全球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膠,這些橡膠絕大部分需要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當時,一架軍用飛機要用0.5噸橡膠,坦克要用1噸橡膠,一艘戰列艦要用75噸橡膠,甚至每位作戰的單兵也要使用約15千克的橡膠。換言之,若無法獲得天然或合成的橡膠,二戰期間的美國軍隊是不可能贏得勝利的。 ![]() 資料顯示,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從蒲公英中提取的橡膠,比東南亞和巴西等地橡膠樹生產的橡膠密度更大、質量更好,這意味著美國能生產更優質的輪胎和其他戰備物資。從技術上看,當時使用蒲公英天然橡膠的主要困難之一是蒲公英“白汁”暴露在空氣中會發生聚合反應,從而影響橡膠的耐力。二戰后,經過生物學家的努力,人們培育出一種新的俄羅斯蒲公英品種“Taraxacum koki-saghyz”(簡稱TKS)。這種蒲公英生產的可用乳膠是普通蒲公英的四五倍,而且品質不輸取自傳統橡膠樹的橡膠。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對輪胎等橡膠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為了能獲得高效價廉的橡膠,科學家們再次將目光投向了蒲公英橡膠。全亮、仇健等中國農業科學家指出,蒲公英屬橡膠草,其根部含有與橡膠樹橡膠類似的天然橡膠分子。與橡膠樹相比,蒲公英具有生長周期短、遺傳轉化相對容易、地理適應范圍廣、適合機械化生產等特點,是最具開發潛力的產膠植物。2015年4月,由北京化工大學牽頭的中國“蒲公英橡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成立,標志著我國蒲公英橡膠研發進入了快車道。統計數據顯示,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中國是“橡膠”蒲公英栽種和培育的重點國家。蒲公英橡膠成分的發現,不僅豐富了人們對蒲公英價值的認識,更刺激了人們栽培蒲公英的熱情和積極性,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推動了蒲公英向世界多地的旅行。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2.11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