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京丹鳳街,以手機賣場眾多而聞名。 那兒有越時空通信廣場,號稱江蘇最大手機批發市場。據說,那里有很多水貨手機,一不小心就買了翻新機。 而張恨水則有一部長篇小說,直接以丹鳳街為名,寫民國時期發生在這條老街上的故事。 丹鳳街何以得名?相傳在明代洪武年間,鳳凰落在此地,所以稱其為丹鳳街。 鳳凰臺,鳳游寺,鳳凰西街,丹鳳街,老南京的鳳凰真多。 不過,今天的丹鳳街并非原來的丹鳳街了, 而是在1995后城市改造,馬路拓寬后的新丹鳳街。 新丹鳳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南起珠江路,北至北京東路。 如今的新丹鳳街其實是原來的魚市街、唱經樓、丹鳳街、黃泥崗組成。 復原一下,原來的老街是這樣的。 從珠江路開始,由南向北,先是魚市街。 這條街原來只有六七米的路幅,而且路面都是由清灰色的小石塊拼鑲而成,每塊石頭也就不到二寸大小,木屐拖鞋走在上面,噠噠作響。 那時魚市街道路兩面,都是平房。 沿魚市街北行三百米左右,便看到了許多二層的樓房,這便到了唱經樓。 然后便分叉為兩條小街,左邊叫黃泥崗,直通鼓樓醫院方向,右邊叫丹鳳街,直通現在的北極閣廣場。 “魚市街”的地名據說起源與明代,顧名思義,應該此地是一個主營漁產的街市。直到新中國后七十年代,此地仍是南京最早、最熱鬧的的居民區之一。 至于唱經樓,歷史更為悠久,它記錄著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段故事。 李煜在此建樓,作為拜佛懺經之所,名懺經樓。傳李煜的許多傳世之作,均從此樓而出。后樓毀,明永樂大帝朱棣的皇后在此重建,命名唱經樓。 此后,此地成為幾個朝代的皇家佛教建筑勝地,并繁華成街,以樓得名唱經樓。 民國時期,張恨水便曾在唱經樓居住,并寫出長篇小說《丹鳳街》,浸透了對南京的記憶。 如今,黃泥崗地名已在地圖上消失,作為街道,魚市街和唱經樓也已不存。兩地的居民大多拆遷,幸好還有剩下的居民戶還繼續延用著老地名,即唱經樓小區和魚市街小區。 在魚市街、唱經樓、丹鳳街這三個地名中,丹鳳街的歷史最短,但為什么選擇了丹鳳街為新的街名?也許看得喜慶,讀得順口的緣故吧。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滄海桑田,世事變幻。誰又能握住漸瘦的流年? |
|
來自: 昵稱rOGCjoK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