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中國人特愛面子。 愛面子,常常是失敗者的遮羞布。 有時,人越覺自己百無一用,便越執念于那些無足輕重的底線。 因為那時,除了自尊心,已一無所有。 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了“面子”而丟了“里子”。 明朝崇禎皇帝,勤政愛民,但好面子,親手放棄了翻盤的機會,吊死煤山,成了亡國之君。 項羽攻占咸陽后,有人勸他在此定都,可他急于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兵敗之后,他又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于是自刎而死。前程與性命,都不如一張臉面。 面子丟了,里子也沒保住。 還是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說得好:中國精神的綱領就是“面子”,只要抓住這個面子,就像揪住了阿 Q 頭上的那根小辮子,牽他往東就往東,牽他往西就往西。 重里子,是能者的通行證。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只有不要臉的人,才會成為成功的人。 太平洋集團前總裁嚴介和說:什么是臉面?我們干大事的從來不要臉,臉皮可以撕下來扔到地上,踹幾腳,揚長而去,不屑一顧。 當然,“人要臉,樹要皮”,闖蕩社會,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很難做到。 但面子固然重要,而真正的面子是由里子給撐起來的。 秀才不怕衣衫破。 東晉權臣桓溫兵進長安,一路上勢如破竹。青年王猛求見,桓溫請王猛談談時局。大庭廣眾下,王猛一面捉掐虱子,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于是,便有了“捫虱而談”的典故。 魅力多源于自信。 真正的強者,不會活在外界的眼光中。 專注修煉內心,修煉自己,才能站在與他人不一樣的高度。 沒有里子的面子,偽裝得再巧妙,也難逃以后歲月的懲罰。 正視自己,提升內在,才是支撐面子最好的方式。 |
|
來自: 昵稱rOGCjoK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