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用得比較多的治療感冒的第二個基礎經方——“葛根湯方”。 ![]() 【五: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條辯釋義:看了上一篇文章知道了什么情況下是太陽病,當得到太陽病出現“項背強幾幾”時,而且還沒有汗出,不喜歡被風吹到,風吹到就很難過,即使大熱天也是如此,風吹到就很難過的,這就是葛根湯證了。 這是太陽“中風”時,正好碰到汗流得很多,傷到津液了,就變成葛根湯證了。“項背強幾幾”, 人背后是太陽經,“中風”之后感覺后背冷得汗毛都豎起來了,背后太陽經冰冷的,這時候可以刮痧,或者用葛根湯就可以了。 葛根湯的癥狀就是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因為是中風,所以風吹的很難過。上一篇講了太陽中風有汗是桂枝湯證,這里無汗且喉嚨痛、脖子處硬邦邦的就是葛根湯證了,注意區分一下。葛根湯證就是桂枝湯加一些麻黃再加葛根,并且是重用葛根。南方比較熱流汗多,容易傷到津液,這時候感冒的話,一般就是葛根湯證了。 ![]() 葛根湯方解:大家看,這里葛根是桂枝的兩倍,表示這里一定要重用葛根,否則喉嚨難好,然后加了一味麻黃,其他就是桂枝湯的用藥了。 葛根:升津止渴、升陽解肌。感冒喉嚨痛是因為喉嚨里面干燥,這個地方包括脖子部位都會硬硬的,很難受。因為這里有感冒病毒進來了,造成這個地方的水道循環不順暢了,這時候就需要靠葛根升提津液到這里來,再靠桂枝推送出去,然后靠麻黃發表發出去,促進循環暢通,新水替代了舊水,很快就好了。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這個麻黃算是中藥里面性輕的一味藥,現在很多人不敢用,怕有什么副作用。印象中好像是有藥廠提純麻黃用來治病,出問題了,后來大家都怕用它了。其實不然,只要研究一下仲師的用法,按照仲師的配伍法度來用是不會出一點問題的。 仲師很多時候的用法是先煮去沫,所以老祖宗早就知道這里面的副作用了,先煮去沫就可以解除這個副作用了。現代叫“安非他命”,是興奮劑,有使心跳加速、血壓增高等作用,所以用的時候注意有嚴重的心臟病人不能使用。現代用法也不去先煮去沫了,用的時候只需要在原方的的基礎上減少用量就可以了。 這里為什么要用麻黃,因為沒有汗,就是被表寒束到了,此時需要發表發出來,但是桂枝和葛根都只能把津液推送到皮膚表面上來,沒有力量把它發出來,這時候就要靠麻黃的發表力量了。這就是配伍的精妙,如果不用葛根或者桂枝但用麻黃也是沒有汗出來的。 處方用量:葛根四錢,麻黃三錢,桂枝用錢,芍藥用錢,炙甘草二錢,再加上生姜3片,大棗十二枚就是了。其實就是在桂枝湯里面加了葛根和麻黃兩味藥,并且是重用葛根。 什么時候該用葛根湯?上篇文章介紹了桂枝湯的時候,有汗、惡風、發燒頭疼就是桂枝湯證了。這里是無汗、發燒頭疼、喉嚨痛、咽干的時候用葛根湯,與麻黃湯的區別就是無汗和喉嚨痛。所以小孩子很容易得到這個葛根湯證,小孩子好動,經常跑來跑去汗流很多,流汗的時候由于毛孔是打開的,正好碰到感冒病毒進來了,從背部進來了,直接進入很深了,進入到喉嚨部位,結果造成這個地方被寒束縛到了,造成汗出不來,而汗又已經離開了汗腺,結果陷在背部肌肉里面了,造成這個部位“項強”,感覺硬硬的、痛。原本汗出了很多津液就不夠了,這個時候光靠桂枝力量不夠了,還需要葛根把津液升提上去到項背和喉嚨部位,再依靠麻黃發表把這個地方的感冒病毒排出去,這樣很快就好了。 經方是絕對處,比例是黃金比例,運用之妙需要細細體會領悟。想起郝萬山有次講課提到一個仲師的經方,日本的中醫藥研究很先進,結果他們拿去做實驗,每一味藥去增加和減少對比效果,研究來研究去,最后得出一個結論,效果最好的就是仲師的配方比例,你能說經方配伍不科學?現代實驗通過無數次實驗驗證了他的科學。 仲師取名“葛根湯”,先寫葛根,再寫麻黃是告訴大家,葛根為主,麻黃次之,后面就是桂枝湯了,這樣大家也便于記憶。 小孩發“水痘”的同時高燒,這個時候也是“葛根湯”證。依靠葛根很強的發散力量,把“水痘”的毒素臟水發散出來,之后小孩皮膚表面就會長出來水痘,只要發出來,不用去管它,很快就會消掉好了。 引用:【方機】曰:鼻淵、腦漏、鼻癰、鼻中息肉等之臭膿滴瀝,或濁涕不止,不問香臭等,皆由同中郁毒之所致,腦漏尤為惡證,若不早治之,則或至不起,俱宜本方加“朮附湯”,癰疽初起,壯熱憎寒,脈數者,以“葛根湯”發汗后,轉以加“朮附湯”而促其釀膿,膿成,速可刺破。腦漏,腎主腦,鼻子不好的頭定痛,這時候加強腎,讓排膿的力量加,所以加附子,加白朮。這樣鼻黏膜就會越來越干。鼻涕如果說是黃、黏稠的,這是濕熱,就改成加些黃芩等去熱的藥在里面。這是“葛根湯”的妙用之法,鼻子的問題可以用“葛根湯”+“術附湯”,不做詳解。 ![]() ![]() ![]() ![]() ![]() ![]() ![]() 【三六:「太陽」輿「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條辯釋義:如果有表證又兼有了下利,這時候也是葛根湯證。就是「太陽」、「陽明」并病。所以葛根湯也可以治療下利,這里的下利為“熱利”。中醫的“熱利”表示病人的大便濃稠、很臭、散的、這時候靠葛根把腸胃中的水拉上來,下利就止掉了,“葛根湯”為下利初起兼有表證之特效良方。 【三七:「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條辯釋義:太陽與陽明合病,除了下利,還有嘔吐的現象要加半夏。 《本草》寫半夏止嘔去水,所以半夏不但可以降逆止嘔還可以利尿。也是一種很好的利尿劑。嘔吐的時候,半夏是很好的止嘔藥,所以婦女妊娠嘔吐的時候仲師會用到半夏。臨床上如果是懷孕的人得到這癥狀,半夏用量就要加重,順便把害喜的惡心也止掉。 大家肯定會想,半夏有毒,現代有藥房甚至半夏都不敢賣,真是貽笑大方。在我們老家雪峰山下面很多野生的半夏,我們小時候就去挖生半夏使用,沒有中過毒,生半夏挖回來,用開水燙一下就可以使用了,用的時候配上生姜,效果很好的。半夏的毒最多也就是一個“失音”,說不出話來,吃點生姜就好了,現在賣的都是“制半夏”,藥力差很多,所以用制半夏時要保證半夏有效果的話,生姜就不要開在里面或者少用了。仲師在傷寒論里面用的半夏是“生半夏”而不是“制半夏”,所以寫“生半夏半斤洗”,就是這么個意思。所以我們不能參考他的劑量,一般來說,用干的生半夏10克左右就好。 ![]() 【三八:「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條辯釋義:原本病人有表證的時候被攻下,造成血都往下跑,脈會跳得很快還會稍微停一下,這時候葛根湯已經沒用,要用“葛根黃芩黃連湯”。這還是因為誤治造成表面的病毒滲透到汗腺里,再進入腸子,血往下走而成為里熱。像阿米巴痢疾就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阿米巴痢疾的時候,要大劑的用葛根,可以用到20克以上,如果不大量的用葛根病家容易脫水。 黃芩、黃連是非常寒涼的,所以它能去熱,熱就是西醫說的發炎,所以黃芩黃連也是消炎的藥。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黃連黃芩殺菌的力量很強。下利久了人會脫水,所以用葛根升津止痢,用炙甘草把腸子的津液補足,用黃芩、黃連解毒消炎,黃芩、黃連等量用。 辨別要點:虛寒者為脈微無力,實熱者為脈數有力,發炎了病人有時還會有發燒。虛寒者舌苔淡白,實熱者為舌紅苔黃, 黃的再進一步就是紅,再進一步就是黑了,如果黑色就是壯熱了。虛寒者為下利不熱,色黃淡,大便不臭,肛門沒有灼熱的感覺,代表無熱;實熱者下利熱灼,大便色黃赤而臭熱,肛門有灼熱的感覺,代表有熱。 ![]() 補充《金匱要略》里面一個用到葛根湯的條辯,如下: 【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條辯釋義:治小兒驚風,角弓反張,這個屬于剛痙現代叫小孩腦膜炎、昏迷、抽搐,這時候把“葛根湯”用下去就好了,這是無汗的“剛痙”,有汗的“柔痙”《金匱要略》里面也有方子,大家可以研究一下。不過這個時候要用大劑的,葛根至少要用到20克以上,麻黃用到12克以上,其他依次加量,大劑的下去才會好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