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蛋雞飼料的特點 1.1 蛋雞飼料的分類 蛋雞飼料分為粉狀飼料和顆粒狀飼料兩種:粉狀飼料加工制作容易,成本較低,所以在蛋雞飼料中應用較多,約占95%以上。王永昌報道,蛋雞飼料不用顆粒飼料,而且采用大顆粒粉狀飼料,使蛋雞有較長的采食時間,消耗過多的能量,避免蛋雞在體內積存過多的脂肪,否則會影響雞的骨骼和內臟生長發育,使生殖系統功能減退,而影響產蛋率和產蛋的質量。而顆粒飼料在雞胃中停留時間較短,采食量增加,易造成蛋雞過胖,產蛋率下降。另外顆粒料加工成本高,只在雛雞階段采用,其他階段應用較少。 粉料飼料中大部分原料粉碎粒度較大,如玉米(占60%左右)、豆粕(占15%左右)、石粉等,其余原料粒度較小,如麥麩、DDGS、微量元素、維生素等。 1.2 粉碎粒度 1.2.1 飼料粉碎的目的 粉碎谷物可以增加其表面積,減少混合后自動分級和混合不均的問題,合適的粉碎粒度可以顯著提高飼料營養價值,主要作用:增加了動物腸道消化酶或微生物作用的機會,提高了飼料的消化利用率,減少了動物糞便排泄量和營養物流失及對環境的污染。使得各種原料組分能混合均勻,能生產質地均一的飼料。 1.2.2 粉碎粒度對蛋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王衛國等研究表明,對蛋雞飼料分別采用5 mm、7 mm和8 mm篩孔直徑對玉米和豆粕進行粉碎加工,然后進行喂飼試驗,結果表明:三種粉碎粒度對蛋雞的生產性能無顯著影響。 高天權試驗表明,玉米粉碎粒度分為600 μm、800 μm、1 000 μm、1 200 μm、1 500 μm和1 800 μm六種,從600 μm組至1 500 μm組,隨玉米粉碎粒度增加,蛋雞采食量、產蛋率、平均蛋重、日產蛋量、體增重、肌胃相對重量呈增加趨勢,肌胃潰瘍評分呈下降趨勢,對蛋料比無顯著差異。玉米粒度進一步提高,產蛋率呈下降趨勢。蛋雞飼糧中玉米粉碎的適宜粒度為1 495 μm,其次為1 238 μm。 張春蘭等分別采用5 mm、4 mm和3 mm篩孔直徑對玉米和豆粕進行粉碎加工,結果表明:玉米粒度的增大有助于改善蛋雞胃腸道的生理狀況和延長食糜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 蛋雞采食量與飼料的粒度有關,顆粒飼料或碎粒料可增加采食量。調查研究發現:較大顆粒的飼料降低了蛋雞的生產性能,但粒度過細,對腸胃蠕動刺激不足,可導致肌胃萎縮,腸道食糜pH值降低,細菌發酵增強,揮發性脂肪酸量增加,繼而影響食欲,導致生產性能下降。 2 飼料的分級 2.1 飼料分級的概念 在混合飼料中,分級現象是指一種或幾種飼料原料或原料的碎片與混合飼料中的其它原料發生分離。 2.2 飼料分級的原因 混合好的飼料出現分級現象是由于各種原料顆粒的大小、形狀和密度不同所造成的。劉曉農發現,在使用通用飼料加工設備時,從飼料的混合、輸送、成品倉、打包等環節,都會出現不同的分級現象,其中較為嚴重的分級發生在混合后成品的輸送到成品倉的過程中,成品倉高度(超過10 m)越大,分級現象越嚴重。王宏章等研究表明,對于粉狀產品,混合以后的成品粉狀料應盡量減少輸送距離以減小物料分級的影響。飼料的混合不均和分級現象可能都發生在不同的加工環節:從混合機自由落入緩沖倉中發生顆粒分級;卸料時產生的空氣壓力;機器或設備的震動;在斗提卸料口發生分級;飼料堆積角度導致不同顆粒直徑的原料發生分級;飼料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發生分級;卸料時飼料在料倉中形成煙囪狀通道發生分級;靜電吸附。 綜上所述,飼料原料的粒度、形狀和密度是導致分級的主要原因。當原料顆粒大小懸殊大時容易在混合階段發生分級。當原料在空氣中降落時,原料顆粒的形狀對分級的影響十分重要。扁平的顆粒降落速度比較緩慢并且容易停留在降落的地方。圓形的顆粒降落速度比較快,不易停留在降落的地方。高密度顆粒(如石粉)比低密度顆粒(如很輕的谷物篩余物)受自由降落的影響更小。低密度顆粒容易被空氣氣流帶到儲料倉的筒壁處。 不同的顆粒大小、形狀和密度在許多方面是相互影響的。例如,如果配方要求一種體積大的、扁平的、低密度的原料與一種小的、立體的、高密度的原料相混合,那么這種混合飼料在受到震動、貯存和加工時容易發生分級。 3 改進措施 3.1 減小原料之間顆粒大小、形狀和密度的差異 3.1.1 采用低速粉碎機保證玉米粉碎粒度產蛋雞飼料加工質量指標為:根據 GB/T5916-2008 產蛋后備雞、產蛋雞、肉用仔雞配合飼料國家標準,飼料的粉碎粒度要求全部通過7 mm篩片(較粗),由于飼料各種組份配比準確度要求較高,所以混合應均勻,其均勻度變異系數為≤10%。 王衛國等試驗表明,采用7 mm篩孔直徑的篩片加工飼料較佳。 如粉碎機配用低速(6極、轉速∠1 000 r/min)電動機,或采用變頻器控制粉碎機轉速,采用低轉速,使玉米粉碎粒度更加均勻。 3.1.2 采用分級篩保證粕類原料粒度 由圖 1 可見,采用 8.0 mm 篩片,將粕類原料過篩,合格原料直接進入配料倉,不合格原料經小粉碎機后再進配料倉有兩大好處:保證原料粒度均勻,使粕類原料粒度不至于過碎;降低能耗。 3.1.3 采用粗石粉 王曉霞等用不同粒度的石粉加入蛋雞飼料8周后,表明石粉粒大小對蛋殼質量、強度、殼重及單位面積殼重有顯著影響,而對平均蛋重、蛋殼厚度、蛋殼重量百分率及蛋殼含鈣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建議大小粒度石粉混合,適當增加大粒石粉有利于提高蛋殼質量。 洪偉研究表明,產蛋期飼料中的石粉以大小粒度混合使用時(即75% 6~8目石粉、12.5% 10~12目石粉與12.5% 50目石粉)破蛋率最低,蛋殼強度最大,因為大小粒度混合使用可均勻地供鈣,從而保證蛋殼的質量,同時大顆粒在肌胃內有類似砂子的磨碎作用,可促進飼料的消化。 對于蛋雞育成期和產蛋期的飼料,分別采購不同粒度要求的粗石粉。如育成雞飼料中采用40目石粉,產蛋雞飼料中采用10目石粉與20目石粉按2∶1比例添加。 3.2 添加液體 不同原料的密度差異,通常采用粘合技術來克服。減少分級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飼料配方中添加液體,比如糖蜜、油脂或玉米漿等。這些液體可以將大小不等的顆粒聚合到一起。液體可以在飼料加工過程的混合機內添加,在添加液體前應該將干原料完全混合。 在混合飼料中添加液體后也可減輕靜電形成的分級。另外,混合機、輸送設備和成品倉等設備外殼要接地良好,減少靜電的產生,減輕飼料的分級。 3.3 采用新型高效混合機 由于早期使用的臥式環帶式混合機,混合周期在4~6 min/批,混合均勻度變異系數≤10%,達到最佳混合狀態后繼續混合會產生分級現象。而雙軸槳葉式混合機,混合周期在30~120 s/批,混合均勻度變異系數≤5%,達到最佳混合狀態后繼續混合不會產生分級現象。 3.4 降低混合后飼料的流速和輸送距離 由于通用的飼料加工工藝與設備采用的先粉碎后配料再混合工藝,飼料原料經配料后進入混合機混合,混合后經緩沖倉-刮板式輸送機-斗式提升機提到高處后,經溜管進入到成品倉中,然后進行包裝生產線打包。因溜管線下落高度大,混合后的飼料下落速度快,落到成品倉的沖擊速度快,容易造成飼料的分級。陳玉鳳根據現場測定,當落差超過5 m時,成品倉中先后卸出的物料中,無機物含量差異達 14%左右,容量輕的成分如玉米皮屑、麩皮、次粉及粉塵物明顯集中在后部,某些礦物成分在飼料中呈現連續遞減的分布特征。 為此,建議成品倉的高度最好不要超過2.5 m。 超過2.5 m時要改進溜管的形狀,把直線型改成折線型,或在溜管內部表面設計一些阻擋料流的降速裝置,這樣在同樣高度,飼料下落速度可以降低,減輕飼料的分級現象。 3.5 改進成品倉內的結構 飼料成品倉下部多為錐形體,飼料落入成品倉時容易自然堆積,形成分級。為此,錐形體底部設計多個隔板,也能減輕飼料的分級現象。 3.6 改進成品打包操作 在操作上,把先進入成品倉的飼料達到料倉高度的70%~80%時開始打包操作,這時進入成品倉的飼料相對落差較小,減輕飼料的分級現象,一直到該批飼料包裝完畢。先進入的飼料(出現分級現象的飼料)接入包裝袋后不縫包,留做回料再混后重新包裝。 3.7 采用蛋雞料專用生產線 有條件的大型飼料廠,可以考慮采用蛋雞料專用生產線,除采用上述改進措施外,把配料-混合-提升-成品倉工藝改為配料-提升-混合-成品倉工藝(見圖2),混合機下即為成品倉,成品倉下直接包裝,縮短了混合后的物料輸送距離,大大降低了飼料分級的可能性。通過上述的改進措施,可以提高蛋雞飼料的利用率,達到提高蛋雞產蛋率,節省飼料的目的。-黃 濤 吳 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