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是一場較短時間、淺近縱深、規模有限的常規戰爭。 從2月17日至3月16日(越軍以3月18日我448團一部被殲滅作為結束戰爭時間)全部撤軍完畢為1個月時間。 ![]() 但是,這場戰爭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軍事上存在的不足還是值得我們深入反思。 我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敵后縱深穿插作戰中,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的勝利,這是世人皆知的。 1、軍事戰略上的反思但在中越戰爭中,東線南北集團實施了縱深穿插、鉗擊高平的戰役決心卻是錯誤的。如果指揮員多讀歷史資料,多研究古代的中越戰爭,就不會重犯歷史性的錯誤。 元朝對越南的3次征戰,明朝對越南長達29年的戰爭,主要都是因為深入腹地補給不濟,地形不利遭遇游擊、水土不適感染疾病等原因而失敗的。 北集團的部隊指戰員在戰場上還是表現十分英勇頑強的,但部隊在縱深穿插過程中,因敵情不明,地形生疏,到處只有被動挨打招架之功,而無主動還手之力。 其主要責任應是戰役指揮員對越北的地形、道路、敵情等情況了解掌握不深不透,對戰場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估計不足,最后出現的情況都是戰前沒有想象和計劃到的。
而高平方向同一部隊的122師在打朔江時,實施淺近迂回穿插作戰手段,雖然遭到依托堅固防御陣地和十分有利地形越軍的頑強抵抗,還是打下了法國人、美國人都打不下的天險,基本全殲了246團,打破了越軍狂妄吹噓的“朔江天險是攻不破的鋼鐵防線,中國軍隊要通過這襄,起碼要打3個月,要用1萬具尸體從平孟鋪到朔江!”這樣的牛皮。 ![]() 123師368團攻打茶靈時,穩扎穩打,步炮密切協同就很成功。攻打八姑嶺時,將師炮團加強的85毫米加農炮架到了排干公路半山腰上,直接瞄準越軍工事、暗堡、火力點,發現一個摧毀一個;將高射機槍架在金雞炮臺左側壓制敵火力,效果顯著! 368團與加強部分隊基本消滅了677團1個加強營。55軍打同登時實施淺近迂回,將越軍號稱“英雄團”的第3師12團全殲;43軍打祿平時從公山迂回敵側后,打亂其防御部署,大部殲滅越軍諒山省獨立123團、461團及祿平縣獨立營。 西線戰場,13軍攻打老街,也是采取淺近迂回包圍,穿插分割的手段,以38師114團和39師116團擔任迂回穿插任務,分別進至奔西、暖和、朗格姆地區搶占要點,斷敵退路,阻敵增援,在14軍的配合下,分割圍殲了越軍345師。 老山戰役以及后來的輪戰,都是實施淺近穿插迂回,分割包圍,打亂越軍防御部署的戰術,也都取得了成功。 特別是后來將炮兵偵察、前觀直接配屬到迂回部分隊跟隨穿插行動,直接給炮群指示目標,發揮我炮火占優勢的長處,及時、準確地支援步兵作戰,效果特別好。 以上正反事例充分說明,對越作戰中,實施淺近穿插,穩扎穩打,無堅而不摧! 這樣,我一個軍基本可以消滅越軍一個師,我一個師基本可以消滅越軍一個團,還可以始終在戰場上占據主動,而且可以消除許多后顧之憂。 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只有根據作戰對象、作戰區域、作戰環境等的變化和實際需要,靈活運用多種作戰手段和方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激發官兵斗志,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有學者說打諒山是“圍點打援”,這一說法有些牽強。 ![]() 其實中央軍委“以15-20天時間,力爭殲滅越軍35個師的兵力,摧毀越軍在邊境地區的防御體系和軍事設施”的作戰決心早已制定,許世友應沒想那么復雜,從諒山戰役的兵力部署和作戰行動看也應沒有這一意圖,軍委的戰略預備隊最后都投到高平方向拉網清剿去了。 要吃掉向諒山增調的廣寧省327師、順化337師、金邊回調的203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2、軍事戰術上的反思1979年的對越作戰,我軍的對手越南人民軍是一支30余年來沒有停止過戰爭,有較豐富作戰經驗和較強戰斗力,不大容易對付的軍隊,可以一周打下柬埔寨的金邊。 越軍實戰經驗較為豐富,經過三十多年的抗法、抗美救國戰爭,高、中級干部大都有較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并且具有軍事院校的學歷。
1979年的對越作戰,我軍對朔江、同登、老街幾個邊境重鎮進行的堅固陣地進攻戰斗,采取了穩扎穩打的戰役指導思想,以殲滅越軍有生力量為戰役目標,實施了穿插迂回、側翼攻擊、步炮協同的戰術,均取得了成功,打出了漂亮的殲滅戰。 在后來的邊境拔點作戰、老山戰役及其輪戰,步炮的協同作戰也是比較成功的。也正是揚我集中兵力、炮火優勢、協同作戰之長,避我異國作戰地形生疏、補給線長易受攻擊之短。 但我軍高平戰役中,在越北喀斯特熱帶叢林實施縱深穿插,正可以讓越軍擅長的實戰經驗豐富、地理環境熟悉、小群多路突襲、單兵素質好、輕武器火力強的游擊戰術得到充分發揮。穿插部隊為按時插到指定位置,途中在遭到伏擊、阻擊情況下,消極地采取繞道、隱蔽、火力壓制強行通過的戰術,沒有徹底消滅越軍的有生力量,肅清殘敵,留下了無窮禍患。 ![]() 結果,穿插部隊特別是后方保障分隊幾乎天天要面對越軍的偷襲、阻擊,以及冷槍冷炮,造成了官兵大量的傷亡和失蹤。 國外有人評論:
穿插部隊到達指定位置,鞏固陣地后,采取了“小群對分散,圍困對鉆洞,伏擊對偷襲”的戰術,給越軍以有力的打擊,消滅了越軍部分力量。并迫使其局部殘余遠離公路,逃進深山不敢輕易出動,才較好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由于受地形條件的限制和通信條件的制約,我軍步坦的協同作戰是不怎么成功的。 ![]() 有外國關于中越戰爭的報道指出:
有評論說:
367團1營在攻打那懷346師指揮所前沿1號高地之敵時,要求炮火支援,炮兵連指揮員說不明確陣地編號,無法射擊。118團1營1連在攻打小曹東北7個無名高地時,因與師指揮所的陣地編號不同,連長呼喚上級炮火支援,團100迫擊炮連射擊時,未覆蓋到需要壓制的目標上,結果給1連的進攻造成大量的傷亡。 3、軍事指揮上的反思指揮員是戰場的靈魂,一支部隊的戰斗作風及其成敗,首先是體現在指揮員身上。 這就要求指揮員知己知彼、沉著冷靜、英勇果斷、身先士卒。 在中越戰爭中,各級都派出有作戰經驗和指揮能力較強的副職指揮員,加強到主要作戰方向或擔任主要作戰任務的下一級單位,對部分隊實施組織指揮,這是我軍歷來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 1979年的對越作戰中,軍區、軍、師、團都分別派出領導干部加強下一級或下兩級的指揮。絕大多數指揮員都表現出良好的軍事指揮技能和政治素質。帶頭研究敵情地形,深入戰場一線勘察,充分發揮下級領導機關的主觀能動性,認真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戰決心,周密部署作戰行動,沉著冷靜實施作戰指揮,為部隊打勝仗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但是也有的領導機關派出干部過多,有的包辦代替,在作戰部隊中間增加了一個指揮層次,反而影響了作戰部隊正常的組織指揮程序,降低指揮時效,甚至起了相反作用。 在東線高平作戰方向,50軍150師投入清剿作戰行動時,軍派出3名領導干部加強該師指揮。領導過多增加了指揮環節,降低時效,有的問題處理失當,導致對448團的指揮混亂,使該團在回撤中受到不應有的損失,成了解放軍永遠的傷痛。這支急功近利,指揮員情況不明決心大,拍著胸脯表決心積極請戰的部隊,作戰準備卻極不充分,最終聲名狼藉。 ![]() 應該說出了事上下都有責任,浮躁輕敵往往與厄運同行。 老山輪戰期間,67軍199師595團在211高地的慘敗,也是集團軍領導機關“情況不明決心大”所造成了。 一句“不惜一切代價拿回高地!”的話,在小小一個班的陣地上付出了幾百人的傷亡,造成了595團在211高地被拖垮。 越級指揮在必要時可以用,但也不宜越級太多,最多不宜超越兩級,并在實施越級指揮時把指揮的情況通告其上一級,以便協調作戰行動,反之就容易發生問題。 122師365團8連在進攻朔江那良諾1號高地時,由于戰前沒有查清敵前沿障礙物的性質、種類及具體位置,在炮火準備時通路未打開。連隊在開辟通路時又組織不嚴,協同不好,攻擊分隊已進到鐵絲網跟前,才指派一名新戰士送爆破筒爆破,被炸傷5人,其余急忙往兩邊散開,又觸雷傷亡19人,而通路仍未打開。 師指揮員見狀非常焦急,親自指揮8連連長率領身邊10余人,改從左側向1號高地攻擊,在未得到團、營炮火支援的情況下,距第一道塹壕30米左右時,又踏響地雷,連長等8人傷亡。至此,連隊已傷亡32人(其中干部3人),缺乏統一組織指揮,無力繼續進攻,以致無功而返。有的戰士聽說領導瞎指揮,造成戰友的大量傷亡,硬要找領導拼命! 作為戰術指揮員來說,在戰場上,最有號召力的就是身先士卒,機智果敢。 123師368團2連在進攻茶靈縣八姑嶺戰斗中,全連同志英勇頑強、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特別是連隊干部,全部沖鋒在前,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
而162師484團3營在占領高平后,奉命轉入清剿作戰行動,當進至班姆南側無名高地時突然遭到越軍特工骨干集訓隊一個加強排的猛烈襲擊,全營200余人全部被壓制在高地腳下距敵不到50米的稻田和水渠里,傷亡修重。 ![]() 營部兩名報務員、9連連長、7連指導員犧牲。而這時部分營連領導消極保命,未敢組織兵力從側翼反擊和壓制敵人,導致最后全營傷亡101人,占當時遭敵伏擊人數的47%。 4、軍事準備上的反思毛澤東反覆教導手下將領,不打無準備之仗。 這次對越作戰,中越邊境由原來的大后方轉變為前線,這就導致了戰前準備的時間緊、任務急、要求高、工作量大。 從部隊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受命后,都全力以赴進行戰爭準備,在兩個月內基本完成了戰略機動、展開和作戰準備工作。部隊從擴編兵員、補充武器裝備、偵察敵情等由平時轉向戰時的工作還是做得好、轉得快的。 但是由于對局部戰爭的準備不夠,戰場的交通建設,國防工事,物資儲備,對敵情的研究等準備工作都不夠充分,給作戰行動造成一定困難,總的說這場戰爭還是倉促上陣的。 當年的解放軍總后勤部長張震在其回憶錄中說,1978年11月,中央軍委確認有必要打對越還擊戰,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中越邊境反擊戰打到諒山高平即撤回。張震召開總后勤部會議擬定保障計劃,經抽查發現戰爭儲備彈藥數量不足,質量也差,炮彈試射多臭彈,手榴彈約有三分之一不炸! 張震令軍械部門認真計算,連續打20天要多少炮彈? 指令軍工廠火速生產大口徑炮彈、火箭彈和破甲彈。 2月17日開打后,實際彈藥消耗大,特別是大口徑炮彈,出境作戰第一階段就消耗了近3個基數。為保證連續作戰,張震決定從大后方蘭州軍區、濟南軍區的戰備儲備中緊急調撥。戰后統計,平均每天消耗的彈藥是抗美援朝時的6倍。張震承認,其中浪費也不少。 臨戰前的1979年1月中旬,張震到前線檢查戰備,發現了較嚴重的倉促上陣問題:以“塔山英雄團”第2連為例,在108個戰士之中有57名新兵只進行過18天軍事訓練。 全連只有不到三成兵進行過“班進攻訓練”,而“班防御戰術”則統統沒練過。 這還是榮獲“遼陽攻城英雄連”的優良傳統部隊,所以不少軍官特別是團級指揮官對手下的戰斗力心中沒底。 ![]() 張震向軍委建議推遲開戰緊急訓練一個月,否則倉促上陣會增加傷亡。至2月中旬,經過近兩個月的臨戰訓練,當年入伍新兵都經過了手中武器的實彈、實爆、實投訓練,步兵分隊基本完成個人戰術動作到營以下戰術合練。 因此,一線作戰部隊的彈藥供應和新兵的戰術技術還是基本滿足作戰要求的。
而到以后的老山輪戰,部隊的各項作戰準備工作就比較充分了。
由于各項準備工作充分,老山戰役及其后來的輪戰部隊都打得不錯。南京軍區、蘭州軍區就打得更好些。
但是5次炸橋才將納隆橋炸掉20米就不敢恭維了,最后還是從西北側進攻的121師工兵營及軍區加強的工兵分隊才把納隆大橋徹底炸掉。這些問題應該是戰役指揮員和工兵部門考慮不周和指導不到位所造成的。 如果面對摩托化程度高,武器裝備優良和兵力充足的作戰對手,在作戰決心暴露的情況下,允許你5次炸橋么?此舉甚至就會直接影響戰役的成敗。 ![]() 步兵是炸碉堡、炸工事的,炸橋是外行。在定下炸橋阻敵決心后,戰役指揮員就應該考慮怎樣組織,派誰去才能將橋炸掉;工兵部門就應該研究橋的結構,炸藥放哪里,放多少。 這么大的事最好派工兵跟隨行動,如派不出工兵也應該告訴步兵怎樣炸才有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最后,再次向奮勇作戰的我軍指戰員致敬!向長眠異鄉的英烈們致敬!向犧牲奉獻的支前民工們致敬! (正文完) |
|
來自: 小飛俠cawdbof0 > 《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