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方媛 貢其星 ![]() ![]() 腫瘤命名、分級和風險度分層中的新概念 ![]() 新分類除了增加新的腫瘤實體和亞型外,也更新了一些已知腫瘤重要的臨床信息,如預后和治療的相關信息。本文雖不能進行全面的探討,但選擇重要的變更,列舉如下。 假肌源性血管內皮瘤 假肌源性血管內皮瘤是一種中間型血管內皮腫瘤,常累及四肢,尤以下肢多見,表現為不同組織平面上的多個不連續結節,多數患者表現為皮膚病變,約半數累及骨骼肌,少數病灶發生于骨。這類腫瘤好發于男性,發病高峰人群是年輕人,50歲以上人群較少發生。 組織學顯示胖梭形至多角形細胞呈片狀或疏松束狀排列,胞漿豐富,明顯嗜酸(圖15),類似橫紋肌腫瘤或上皮樣肉瘤。部分病例有明顯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其他特征包括有侵襲性邊緣、累及皮膚的病變表現為被覆表皮增生。免疫組化顯示腫瘤細胞持續性表達細胞角蛋白(AE1/AE3陽性,但不表達MNF116) 和ERG;CD31表達一致性較差,CD34、EMA、desmin和S100陰性。FosB在幾乎所有病例中均可見彌漫核陽性表達(圖15D);該標記物有助于鑒別組織形態類似的EHE和上皮樣肉瘤。 圖15. 假肌源性血管內皮瘤。A.腫瘤顯示疏松的束狀結構,相對一致的梭形細胞,胞質豐富嗜酸性,類似于肌樣腫瘤。注意散在的間質中性粒細胞。B.這例浸潤肌肉,含有伴嗜酸性胞質的多角形到梭形細胞。C.免疫組化,腫瘤細胞彌漫性陽性AE1/AE3(但不是MNF16)。D.FOSB強陽性,反映了其下的FOSB基因重排。 在假肌源性血管內皮瘤中,第一個發現的診斷標識性基因是t(7;19)(q22;q13)平衡易位導致的SERPINE1-FOSB融合基因。最近,大約有一半的病例還發現了可重復性的ACTB-FOSB融合;這些病例表現出與SERPINE1-FOSB融合腫瘤相似的組織學特征和臨床生物學行為,但更常表現為孤立性病灶。兩種融合均導致FOSB表達上調;如前所述,用免疫組化檢測FOSB是有用的診斷標記。約60%的患者在首次發病的近幾年內出現局部復發,或在相同的解剖區域內出現新的結節。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并不常見。 惡性周圍神經鞘膜瘤 惡性周圍神經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是一種顯示不同程度施萬細胞分化的侵襲性腫瘤,通常起自于周圍神經或之前已存在的神經纖維瘤,后者最常見于1型神經纖維瘤病(NF1)患者??傮w而言,MPNST患者中約50%患有NF1,10%為放療誘發,其余為病因未明的散發性病例。腫瘤多見于成人,發生于深部軟組織,最常見于下肢近端、脊柱旁和上肢近端。NF1患者終生罹患MPNST的危險度為5%-10%,惡性轉化最常見于深部叢狀神經纖維瘤。散發性MPNST的診斷主要依賴其獨特的組織學特征和排除其他形態學相似的腫瘤;40%-50%的腫瘤不同程度的表達施萬細胞標記物S100和SOX10,常為局灶性或斑片狀陽性。但最近,MPNST的診斷變得更為客觀,因為可通過H3K27me3免疫標記的表達缺失來輔助診斷。 MPNST的組織學形態通常為高度增生的條束狀梭形細胞,可表現為交替的稀疏細胞區/黏液樣區和細胞豐富區,于血管周圍常見密集的腫瘤細胞。瘤細胞呈梭形,核深染,核端逐漸變細。細胞通常相對均一,具有一定程度的核多形性。約10%-15%的MPNST患者會出現異源性分化,包括橫紋肌母細胞分化、軟骨-骨分化及罕見的血管肉瘤成分;具有橫紋肌母細胞分化的MPNST被稱為惡性蠑螈瘤,極少數病例可出現上皮分化(腺樣成份),伴腺樣分化的MPNST與NF1高度相關。 在MPNST中,除了NF1和CDKN2A的突變外,最近的基因組研究發現編碼多梳阻遏復合物2( 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PRC2)核心成分EED或SUZ12的基因存在失活性突變。在大多數散發性和放療相關MPNST中有導致PRC2功能失活的體細胞突變。PRC2功能失活導致組蛋白H3賴氨酸27的三甲基化 (H3K27me3)丟失,以及異常的下游信號的轉錄激活。相比而言,上皮樣MPNST在分子和免疫表型上不同于傳統的MPNST,遺傳學通常顯示SMARCB1基因失活,免疫組化顯示INI1缺失,S100和SOX10的彌漫陽性表達。 以往,由于施萬細胞標記物在MPNST中表達有限(或完全缺失),通常很難(或不可能)通過免疫組化來支持診斷。但隨著分子生物學上對MPNST認知的進展,H3K27me3成為MPNST中具有診斷價值的免疫標記物。H3K27me3丟失在低級別MPNST中并不常見,在60%的中級別MPNST和85%的高級別MPNST中完全缺失。并且,H3K27me3缺失對于鑒別診斷有一定的特異性,其他形態學相似腫瘤不出現H3K27me3缺失,例如良性神經鞘瘤(如富于細胞神經鞘瘤和非典型神經纖維瘤)、單相型滑膜肉瘤和高風險的SFT,但在一小部分梭形細胞黑色素瘤和DDLPS中可出現H3K27me3的缺失。 結論 2020年WHO軟組織和骨腫瘤分類描述了“新的”軟組織腫瘤實體的特征,更新了罕見和常見肉瘤的預后信息,新增了一系列可重復性的基因改變。提高對罕見腫瘤亞型的認識,有助于與其他病變的鑒別。盡管許多腫瘤類型中均出現了發展迅速的新的分子改變,但組織學特征對于準確診斷仍然至關重要。WHO的修訂反映了目前對于軟組織腫瘤臨床病理特征和分子基礎的認知,分類的修訂增加了對其生物學的了解,幫助更精準的診斷,并最終以改進治療方案和改善患者預后為目的。 1. Kallen ME, Hornick JL. The 2020 WHO Classification: What’s New in Soft Tissue Tumor Pathology? Am J Surg Pathol ,2020,45(1):e1-e23 2. Choi JH, Ro JY. The 2020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Soft Tissue: Selected Changes and New Entities, Adv Anat Pathol, 2021,28(1):44-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