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解放軍向長期盤踞在老山、者陰山一帶的越軍發起了雷霆打擊,意在收復這些被越軍占據的中國領土,擊退侵略中國領土的越軍。 在解放軍強大火力的打擊下,越軍付出了6600余人的慘痛代價,不得不退出老山主峰。這便是1984年的老山收復戰。 ![]() 然而,中越在老山的持續作戰有些出人意料地漫長,直到1993年,兩國才簽訂了邊界協議,停止交火狀態。那么,中越雙方爭奪了9年之久的老山,如今到底是哪國領土? 兵家必爭之地老山位于中越邊界處,最高峰1400余米,是一處擁有27個山頭的連綿山地,其中有7處高地扼守兩國交通要道,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整片老山地形平均坡度為30~40度,接近主峰處坡度更是高達60~70度,是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 而且以老山主峰為中心,東北、西北、正南三個方向均有山脊線沿山而出,這更是讓老山主峰具備三線防御的能力。在老山主峰眺望,可以輕易用肉眼觀察兩國境內20公里的一切事物。 總之,無論對中國還是越南來說,這塊地區注定會產生激烈的領土爭端。 ![]() 按照1885年清政府與法國殖民者簽訂的《中法新約》來看,當時中國與越南的邊境劃分是以老山主峰為分界線,主峰以南為越南,主峰以北為中國。 雖然條約本身被廢除,但這個領土方案是較為合理的,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官方也沿用了這一邊界方案。 在新中國成立時,越南尚未建立統一政權,北越政府當時并未對平分老山主峰的方案產生異議。 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與北越極為親密,中國為了援助北越的抗美戰爭,多次給予無私的物資援助,總價值高達數百億人民幣,北越更是將中國成為“兄弟一般的國家”。 ![]() 然而,中越關系的轉變卻始于越南戰爭的結束。當越南在1975年實現統一后,他們仗著自己在常年戰爭中鍛煉出的雄厚軍力四處侵略,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此時中越關系便出現了變化。 當越南認為中國是妨礙其建立東南亞霸權的障礙時,便開始執行“親蘇反華”政策,曾經的中越邊界老山也被越軍強行占領。 是可忍,孰不可忍!1979年2月,中國對越南發起了懲戒性質的自衛反擊戰,不僅收復了老山,而且還一路打穿高平、諒山等越軍重鎮,最近時距離河內僅有不到130公里。 ![]() 越南的屢次反撲對越反擊戰結束后,中國軍隊撤回國境內。但令人疑惑的是,越南當局并未吸取被中國懲戒的教訓。在黎筍集團的授意下,心懷不甘的越軍又開始重返老山,而且在老山上大量修建碉堡、戰壕、地道、鐵絲網等工事,試圖把老山徹底割據己有。 ![]() 由于中國剛剛教訓過越南,因此中國并不想馬上二次動武,而是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和平解決努力。但經過兩年談判后,中國失望地承認,和平解決已無可能。 因此經中央軍委批準,昆明軍區出動5個主力師于1984年4月發起老山收復戰,以傷亡600余人的代價殲滅了6600余名越軍,同時收復了老山主峰。 越軍不甘失敗,在1984年4月后依然屢次集結兵力反撲。6月12日,越軍偷襲解放軍老山陣地,令守衛陣地的一個連幾乎全部陣亡。但解放軍及時動用400余門大口徑火炮,封鎖了后方沖擊的越軍,這才把打上老山的越軍重新擊退了回去。 ![]() 7月12日,越軍規模最大的反撲來臨,有8個團、合計1.6萬余兵力的越軍趁著深夜夜色偷偷向解放軍松毛嶺陣地潛行。雖然解放軍此前的夜間炮火奇襲意外擊中了越軍,但這支越軍精銳紀律嚴明,即使突遇傷亡也無一人慘叫,全軍靜默。 因此在越軍出其不意地打上陣地時,解放軍形勢一度十分危急。所幸依靠數百門榴彈炮、火箭炮的炮火覆蓋,越軍后續部隊被我軍火力阻截,這才使松毛嶺陣地被我軍牢牢控制在手里,最終越軍丟下3700余具尸體放棄攻擊。 ![]() 畫上休止符的輪戰“7·12”戰斗是老山作戰的一次轉折點,從這次作戰以后,越軍放棄了大規模突襲的想法,開始執行小股兵力為主的“特種作戰”。而中國則開始從南京、濟南、蘭州、北京多個軍區輪流調兵,執行“輪戰政策”。 按照軍委的設想,老山在此后數年內都將成為解放軍的“實戰練兵場所”。就這樣,在雙方的“默契”下,老山戰斗開始向長期低烈度的趨勢發展。 ![]() 據軍委統計,自1984年4月至1993年停戰,解放軍累計參與老山輪戰的人數高達35萬,他們分別來自6個不同的軍區,投入火炮8200余門,殲敵3萬余人。 可以說在這9年里,解放軍各大軍區部隊均得到了寶貴的實戰經驗,戰斗力越打越強。同時,中國還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國民經濟獲得了大幅發展,國民GDP從1984年的0.73萬億元暴漲至1993年的3.57萬億元。 然而越南卻在窮兵黷武的狀態下越走越遠。1984年越南GDP為343億美元,而在1993年仍然只有560億美元,發展速度極為緩慢。 尤其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越南失去了來自蘇聯的經濟、物資援助,繼續戰爭的能力已經不復存在。因此在1993年,中越兩國簽訂邊界協定,停止了長達9年的輪戰。 ![]() 按照最新版本的中越邊界協定,老山主峰以及第1、2、3號高地歸屬中國所有,第5、6、7號高地歸屬越南所有,至于4號高地則是中越兩國共同管理。就這樣,在中越之間橫亙十余年的邊界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 老山位于于中國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天保鎮,是一座與越南交界的山,老山位于天保鎮駐地船頭村以西,8平方公里,著名區域有主峰區域(27個山頭,最高點1422米)、松毛嶺區域(最高800多米)。附近有中國國家級天保口岸 。 1996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老山風景名勝區。 老山全線共7個高地,主峰為4號高地。 主峰區域異于主峰點:老山8平方公里,主峰區域有四個高地、面積大,不等于高高的主峰點(4號高地)。 主峰點的劃歸問題:有的說是劃歸中國,有的說是劃在越南。2016年6月9日查老山的百度地圖時,看到中國方注明 "老山風景名勝區"(包括主峰區域的1、2、3號高地),越南方注明 "老山主峰"(其實指主峰點),靠近分界線50米左右。 麻栗坡縣:與越南接壤,國境線長438公里??h城:距文山80 公里,距省級旅游度假區普者黑 200 公里,距省會昆明380公里;至國家級天保口岸 40公里,至越南河江省省會河江市 63 公里,至首都河內 380 公里。 位置老山主峰為核心的區域,山勢北陡南緩,大小27個山頭。 老山一般分為7個高地,主峰區域(位于松毛嶺區域)至少有四個高地,主峰點為4號高地。 1996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風景名勝區(包括主峰區域的1、2、3號高地)。 烈士紀念公園建立地好像在主峰區域(位于松毛嶺區域)的3號高地。 麻栗坡縣:與越南的5縣26個鄉接壤,國境線長438公里??h城距文山80 公里,距省級旅游度假區普者黑 200 公里,距省會昆明380公里;至國家級天??诎?40 公里,至越南河江省省會河江市 63 公里,至首都河內 380 公里。全縣國土面積 2334 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余人,居住著漢、壯、苗、瑤、彝、傣、蒙古、仡佬等八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9. 7%。景區的構成共分五個片區42個景點,分布在麻栗坡鎮、南溫河、猛硐、下金廠、大坪、新寨等鄉鎮,總面積180平方公里,景區以浩瀚的原始森林,溶洞群為主體,輔以古代文化遺址,貓貓跳峽谷、瀑布、云海、古樹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該地區民族風情濃郁,傳統節日主要有瑤族的"盤王節";壯族的'祭龍節"、"風流街";苗族的"花山節"等。 地形老山(越南稱之為1509高地),位于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天保鎮船頭村以南的中越邊境上,橫跨原中越12號界碑和13號界碑之間。老山地勢西高東低,北陡南緩,海拔為1000-1400余米。其中主峰海拔為1422.2米,巍峨矗立,與其山腳下的船頭地區比高相差達1260余米。整片地區山陡谷深,平均坡度為40度左右,接近主峰坡度為60-70度,主峰正北面是60米高的懸崖峭壁,無法攀登。 以主峰為中心,向東北、西北、正南延伸出三條大山梁,成鼎足之勢,易守難攻。 區域內的主要道路有麻栗坡至船頭、麻栗坡至猛峒公路,為碎石路面,通行良好。船頭至越南境內的清水、河江有公路,并與越南7號公路相連。天保農場至南榔、船頭至曼棍、夭六至芭蕉坪、天保農場至偏馬均有土質簡易公路,晴天通行,雨天受阻。1979年前山間還有獵人小徑三條,后因越軍威脅,無人行走,小徑被茅草覆蓋,路跡難辨。 區域內河多溝深,有三條大河、七條小河、一條暗河。其中的最大河流是盤龍江,從中國境內流向越南,進入越南后稱為瀘江,其兩岸陡峭,水流湍急,不能徒涉,泅渡困難。船頭公路橋是盤龍江上唯一的通車橋梁,載重20噸。在那馬西側有鋼索便橋,由工兵搭設制式橋面,可通行車輛。區域內霧大多雨,能見度差,便于部隊隱蔽集結和突然發起攻擊。 廣義老山區域廣義上的老山地區又可分為三塊,西側為老山,中間為松毛嶺(中國軍隊地圖標注為"松毛林山包")、那拉地區,東側為八里河東山,正面寬約12公里,對面即是越南河江地區。 老山地區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山岳叢林地特征,山高坡陡,峰險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竹木高大,茅草沒人,藤葛交織,道路稀少,霧大潮濕,溫差顯著,毒蟲出沒。當地人中流傳著如此諺語"猴子難上老山頂,山羊難攀老山巖"、"云南十八怪,三條長蟲一麻袋,三個蚊子一盤菜,黃蜂蜂窩當鍋蓋",可見老山地區的自然環境之險惡。 戰略地位老山地區的戰略價值在于:12號至14號國界碑間幾十公里中越邊境上的重要制高點,其勢如兩扇大門,牢牢控制著麻栗坡至越南河宣省的通道,可向東、西、南、北通視兩國邊境縱深20余公里地區。占據老山,向東可封鎖麻栗坡通向越南清水、河江的交通要道,向西可監視扣林山方向,向北可觀察中國境內縱深25公里地域,向南可通視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縱深27公里地域,是船頭地區的西側門戶;占據八里河東山,向西可觀察老山、船頭地區,向東可控制老鄧弄地域,向北可通視三轉彎和交趾城地域,是船頭地區的東側門戶;松毛嶺主峰662.6高地成西北至東南走向,如一道門檻從兩山之間橫斷,成為過往通道的必經之地。[1] 戰役主峰海拔1422.2米,扼越南西北部河江市通向中國云南省的咽喉要道。1984年4月初中國軍隊在此對越南入侵者進行了著名的老山戰役,至5月15日,收復老山地區全部領土。 聞名全國的老山地處云南省麻栗坡縣東南部,位于中越邊境第二段12號國界碑之間中國一側,天??诎?/a>東北部。主峰海拔1422米。面積約8平方公里。1979年,越軍趁我自衛還擊部隊后撤之機,占領了我國陸地邊界所有騎線點上的有利地勢,包括中國境內的老山、八里河東山、扣林山和者陰山。這些制高點被占領后,越軍越過邊境到我方境內構筑工事,埋設地雷,安插竹簽,并向我方開槍開炮,打死打傷我許多邊境軍民。1979年至1984年5年間,越軍向我境內發射各種炮彈4萬多發。邊境群眾有家不能歸,有地不能種,學校不能上課,萬畝橡膠園、茶園不能收割,群眾紛紛撤離或躲進山洞,人民生命財產受到了巨大的損失。 為打擊越軍的挑釁活動,保衛祖國邊境安全和維護國家尊嚴,中國邊防部隊奉中央軍委命令,于1984年4月28日收復老山地區。收復老山戰斗是一場艱難的山岳叢林戰。不僅因為老山山高坡陡、森林密布、草棘叢生,而且越軍自1979年以來就在主峰上精心構筑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工事,戰壕、暗堡和坑道縱橫、地雷密布,形成了一套進可攻、退可守的防御體系。但是,在我英勇頑強的人民解放軍面前,沒有摧不毀的陣地,沒有攻克不了的艱難險阻,前面的戰士倒下,后面的戰士踏著血跡繼續往上沖,有的多處負傷,手腳打斷炸斷也不下火線,腸子打出來用手捂著繼續戰斗;經過雷區時,怕貽誤戰機,就用身體去滾炸地雷,為戰友開辟道路;有的身負重傷不下火線,他們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打出了曾激勵我們一代人成長的艱苦奮戰、無私奉獻的"老山精神"。 老山作為名震中外的對越自衛還擊和防御作戰主戰場,中央領導、解放軍首長以及泰國陸軍總司令阿鐵等親臨視察,主峰矗立著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同志到老山視察時題寫的"老山精神萬歲"漢白玉紀念碑,高1.984米,寬0.428米,寓意1984年4月28日收復老山。老山上建有烽火臺,瞭望臺。從正門到主峰建有223臺階梯,象征為爭奪主峰時犧牲的223名官兵。 主峰北側建有營房、紀念館、人物雕像等。張大權烈士雕像,高約5米,頭戴鋼盔,身穿戎裝,雙手緊握沖鋒槍,目視前方,象征守衛邊防的鋼鐵衛士。紀念館房屋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房頂正面上雕有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的"戍邊衛國"四個大字,正門兩側墻壁上,有表現戰爭狀況和軍民魚水情的兩幅巨型浮雕。 場地前方為"戰斗英雄"十年戰爭期間,前方戰士浴血奮戰,捍衛了祖國尊嚴,創立了鼓舞全國人民的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核心的老山精神。老山已成為社會各界人士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從第十三界點起,邊界線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向東行至距1422米高程點西南約70米處,然后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距1422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90米處分水嶺上一點(紅線與分水嶺之間7700平方米的區域屬于中國);自此,邊界線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大體向東行,經1397米高程點、1219米高程點、657米高程點、663米高程點至該高程點東南一無名高地,然后沿溝向北行至那拉河,再順該河向東北行,至第十四界點。該界點在那拉河與盤龍江匯合處,位于中國境內187米高程點以東約0.65公里,越南境內922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3.20公里,越南境內183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0.50公里。 以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老山主峰在我國境內。 折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