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后,必須防寒護陽,但是身體的陰陽是要合理歸位的,一個健康的人,頭要涼,腳要暖。這也是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陽下陰上的身體就不會有啥毛病, 但實際上,生活中很多人完全反過來了,在后臺看到很多友友留言,頭面部或胸部火熱,比如臉上冒痘,喉嚨牙齒發炎腫痛。中焦或下半身以及四肢末端卻是寒涼的,比如手腳都冰涼,胃里也覺得涼,拉稀,有的還宮寒,冰塊臀。 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冬季,更常見,不但不健康,甚至危險,因為陽一直在上,陰一直在下,造成陰陽分離,體內陰陽顛倒,不能產生交感,人自然就不健康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上熱下寒。也被很多人稱為折磨人的體質,時間久了,病就來了。 今天介紹一個穴位,“引火歸原”,幫陽氣找到回家的路,火引下來,全身都舒服了!所以經常疏通,或者艾灸此穴,可以解決大部分上面的癥狀,不再上熱下寒,或者說外寒里熱等。他就是著名的涌泉穴,腎經的起始穴。趕緊收藏起來,同時可以看下面視頻來找到具體位置。


涌泉穴 雙穴,屬于腎經的井穴,也是起始穴,位于足底部,于足心前1/3的凹陷處。(如果仔細觀察我們的腳底,會看到在腳掌前的1/3處,有一個“人”字紋路,這個“人”字交叉位置的凹陷處就是涌泉穴)。 涌泉穴也是人體最低位置的穴位,一旦把它打通,就會從腳底如泉水一般涌出生命動力,從腳一直補到頭,所以我們稱之為“涌泉”。 艾灸涌泉,是一個最簡單最實用的引火歸元法,調動腎水上行,去把頭面的虛火引下來養腎,所謂水升火降,上下安泰,一舉兩得。


1、如果人的涌泉穴是暖的,陽氣足的,火一歸源,猶如地下的水泉被蒸動,則腎經之氣如源泉之水,涌出而灌注周身,氣行則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 2、艾灸涌泉,可以生津下火,咽喉牙齦不再擔心上火,這是人體水泉上涌的征兆,也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所以外寒內熱和上熱下寒的人,一定要經常艾灸涌泉。 
3、涌泉穴又名地沖,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經常艾灸此穴,可以有助眠補腎的效果,因為很多失眠的人都是火上頭引起的,涌泉穴有引火歸元之妙;所以經常艾灸涌泉,就是不花錢最安全的安眠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