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小娥 \ 圖:堆糖 我的寫作之路(上) ☆☆一 初入文學之門 在離開學校十幾年之后,能夠重新拾起筆寫文,說來,還得感謝農家書屋。 一次偶然的機會,女兒約我去村辦的農家書屋借書。孩子愿意學習,為母自當支持,所以欣然同往。在那里,我有幸借到了《守望路遙》這本書,然后如獲至寶。 這是一本六十位著名作家敘述路遙身后故事的書。從這本書中,我有幸結識這么多文學名家,零距離與他們的靈魂接觸,心情異常激動。在炎熱的酷暑,待到夜深人靜時,我便會搬大小兩把椅子,拿起筆記本和先前正看的書,去門前的路燈下看。 也許是被書中作家們的真情所打動,又抑或被他們的文字所感染,總之,讀完這本書之后,我連續用了十個晚上并以每晚兩個半小時的寫作時間,在紙上揮灑了一萬三千多字。于是,我的第一篇散文《故鄉情》就這樣誕生了。 或許是情滿郁積之久之故,又或許是水滿則溢之效,這篇散文的寫作可以說沒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初稿完成之后,我又認真仔細地去修改了一遍,為了便于他人指點修改,并以每空一行的格式,把它抄寫下來。定稿之后,我滿心歡喜地拿去讓為師者的老爸去看,可老爸用了這樣一句“你寫得再好,都發表不了”的話語回復了我。我不知爸爸說這句話的真正用意,我只知道爸媽不希望我寫文章,是因為我身體不好。因為上學期間,我曾因患神經衰弱而最終未能繼續自己鐘愛的學業,留下了一生的痛和遺憾。對爸媽而言,健康之于我,比什么都重要。但當時這句話卻極大地傷了我的自尊。心想:我還就不信了,偌大個興光村,就沒有看我文章的人?遂拿起文本就往外走。 “留下,我看。”于是,媽媽便成了我這篇文章的第一個讀者。 中午,我獨自一人正在看書,女兒忽然進來捂著嘴小聲對我說:“我爺正在看你的文。” “哦,真的嗎?” “我爺還說,錯別字滿紙!不信你自己去看!”說完女兒笑著離去。 女兒最后的話讓我有種蒙羞感,自認為對于修改文章的態度還是極其端正的,因為每一個自己認為不確定的字、詞或義,我都經過了字典的驗證后才做最后定奪。如今竟被定性為錯別字滿紙! 終于挨到爸爸去吃午飯的當兒,我趁機取回文本,仔細翻看了起來。文本上果然多出了一些圓圈、波折線、問號等修改符號,甚至還有幾處已被修改過的句子及標點符號。但錯別字我只看到被用圓圈圈出了三個,而且都是別字。 吃完飯,我試探性地問爸爸:你覺得我的文寫得怎么樣? “錯別字滿紙!”爸爸高聲說。 “三個,就滿紙了?”我低聲嘟囔道。 “還嫌少?” 我忙止住口。“您看其它……”頓了會,我又問。 “除了語言流暢,其它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爸爸補充道。 “哦。”我輕嘆了聲。終沒從爸爸口中撈到自己想聽的話語。倒是媽媽給了我不少肯定和鼓勵,當然還提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比如:關于故鄉地理位置的介紹交代得不是很清楚。這時,爸爸才金口又開:文章主題是描寫故鄉事,但看完通篇文章之后,卻讓人對故鄉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印象,這是一大敗筆。應該從大的方位去著手描寫清楚。我在文中已有提示和補充。下去好好看看。 得到爸媽的指點,我對本文再次做了小幅度的修改。又去拜訪了本村的文化名人王忠伍和王忠玉兩位老師,并與同住一個隊中的同鳳英老師有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觸。之后,我們便因此成了忘年交。當然,這是后話。三位老師都給了我指點、建議和鼓勵。后來,在本村一位青年大學生的引薦下,我又結識了蒲城作協堯北片區的負責人——《堯山報》的主編曹曉明老師。 那是一個秋日午后的傍晚,天空正下著蒙蒙細雨,我撐了一把雨傘獨自去東黨拜訪曹老師。見面之后,我說明來意,曹老師很熱情地接待了我。他讓我坐下,并給我沏了一杯茶,讓我隨意,然后就去旁邊的桌子前看我的文章。老師看得極認真。原本兩個小時的時間那天對我來說卻顯得極其漫長,我的心里充滿忐忑,不停地來回走動,不知曹老師看后會有啥反應。在我正胡思亂想的時候,曹老師示意我過來,坐到他桌子旁邊的椅子上。 他說:“文章很感人。寫得很好。” 我說:“希望能得到老師的指導。” “是這樣,你這個篇幅長,我們《堯山報》可以從中摘選刊發,比如文中'清明節上墳’那節,明年清明時節刊發最好不過。你看,如何?” “可以。我回去以后,把這節重新構思謀篇成章,再另取題目。期待真的能夠上刊。” “好。”曹老師高興地回道。之后,他又補充道:“我們《堯山報》近期將與罕井華威超市聯盟出一期稿子。主題是與'華威’相關的內容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你明天到'華威’轉一圈,三天之后給我交一篇稿子。” “好。”我爽快應答。 ![]() “希望你能夠加入我們這個詩詞楹聯協會,這個對你以后的寫作會有很大幫助的。”曹老師言辭很是誠懇。 “加入協會都有什么要求?”我問。 “沒有太多要求,只要愛好文學,有一定的寫作功底即可。” “哦。那我符合標準嗎?”我有些心里沒底。 “我是堯北分會的負責人,我可以向總會推薦你。” “好。”我應答。 之后,曹老師又與我就寫作的有關問題做了交流。期間,談及他寫作的諸多經歷及感受時,頗為感慨!他說:“寫作是件傷腦傷神的事,走好這條路,很不容易。” “是啊!可人的喜好沒有緣由,只是因為喜歡罷了。” “哦,既然喜歡,我送你一本我的書。” “我一定認真拜讀。”接過曹老師遞過來的書本,我說道。 天已轉黑,我便起身告辭。曹老師見天黑,又下著雨,便堅持要用電摩送我回家。說話的當兒,已推出了車,我便不好再拒絕,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說聲感謝。 就這樣,曹老師引我踏入了文學之門。我的處女作《華威,家鄉通向繁榮的窗口》也終于誕生了,而且就在家鄉創辦的《堯山報》上得以發表。之后,散文《清明節的相思》也相繼刊發。那年冬季,我又寫下了散文《故鄉,我心靈的棲息地》、《路遙精神鼓舞了我》和我的第一篇短片小說《得失》。并在同年的年三十晚上寫完了我的第二篇短篇小說《悔恨的淚》。那一年已是二十一世紀的第十一個年頭了。 二零一一年對于我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也是我人生開始走向成熟的一年。它讓我第一次能夠沉下心來去思考和探究生命的真諦;同時也是我人生當中最為快樂的一年。因為寫作讓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自己存活于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它激起了我對生活的熱望,喚醒了我沉寂多年的文學夢想。二零一一年,我的幸運年! ![]() ☆☆二 又遇良師 結識王忠玉老師還是源于農家書屋。我常去借書,他恰好是書屋圖書管理員。那時的王老師年已古稀,但仍熱衷于公益事業的發展。他創辦了家鄉的《農家書屋》,并把它管理得很有特色,引導學生愛上閱讀,引領農人走上科技致富之路。見我愛讀又愛寫,王老師暑期舉辦讀書心得交流會時,就讓我組織借書的學生到時一起來參加,但前提是:必須帶上各自寫的讀后感。我欣然答應。二零一二年的那次活動成功舉行之后,我的散文《走進農家書屋》、《親情如今》便在由蒲城縣關工委創辦的《關愛雜志》上得以發表。 同年,在暑假臨近結束之時,王老師又組織舉辦了一次讀書心得交流大會。不同于上次,這次他邀請了蒲城電視臺來我們書屋現場拍攝錄制。王老師讓我幫忙推薦個主持人選,我便毛遂自薦的把自個推薦了出去。自幼喜歡普通話的我,當然不肯錯過鍛煉自己的這次機會,雖然這是走出校門后第一次上臺,但我還是選擇挑戰自我。主持稿子自然由我來寫。期間的開場白、節目菜單、節目串詞還有大會的開幕、謝幕形式等等問題,我都做了詳盡的考慮和周密的部署。至于最后呈上屏幕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盡心了,并且成功的完成了整個大會的主持過程。這個是尤為重要的。只可惜那次電視露面我沒有看到,聽說在陜西新聞、渭南新聞、蒲城新聞都有播放。后來,親戚、村人還有故鄉人見了我面會略顯驚訝地說:“我在電視上看到你了!” 這次主持生涯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小插曲,也很懷念。機遇總是屬于有所準備的人。我的人生,我努力過。 二零一三年春季,王忠玉老師來找我。他說:“咱們渭南市委宣傳部、市關工委、市文明辦、市文廣局、市新華書店將聯合舉辦渭南市《農家書屋圓了我的小康夢》演講賽。咱們蒲城縣有三個名額,你寫一篇演講稿準備參賽吧!”聽了此話,我直搖頭說,不行不行。 “有啥不行的?” “我又沒有啥科技興農的技術和經驗,咋寫?再說了,我也不喜歡寫這類文章。” “你不是一直務蘋果園嗎?可以寫這方面。” “可就我家那果園收入就說圓了小康夢,這未免也太夸張了吧!再說,那管果園之事主要是我丈夫和老爸主管,我充其量就是個參與者,要說懂,根本談不上。不懂,如何下筆?還是讓別人去寫吧!” “你是縣關工委辦公室主任王華耀親自點名的。” “哦。就去年來咱村參加讀書心得交流會的那個王主任?” “是,他親自點名說讓你寫。” “哦。唉,看來恭敬不如從命了。” 應人事小,誤人事大。既然答應,理應快速行動起來。于是,接下來,我便開始構思謀篇。可務果園這事,對于先前不曾在此用過心的我,想要從容下筆還真有點老虎吃天無處下爪的窘態。 “你可以去寫你懂的和知道的,只要能很好的描述清楚就可以了。”爸爸一句話提醒了我。 “對呀!我可以揚長避短呀!”心中有了譜,立刻動筆。首先,我把參賽題目稍作改動,命名為《農家書屋引領我走向小康路》,然后再去醞釀正文。因為胸中有數,所以寫起來自然順暢多了,不到一個中午的時間,初稿完成。遂拿給爸爸去看。得到爸爸的初步肯定后,便再做仔細修改,最后打印交稿,坐等渭南市委審核通過。 幾天之后,王老師告知我演講稿通過審核了。接下來我要做的便是自練演講了。王老師說,演講要求普通話,并且必須背誦。這兩個要求自然難不到我,從小拼音學得蠻好,自認為發音還算準確,至于朗誦能否過關,還需評委老師鑒賞打分之后方可得知,現不予猜想。背誦也不在話下,雖說稿件兩千多字,但內容都是出自自己筆端,背起來自然容易。話雖這樣講,但我還是有些擔心。帶著疑問,我去問爸爸。 “要是上臺一緊張,什么都想不起來了,咋辦?” “那你看。”爸爸不痛不癢,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拋出這樣一句如此經典的話。 可就是爸爸這僅有三個字的一句話,又一次將我強烈的自尊刺痛。 “這演講賽我參定了!”走出爸爸房門的時候,我大聲說道。 只能成功,沒有失敗!我在心里默默地對自己說。生活的經驗告訴我,要想成功,只能靠自己。于是,我開始了有計劃的訓練。首先,我堅持每天晚上睡覺前背誦一遍演講稿,次日早晨起床前再背誦一遍,而且下地干活的路上也在背誦,干活休息的時候也背誦。直到不用做任何思考,也能背誦如流為止。為了檢驗自己的情感表達能力是否過關,我練習時還特別做了錄音,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練習。為了防止緊張而導致失憶的情況發生,我專門對著鏡子去練習,權當鏡中的自己是觀眾。其實在練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容易出現忘記的現象是走神。而當你完全融入到你的故事當中的時候,你會忘記了身邊的一切,眼前的人形同虛設對你根本構不成影響。事實證明鏡中對練是可行的,它讓我終于戰勝了自己,演講最終順利完成。這一點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完整的走完一個過程,我認為就是成功。至于最后能夠獲得一個二等獎那只是一種鼓勵,可那四大名著的獎品卻是對我最好的獎勵了。還要補充一點的是:我縣最后通過審核的人只剩我一個人了,我是代表蒲城縣去參賽的,這種來自大局的壓力也是最終參賽趨向成功的核心因素。 其實,生活就是一個不斷沖刺、不斷挑戰、不斷突破、不斷向前、不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享受著追求的樂趣。這就是生活本身的意義。 ![]() ☆☆三 參與實地采訪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我們詩詞楹聯協會堯北分會一行八人,驅車前往富平縣馬莉脊柱專科醫院,去專訪獲得省婦聯、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授予“巾幗創業先鋒”稱號的脊柱病專科醫師馬莉女士。 時值仲夏,久旱的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熱氣,讓人有點透不過氣來。清晨,天空中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雨絲揚揚灑灑,滴在身上清涼愜意,給出行的我們帶來一份意外的歡喜。 站在我們眼前的馬莉,是一位三十多歲,清瘦、白皙、和藹、熱情的女士。這么年輕,能有多大作為?我的腦海隨即閃出這樣一個疑問。 然而,當我們參觀了她的醫院,了解了馬莉醫院坎坷的創院史以及她輝煌的業績之后,我才真正感覺到:馬莉院長,她的確是一位年輕有為,學識過人的女英才。 那么,如此年輕的馬莉女士,能把一個小小的無名診所,創辦成為當前我省首家治療脊柱病正規化、專業化的中醫專科醫院,而且經營得那么出色,她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么呢? 帶著這份好奇,我深究其因。于是,我的第一篇采訪稿《渭北高原上一顆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記富平馬莉醫院院長馬莉》就這樣誕生了。 那次采訪,八人參與,以年長者為主,我是年齡最小的且是唯一的一位女性。稿件大都以詩歌形式呈現,僅有我與另一位年長老師是以散文形式寫的。我的參與恰好給比例失重的散文量增添了些許砝碼。對于寫作,我是新手,他們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堪稱我的老師,我必須謹之又慎,不能讓他們嘲笑我無能。就在采訪完回到家的當天下午,我便迫不及待地開始寫稿。首先,靜心回憶了當日的采訪過程,梳理了一下寫作素材,文章題目便已在心中形成。接下來便在心中大致列下個提綱,并拿出當時采訪做的速記及主人公的有關材料,才開始正式寫起來。臨近晚上的時候,初稿完成。便去安然睡覺。 第二天中午修改好之后,便以電腦的形式發送至主編曹老師郵箱,坐等審核結果,心中充滿不安。這畢竟是我的第一次采訪稿啊!怎能做到安然自若呢? 還好,審核竟通過了!不日將在《堯山報》上予以發表,報紙屆時送至家中。聽到這個消息,我忐忑的心才終于安放下來。 通過那次采訪,我深刻地體悟到:生活重在參與,只要你肯接受生活發出的每張邀請函,準時赴約前行,生活便會饋贈你相應的回報或意外的驚喜。 生活往往就是這樣,一旦邁開前行的腳步,便不能再退縮。一切的機遇就在前方不遠處向你招喚…… 二零一六年九月的一天,我的第二次采訪機會到來了!那日清晨,便接到曹曉明老師的電話,說當天有個專訪,請我務必來參加。接到通知后,我有些猶豫。因為那天我正逢感冒,頭疼、渾身難受得很,再加之那天天氣陰沉,像要下雨的樣子,但我思量再三,還是回復曹老師:一定準時赴約。原因有兩點:第一,我不能辜負了曹老師對我的期望。第二,我不能失去任何一個鍛煉自己,挑戰自我的機會。 我提前半小時到達罕井鎮曹老師的住所,詢問了一下這次采訪的對象及采訪主題,才獲知,原來,為了響應時代號召,發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之孝道精神,這期《堯山報》準備搞一個“家風家訓”專刊。所以,今天特地對出資相助、支持此次專刊的,蒲城縣、高陽鎮、清泉村的民營企業家——韓云漢先生進行專訪。 參加這次專訪的除了曹老師、我及主角人物韓云漢先生,還有蒲城縣老青協的王興發、王立虎等幾位老師。會議由王立虎老師主持。采訪期間,各位老師根據各自的寫作意向及有關焦點話題,韓先生發出提問。那韓先生約有五十出頭,高高的個子,白皙的臉龐,性格開朗,很是和善。他對每位老師所提問題都予于認真的回答。特別是他講的她母親幾十年如一日孝敬他爺爺的事跡,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被賦予了一種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我必須拿起自己手中的筆,把這種隱藏在民間,最為可貴的孝道文化挖掘出來,使之精神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于是,我的第二篇專訪稿子《媽媽撫養我長大,我陪媽媽變老》就這樣誕生了。這篇文章不但在《堯山報》上發表了,而且還在《江山文學網》上被評為精品。其實我明白,并非我這篇文章真的寫得好,只是我把寫作的觸角拋向了一個更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聚焦點之上罷了。所以,我只能對自己說,無論對于生活還是寫作,我都還在路上。嗨!繼續加油!我在心中給自己一個小小的鼓勵。 ![]() ![]() ![]() 作者簡介 王小娥,70后,筆名,心路。陜西蒲城人,蒲城作協會員。好靜、喜獨處。愿在文字中靜守心中那片凈土。始終堅信:世界是溫暖的;成功就在前方不遠處。 ![]() 香落塵外書齋 作伴結廬工作室 總編:湛藍 編輯: 陳風華 風碎倒影 深藍 美編:ETA 你以雙眸燃燒我的詩句,我以苦修等待天涯的相逢。把我的思念寄給你吧!就以月光為筏,以清風為搖櫓,劃進你冬意深沉的夢想......在長江浩流的夢境中,在霧靄重圍的日子里,我是一枚小小的舟子,從未停止向彼岸的你進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