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問年齡:人生有趣的游戲 1.人來到這個世界,大概要經歷三個“被猜問年齡”或“猜問他人年齡”的階段。 第一階段,嬰兒、幼兒時。那時,你還不能“當家作主”,一任家里的長輩抱著你在眾人面前亮相,那時,你是“被猜問”的作品。 “喔唷,這孩子結實,快半歲了吧?”“那里那里,才四個月零10天。” “猜問”,精確到“月”、到“天”——人生初級階段,社會對你的評價是絕對的“精準”。 “猜問”別人家的孩子,一般要采用“實際年齡+”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一番感謝(魯迅《立論》)”或“收回幾句恭維(同前)”。這,大概也算是一種“社會約定”。 李密《陳情表》開篇就說“生孩六月,慈父見背”,生下來才六個月,父親就離我而去,如此悲情,怎不感動皇帝?如果少了“六月”的年齡信息,也許煽情力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2.第二階段,成年后。你到了游走江湖、談婚論嫁的“年齡”,那時的“猜問”你得看場合,講究點技巧、藝術。 江湖上,年齡有時是成就“大事”的條件。 “鴻門宴”前,張良向劉邦通報了“絕密”信息。劉邦的第一反應是:“孰與君少長?”(他與你誰的年齡大)。當劉邦得知“項伯比張良大”,立馬就說“吾得兄事之(我要像對待兄長那樣對待他)。”劉邦聰明,淡化官位的高低,強化年齡的少長,這樣,就有了給自己向項伯“行禮”的面子與理由。 婚場上,年齡有時是成功“簽約”的資本。 此時的你處于“猜問他(她)人”或“被他(她)人猜問”的境地。 有人說“男大三靠金山”,也有人說“女大三抱金磚”,孰是孰非,各得其理,反正“年齡是個寶”。 “猜問”姑娘年齡,要采用“實際年齡-”的策略,“被猜者”表情一定會很愜意;“猜問”小伙年齡,要采用“實際年齡+”的策略,“被猜者”心理一定會很滿足。 3.第三階段,退出江湖后。這時候大家交往中習慣以“屬相”相問、相猜。 “你屬啥?”“猴子”,心里咕嚕一算,得出答案“哦,比我小三歲”。 12年一個輪回,歲月寫在臉上。72歲的“猴子”,一般不會被誤判為60歲的“猴子”,除非少數幾個“逆生長”的“養生達人”。 還有更加籠統地以“10年”為單位遞增或遞減的“猜問”。“你是60后?”“不,我是50后”。人生這個階段,社會對你的認知是“粗略”的,所以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 “猜問”大爺大媽年齡,一般要采用“實際年齡-”的策略,這樣才顯得禮貌,才是給對方“延年益壽”的積極的心理暗示。這,應該也是一種“社會文明”吧。 4.猜問年齡,是我們的“文化習俗”,在實際“使用”時大家都會既藝術又委婉,很少會開門見山、直來直去。人,是社會的人,必然在社會習俗、社會文明的“規范”之內說話行事。 ![]() 天天語文每天陪伴你 歡迎收聽、收看、轉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