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系終末細支氣管遠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臌脹,并伴有氣腔壁的破壞。近數十年來阻塞性肺氣腫的發病率顯著增高,這是由于大氣污染、吸煙和肺部慢性感染等誘發慢性支氣管炎,進一步演變為本病。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屬于中醫學之“肺脹”、“喘證”范疇,其病因多由內傷久咳、喘哮、肺癆等肺系慢性疾患,遷延失治,痰濁內蘊,日久氣陰耗傷,導致肺虛,成為發病的基礎。肺虛衛外不固,外邪六淫(包括致病微生物、氣候變化、粉煙霧及有害氣體接觸等)反復乘襲,誘使病情發作,并呈進行性加重病變首先在肺,日久累及肝腎,精氣耗損,肺不主氣,腎不納氣,導致氣喘日益加重,吸入不易,呼吸淺短難續,動則更甚。現代許多中醫家認為:①反復感受外邪,喘咳日久,損傷肺氣,致肺氣日虛,肺金不能生腎水,導致肺腎兩虛,喘咳乃成,形成肺氣腫②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生腎水,肺金消而肺氣虛,腎水少而腎亦虛,發為喘咳。又脾主運化,脾傷則運化失職,水濕內停,生痰化飲,上壅于肺,肺失清肅宣發,發為喘腫③房勞過度傷腎,巧思過極傷腦。“腎生骨髓”,“腦為髓海”,今腎傷則生骨髓日少,腦傷則下及于腎令腎更虛,腎不滋肺則肺虛,腎不養脾則脾虛,肺、脾、腎虛,本病乃成。④他臟病變傳來,轉為本病。⑤病程長,氣滯血瘀。痰濁壅阻,肺氣失宣,經久不愈而發展到肺脈閉塞,氣滯血瘀,或氣虛血瘀,絡脈受損,或痰瘀互結,病深至。根據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對慢性支氣管炎發作期治以止咳祛痰為主,緩解期主要為肺腎虛、血瘀,治宜補益肺腎、活血化瘀。 【臨床應用】 趙富生以烏梅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氣腫2例。方藥:烏梅、黨參、當歸各12g,細辛、桂枝、干姜、黃連、黃柏、地龍、紫蘇子各10g,白附片、花椒各9g,炙甘草6g3劑后痙咳止,再予原方3劑,無氣喘氣短之癥,追訪3個月無復發。 【病案舉例】 聶天義報道病例:鄧某,男,58歲。患咳喘反復發作10余年,近半月來加劇,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并感染。經用青霉素、鏈霉素、氨茶堿和復方甘草片等治療效果不明顯,遂轉中醫治療。診見:咳嗽喘促,動則尤甚,痰白呈泡沫樣,間以黃色質稠,量多易咯,形寒肢泠,腰膝酸軟,小便微黃,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體胖、苔微黃,脈弦尺弱弱。證屬肺腎陽氣虧虛,飲邪上逆,內蘊化熱。治宜溫腎補肺,滌飲降逆,止咳清熱。方用烏梅丸加減:烏梅、桂枝、川花椒、姜、白果各10g,細辛黃連各6g,紅參(另燉、沖服)30g,制附子、當歸各12g,黃芪24g,紫蘇子、桃仁各15g,地龍20克。水煎服。5劑后咳喘減輕痰量減少,已無黃痰,大便正常。于原方去干姜、制附子,加巴戟天20g,淫羊藿18g,紅參改黨參30g,黃連減為3g,再10劑,咳喘遂平。 按:本病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轉歸而成,病程纏綿不休,經常反復發作,難于根治。如治療不當,極容易發生變端,出現喘脫的危象。因此治療應有側重地分別選用扶正祛邪的不同治療方法,在緩解期,則應以扶正為主,提高抗病能力,并重視原發病的治療。盡量減少發作;在發作期,則應著重針對具體癥狀的辨證治療。研究表明,扶陽法治療陽虛證的慢支、肺氣腫患者可明顯改善免疫指標,使淋巴細胞轉化率、E一玫瑰花結形成率均有明顯提高,說明中藥扶陽治療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而活血化瘀中藥對改善肺的通氣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肺動脈高壓等方面有一定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