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版本很多,讓人眼光瞭亂。雖然大多是名家名作,但深淺程度不一,不同作者背景不同,史觀不同,寫法和文筆差別也很大。讀者應結合自己的情況和閱讀興趣,選擇最合適的讀本。為此,應先了解一下各種版本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根據我的理解,按深淺程度大體分為興趣級、入門級、進階級。
興趣級主要引導初學者的讀史興趣,像《上下五千年》之類普通讀物,不多介紹。 入門類 1,“最好的歷史教科書”:張蔭麟《中國史綱》(圖一)
張蔭麒是位有傳奇色彩的人物,18歲時寫的一篇文章,就受到梁啟超的高度稱贊,賀麟、陳夢家都給予很高評價,錢穆將發展“新史學”期望寄托給他。只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這一本薄薄的歷史名作,還是半成品,只寫到東漢初。
名頭之大,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學術上的東西不說,單是文采,就讓人印象深刻。比如:“春秋時代的歷史就象安流的平川,上面舟楫運行,遠看仿佛靜止;戰國時代就象激流湍急,舟楫揚帆而過,頃刻之間,己是峰嶺萬重……”(有漏字),這哪像枯燥的歷史書,簡直就是美文!
這本書是寫給高中生的,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2,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圖二)
地攤上看到這本書,兩冊,只寫到唐代,于是跟攤主討價,說殘本不全,便宜點兒吧。沒想到高手在民間,攤主其貌不揚,說:范文瀾只寫到唐,去世了,之后是弟子蔡美彪寫的,這兩冊才是真正的原版。好好給我上了課!
范文瀾的通史是一己之力,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寫好了。特點是有獨特觀點,尤其是文筆好。
3,剪伯贊《中國史綱要》(圖三)
這是通用大學教材,由北大歷史名家田余慶、鄧廣銘等人合編,后經眾多名家修訂,專業性、權威性不容置疑。 4,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圖四)
白壽彝師從馮友蘭、顧頡剛,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本書寫成后,國家領導人致信祝賀。之后,又集合一流史家,花費十多年時間,寫成了20多冊的《中國通史》,一年之后,2000年,白壽彝辭世。
這是出版最晚的,最系統、全面,也是最貼近時代的《中國通史》,只是部頭大,要慢慢讀。 5,傅樂成《中國通史》(圖五)
這部通史在海峽對岸影響最大。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作序,評價很高。大陸流傳不多,但確實值得推薦,單看市場信息就知道了,這本書早已溢價一倍以上,恐怕還會漲。
這本書跟范文瀾、剪伯贊的通史出版時間相當,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容對比,區別就大了。范、剪二人自然是唯物史觀,尤其階級斗爭等時代烙印強。傅書完全另一路子,許倬云稱為“實證主義”,也就是讓事實說話,充分利用考古成果,不過多發表個人意見。同時,這部書語言平實、通俗易懂,適合大眾閱讀。
傅樂成出身史學名門,是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的侄子,可以說,滿門都是史學名家,功底自不必說。 進階類 1,呂思勉:《中國通史》近代開創者
呂思勉是“史學四大家”之一,他的著作多用文言文,又廣征博引,參考大量文獻,要有一是歷史基礎再讀,所以列為進階級。
呂思勉的通史,在當時有開創之功。近代以來,日本人最早寫中國通史,他們采用西方“上古、中古、近代”分期法,中國歷史進程跟西方大不一樣,中國人不答應,呂思勉就首創了中國人近代版本的通史。
有三本:
一是《白話本國史》(圖六)。一看“白話”二字,就知道要從古人“文言文”通史的寫法改過來,是“白話文運動”之后的結果。“白話”二字,也有通俗易懂的意思。其實這本書稍有深度,是寫給青年學子的,要有一定歷史基礎再讀。
二是《中國通史》(或《中國史》(圖七),這本書版本很多,原來是寫給高中生的,內容要比《白話本國史》簡單。兩本書的差異,可以從“緒論”部分看出來,小標題內容有區別。
三是《呂著中國通史》(圖八)。這本書學術性更強,分兩部分,前面部分是文化史,分別介紹政治、制度、思想、社會等內容,后半部分是通史。這部書適合深讀、細讀、精讀,干貨多,慢慢讀。 2,帶著溫情和敬意:錢穆《國史大綱》(圖九)
這部通史名氣大,在大陸影響力最大。只是半文言文,部頭又大,通讀下來的人恐怕不很多。
這部書最大的亮點,是錢穆先生的史觀。錢先生特別強調:要帶著溫情和敬意讀本國史。 在抗日救亡的緊要關頭,錢先生想喚起大眾愛國思想,保家衛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