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zhí)于一念,將受困一念;一念放下,便自在于心間。
無門慧開禪師曾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經歷無數風雨,走過歲月悠悠。
步入中年,人生也將開啟一段新篇章,如何精簡自己、保持內心的豐盈,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只有活得清醒,看得通透,才能掌控好人生的船舵。
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日子再苦再累,也別太沮喪。
如果我們因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也將錯過璀璨的群星。
沒有誰的生活能一帆風順,愚者與壞事較勁,而智者選擇擁抱好事。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早已戰(zhàn)勝了情緒,哪怕生活處處與他作對,也能靜下心找到前進的方向。
有個人想請林清玄題幾個字,掛在新居客廳的墻壁上。
林清玄只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那人問:“這是何意?”
林清玄解釋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還是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令人欣慰的好事。
想要收獲快樂人生,就要常想以一二成的好事。”
沒過幾天,那人找到林清玄說:“墻壁太大,字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
林清玄提筆寫了下聯(lián)“不思八九”,又上面寫了橫批“事事如意”。
即便我們有八九件好事,還是會因一兩件壞事而焦慮。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起起落落。
唯有懂得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的道理,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成熟。
看過這樣一句話:“在人世間至今,唯一視為真理的,就只有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
不必為往事感懷傷悲,永遠朝前看。
當我們學會看開看淡、灑脫坦蕩后,無論人生潮起潮落,內心都將充滿力量。
只要能常常轉換思緒,高峰還是低谷,都是人生中靚麗的風景。

圣人王陽明曾說:“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后日之得。”
這一生,我們會遇到很多難題,稍不留神就會犯錯。
但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做錯決定、走錯路都沒關系。
人生總是要經歷挫折、欺騙和遺憾,才能快速地成長。
生活中的錯事,就像粘在鞋底的泥,甩掉之后才能走得更快。
走不通的路就回頭,已經結束的事就看淡。
放下一件事最好的方式,不是強迫自己忘記,而是以漠視的態(tài)度對待,知道這是一件壞事,但不會再糾結,把時間和心力留給更重要的事。
法演禪師和他的三個弟子,在山下的涼亭夜話。
正要回寺時,燈突然滅了。
法演讓弟子們說出自己的心境。
佛鑒說:“彩鳳丹宵。”
佛眼說:“鐵蛇橫古路。”
佛果說:“看腳下!”
法演對佛果說:“以后能傳揚我宗風的只有你呀!”
后來,佛果克勤禪師果然成為一代名僧。
不悲不喜,保持一顆平常心。
專注于當下,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才最重要。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說道:“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如果我們總是糾結以前的錯事,只會讓自己更郁悶。
如果總是去悔恨遺憾,那就少了時間去做對的事。
人這輩子,不僅要能看清別人,更要看清自己的狀態(tài)。
知道一切都是因果關系,無論是對是錯都不再糾結,學會與過去共存。
看淡錯事,并非背叛自己的過去,而是對自己的一種溫柔,放下心中牽絆,享受美好人生。

余光中先生在書中寫道:“人生有許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紋,總要過后才覺得美。”
有些事無論重來多少次,都會有遺憾。
若是多慮,日子就苦多樂少;若內心從容,人生處處是風景。
老話常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我們對生活有多少計較,生活就回以幾分痛苦。
只有把往事釋懷,把心放空,才能有條不紊地做好每件事。
看過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一天,下起了一場大雨。
禪師把兩個弟子叫出來,然后說:“此后雨就是你的老師,你們要努力跟它學習。”
弟子說:“弟子愚昧,不知要跟雨學什么?”
禪師指著水缸說:“把水倒進不同形狀的容器,水就變成容器的形狀,從不抱怨空間是否狹窄。”
另一個弟子問道:“我要向雨學什么?”
禪師指著地上的水面說:“學習雨的坦蕩,面對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不妄自評判好壞順逆。”
弟子問:“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禪師說:“因為它不會落入空想迷失了自己。”
不執(zhí)著往事,也不勉強自己,只盡心盡力做好自己。
真正的放下,是竭盡全力后的接受,而不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是認清自己,做不了太陽、月亮,但也愿意做一顆星星。
成熟不是得到多少東西,而是懂得放下,見過極好的繁華,也學會了坦然接受。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執(zhí)于一念,將受困一念;一念放下,便自在于心間。”
人這一生,生活過的是心情,活著靠的是心態(tài)。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又何必執(zhí)著煩惱。
記住好事,是種心智成熟的體現;
看淡錯事,是對自己生活的負責;
放下往事,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
真正成熟的人,可以走得很慢,但從來不會回頭。
愿你我遇事放平心態(tài),停止無意義的糾結,拒絕不必要的消耗,余生不悔,舊路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