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積極傳播正能量:身心 | 健康 | 修行 | 文化教育 | 溫馨提示:本文3500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我們都會有許多心理痛苦: 抑郁、容易沖動、憤怒、悲傷、沒有朋友、孤獨、冷漠、情緒化等等。 這些都構成了我們內心的痛苦。 當遇到這些痛苦時,我們都會想要去解決掉這些痛苦,這符合人類離苦趨樂的本能。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關于心理痛苦背后的真相,幫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自己痛苦背后的真相。 01.真相一:我們會本能的去避免負面的體驗我們生活的這個客觀世界,每時每刻都會給我們傳達很多信息,這些信息被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感知到,你感知到的信息不可能全部都是好的。 但是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會本能的想要感知到好的感受而回避壞的感覺,所以當外界傳達出讓他們感知到壞的信息時,他們選擇用防御的狀態去篩選和隔離掉外界壞的信息。 但是這個辦法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我們的感知系統是一個整體,當你啟動隔離去過濾掉外界不好的部分時,那些好的部分也會被你隔離在外。 這時,痛苦或許會得到一些抑制,但是你快樂和連接的部分也會被過濾掉。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自己失去了心理知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人、喜歡做什么事情、想要過什么樣的人生等等。 因為你的內在資源都被運用起來應對那些負面情緒的處理,自然也把自己連接、快樂的部分切割掉了。 而切割的這些連接和快樂的部分,讓我們的生活進一步陷入迷茫和空虛的狀態,加重了心理的不安與痛苦。 02.真相二:在糟糕的感受中,我們沒有有效行動的能力很多時候,在一個糟糕的感受中,我們只會啟動本能的自動化反應,并且對這種反應毫不自知。 這種反應可以稱作是“被動的無序反應”。 這些被動的無序反應包括:躲開、忽視、否定、壓制、戰斗、屈服等。 也許在短期內,這些被動的無序反應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讓你遠離痛苦,但是在更長的周期內,它們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重你的問題。造成新的無序和混亂。 所以,為什么心理學上經常提到覺察這個概念,因為覺得就是走在被動無序反應前的動作。 如果你真的想要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就需要練習覺察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讓你感知到內心那一刻到底發生了什么,并且在感知后做出正確的反應。 比如,當你感覺到對方拒絕你的時候,你那一刻開始憤怒,想要指責對方,那么如果你覺察能力到位,你可以自然的感知到自己內心的憤怒來自于對拒絕的恐懼情緒,因為拒絕這個動作背后被你感知到被拋棄的創傷,你會自動化的用你最為熟悉的方式去應對,那就是生氣或者逃離。 當然,你其實依然可以生氣和逃離,但是你在那一刻要感知到自己為什么這樣做,這樣你在下一次不想這樣做的時候,才會有選擇的自由。 如果沒有這種對自己行為深度的覺察,那么你就很難在你想要改變的時候,做出有效的行動。 我們改不改是一回事,有沒有自由選擇下次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是一個人有車但是我可以選擇不開出門,跟你壓根就沒有能力買車這是完全不同的性質。 03.真相三:每一個人的行為,都面臨著多種需要的牽引04.真相四:很多痛苦都是思維層面的痛苦當你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時,往往都需要我們去行動,因為行動的過程是我們與現實觸碰的過程。 但是害怕與現實觸碰的人就會躲起來,躲去哪里呢?躲避在我們自己的思維里。 比如不停的分析和觀望,但是就是不肯真正的投身于做事本身中去。 當注意力脫離現實層面,而進入思維層面的“思考”時,你會發現現實問題很難真正的被解決,反而會被加重。 因為思維是我們過去經驗的產物,我們一切分析、判斷、選擇、決策的行為,都依賴于過去的經驗,受限于我們生活的區域、文化和價值觀。 而如果你沒有認清楚思維的這個陷進,你只會在錯誤的方向上解決問題。 因為思維的世界是一個無窮無盡的世界,只要你想要在這個世界中營造出恐懼和不安,就可以永無止盡的去創造出這些負面的東西。 而當你脫離了這種苦苦思考的狀態,只是關注事情本身的狀態,你會發現那些痛苦的猜想將不復存在,心中無窮無盡的思緒大石也能真的落去。 05.真相五:生而為人,只能獨自面對自己的生命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一生接診了很多病人,都跟他傾訴了自己不同的煩惱,最后他將這些人的煩惱總結出了四個問題: 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 死亡:歐文亞隆認為,人會為了逃避死亡,從而沉醉于對各種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中。 他們觀察到的世界不是事物本身的樣子,而是他們頭腦中認為應該存在的樣子。 他們會將死亡視為決定的壞事,不斷的通過自己的防御機制去處理、壓抑、轉換自己的死亡焦慮。 而這些防御的過程通常會耗費個體大量的心理能量和心理資源。 這也是痛苦和消耗產生的原因之一。 自由:每個人都向往自由,有很多自身的欲望想要實現,但是現實中會遭遇到很多的挫折導致愿望實現受阻,導致很多人都會陷入到內耗和擺爛中,認為人沒有了自由。 比如說,很多人認為,我們要求生存,所以沒有做喜歡事情的自由。 我們要對孩子家人盡道德和義務的責任,所以沒有自由 年紀到了,老人沒有隨意選擇愛人的自由等等。 但是存在主義認為,自由并不是人們隨心所欲的理性化狀態。 自由與責任始終都是一對孿生兄弟。 也就是說,要自由,就需要你為自由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這種責任不是我們普遍觀念中的道德和法律責任,而是一種“對自己選擇負責的意識”。 這就意味著人其實是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是最重要的,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 比如,如果你想要追求自由職業,那就需要承擔這種職業類型帶來的壓力和不確定性。 而如果你想要為了你的人生放棄現在的家庭,那就需要承擔自己內在的內疚和自責,并且來自外界的一些對你的指責和批評。 所以正是因為這種矛盾的存在,導致很多人無法自由的去選擇想要的生活,因為人都不想承擔責任,都希望可以只要自由,去除自由背后所面對的責任,這就會讓人想要做但是害怕去做。 ![]() 這也是人類產生痛苦的一大原因,害怕做選擇,并且承擔選擇背后帶來的責任。 孤獨:歐文亞隆認為,人有三種孤獨。 心理孤獨、人際孤獨、存在孤獨。 心理孤獨值得是一種強迫性的神經癥狀,也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自我隔離。 一種強迫性的壓制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欲望的行為。 他們會把真實的自我壓制在潛意思中,而把應該怎么做、必須怎么做,當作是人生的準則,并且不斷強迫自己往這種準則上靠攏。 這種狀態會埋沒他們心底真實的自我,他們也無法觸碰到心靈中真實的自我,他們通常都與真實的自己是分隔開的,這種無法跟真實自己連接的狀態,導致了他們的心理孤獨。 而人際孤獨是由心理孤獨逐步外化而產生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遠和隔離所造成的孤獨。 這種人際孤獨是受到心理孤獨的影響,進而使得一個人在人際交往時,表現出冷漠、控制、占有、討好、隔離、麻木、評判、利用等特點。 這種狀態使得一些人在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中存在很嚴重的問題。 最后一種存在孤獨,是人類更為深層和本質的孤獨。 歐文亞隆指出,即便一個人跟他人之間有著非常圓滿的溝通,亦或是有著最高程度的自我整合,這種存在的孤獨也是無法避免的。 存在孤獨涉及到存在主義哲學家海格特所提到的:“一種孤獨的被拋感。” 海格認為,人的出生就是一種被孤獨的拋入到這個世界的過程。 并且,人只能獨自的面對自己的生命。 這種需要獨自面對自己的生命,讓人類產生了很強的焦慮感,因為人會意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在自然面對的渺小和無助,所有的這些使得人的孤獨成為了難以忍受的牢籠。 繼而對分離的體驗產生焦慮。 基于人對于存在孤獨的恐懼,人類建立了家庭、愛情、友情、愛好、宗教、藝術、哲學、文學、集體、國家,各種娛樂等等,以此來緩解存在主義的孤獨。 無意義:無意義的產生跟上述我們說的三個方向都有關系。 當個體感受不到自己有選擇的自由,并且無法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且有很深的孤獨感時,就會產生一種很強的虛無感。 個體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無論怎么做,都會邁向死亡,從而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樂趣。 這種無意義感讓個體處在抑郁中,無法很好的創造自己的生活。 ![]() 讀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