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小詩叫《苔》,是清代詩人袁枚的名作。 它曾經鼓勵過無數人,苔蘚多生長于陰暗潮濕之處,但其實它們也有頑強的生命力量,有自己生長的不屈意志。 比起春日里姹紫嫣紅的花朵,苔蘚顯得如此普通,毫不起眼,可它再卑微,當陽光傾照的時候,也會綻放獨特的美麗。 ![]() 詩人袁枚,是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前半生可謂是學霸式的人生,12歲中了秀才,24歲二甲第五名中進士,選中翰林院庶吉士。 他在工作上也刻苦努力,頗有成就,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 他在職期間,不懼權貴,推行法制,頗有政績和聲望。 身處官位,卻能體察民間疾苦。 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例如這首《馬嵬》,袁枚對唐玄宗楊玉環之愛情故事提出新的觀察視角。 石壕村是百姓們居住的地方,長生殿是當年玄宗貴妃七夕盟誓之地,兩相對比,更凸顯出袁枚對所謂權貴的輕蔑鄙夷,對底層人民的深深同情。 ![]() 袁枚循規蹈矩的前半生,都按照既定的步調走著,與大部分讀書人一樣,讀書、做官。 他與紀曉嵐被稱為“南袁北紀”,如果按照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年輕有為的袁枚在官場上一定能更上一層樓。 對于許多士人渴求的事情,袁枚卻漸漸感到無趣,官場是最大的江湖,他不愿隨波逐流,一位胸懷大志的高潔之士,自然不愿委曲求全。 不如掙脫名利的韁索,自在歸隱,豈不樂哉? 乾隆十四年,父親去世,33歲的袁枚辭官養母,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開啟了后半生隨心而活的日子。 袁枚對隨園的改造十分上心,將其建成一個集山水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清幽私家園林,引得眾人艷羨。 隨園建成以后,袁枚還命人將圍墻盡數拆去,讓眾人都能來此游玩,廣交文人雅士。 ![]() 環境很能滋養一個人的心境,身在隨園,花草作伴,山水相依,袁枚的內心自然多了一份安寧和閑適。 他開始投入到自己的愛好之中。 比如藏書,袁枚小時候家境貧困,經常跑去鄰居家借書,還留下了“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名言。 比如美食,袁枚在吃食方面相當講究,他收集天下美食編輯成冊,名為《隨園食單》。 比如詩文,袁枚是個很高產的文人,常有人出高價請他撰寫傳記、墓志銘。他也時常與友人吟詠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詩作。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袁枚的詩自然典雅,意蘊深厚,情感真摯,又充滿理趣。 ![]() 袁枚還是一個不服老的人。 他年輕的時候就喜山水之樂,卻因要照顧母親,沒有選擇遠游,直到他六十多歲服完喪,這才出發去各地游歷。 獨秀峰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這首《獨秀峰》是袁枚晚年重游桂林所作,詩人見到獨秀峰的高俊筆直,眼前奇駿的景感染了袁枚。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這也正是他此生清高的寫照。 他一定很慶幸年輕時做的那個決定,辭官歸隱,選擇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生命如何能浪費在那些勾心斗角上? 只有你選擇出發,才能真的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就像那處幽僻的苔,堅定地生長,也能綻放獨一無二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