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一藥,9種常見中成藥,調脾養身 1、脾氣虛 乏力懶言,少氣,食欲不振,舌苔表現淡白,氣虛是脾的功能下降,運化無力,升清降濁功能失常,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可用——四君子顆粒,補氣健脾,恢復脾氣。 2、脾氣不升 脾氣本升,因病反而下降,氣機逆亂,表現出打嗝,惡心等癥。舌苔可見中間凹陷,此為中氣不足下陷之表現。可用——補中益氣丸,專補中氣。 3、脾陽虛 怕冰冷食物,稍吃一點,即腹瀉、腹痛,腹部喜溫喜揉按。舌苔表現為淡白,周邊有齒痕。可用——理中丸,溫補脾陽,陽氣恢復,則運化正常。 4、脾陰虛 陰虛則津液不足,表現為“燒心”,口角潰瘍。舌苔表現為苔薄而紅。可用——資生丸,養陰生津。 5、脾生濕 因脾主運化,當功能失常,則水濕內停,不能排出體外。食欲下降,睡覺會流口水,舌苔白膩有齒痕。可用——參苓白術散,健脾除濕。 6、痰濕困脾 當濕氣久久不去,轉為痰濕困脾,反過來影響脾的功能,則脾更虛弱,表現為肥胖,油膩多,口氣重,舌胖而苔白膩明顯。可用——二陳丸,專于祛濕,而后再扶正。 7、寒濕困脾 脾陽虛弱之后,濕氣困脾于中,病機關鍵在于脾陽不振。可用——附子理中丸,溫補脾陽,脾得陽氣,則運化如常,寒濕自去。 8、肝郁克脾 肝屬木,脾屬土,五行之中木克土,臟腑亦然,肝郁心情壓抑,導致飲食不振,脾氣不暢,少腹脹滿,大便稀薄,失眠多夢。可用——逍遙丸。治病求本,雖脾為病,但根在肝,疏肝解郁,脾自痊愈。 9、脾虛氣滯 脾虛而氣滯,此屬于虛實夾雜,當標本同治,行氣健脾,兩手一起抓。可用——香砂六君丸,一邊行氣,一邊健脾,則氣順,脾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