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講座《培養獨立的閱讀者》的梳理及思考 中山市良都中學∣劉芷彤 關于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馮善亮老師關于部編版教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及達成策略的線上專題講座《培養獨立的閱讀者》已經是9月份的事了,那是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老師組織的初中語文有效閱讀研討活動,因為個人原因我臨時無法參加,但是通過線上聽取了講座,當時無法邊聽邊做筆記,聽得也是斷斷續續、模模糊糊的。恰好10月份的論文任務是研磨11月教學設計論文的框架,教學設計類論文一直都是筆者寫論文的老大難,這時候我便想起了馮老師的線上講座,便又重溫回顧。 去掉討論時間,滿滿當當的兩個小時講座分享,醍醐灌頂。 馮老師先從課程標準對閱讀的目標要求出發,從一個總體到兩個具體,讓老師們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是什么:培養獨立的閱讀者。而“培養獨立的閱讀者”是一個宏大、長遠的過程,馮老師則緊扣“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教師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與達成”作為支點展開闡述。 馮老師以老師們熟悉的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出兩條線索。第一條線索是:目標的設計:再進一步,放在“現狀-理論-建議”三個方面去談;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設計,首先教師應認清其“以理解課文內容為核心教學內容,而忽視了閱讀方法教學”的問題現狀;再次教師應明確語文課程知識的分類,確定語文課程知識中“方法性知識”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部編版教材的編寫關鍵;最后就現狀及理論的情況,馮老師提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目標設計指向“教方法”,具體的建議為“目標設計要有單元整體意識”以及“目標設計要有教材全局意識”。最后總結為:目標設計要再進一步,即教師“解讀文本”,結合教材幾單元通過“學習策略”的教學、指導及練習,學生“形成能力”。 第二條線索是:目標的達成:先退一步,從“閱讀過程-閱讀空間-教材使用”去談;分別是“重視閱讀初感,完善閱讀過程”“拓展閱讀時空,建構閱讀策略”“落實三位一體,增強文體意識”。最后總結為:目標達成需要先退一步,即“注重結論-展開過程-還原起點”。這一部分也是筆者啟發最大的部分,個人理解“先退一步”是“放慢腳步”去“思考與反思”。 “重視閱讀初感,完善閱讀過程”,具體化為關注教材“預習”、學生的對話。“預習”是語文老師時常布置的作業之一,課前布置“預習”,筆者以往認為就是學生熟悉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后來明白“預習”是教材的助讀系統之一,也是教學設計時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聽了馮老師的講座,再次明確了“預習”的重要性,“預習”是讓學生專注閱讀的一個有效路徑,在專注閱讀后,通過“預習”布置的問題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暢談感受”,這便是一種對話,先是和文本的對話,再次是和老師、同學的對話,既能增強學生閱讀參與感,也能培養學生的閱讀態度,這是筆者從未進行深入思考的,但是“誤打誤撞”地對預習的堅持,現在窺見了背后的依據及重要性,更確定了其重要性。為了佐證這一觀點,馮老師還引用了葉圣陶先生在《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中的語句,提煉出葉老先生倡導的精讀指導即“預習-討論”。 “拓展閱讀時空,建構閱讀策略”,具體化為拒絕“一問一答”“一逗到底”,倡導整體閱讀任務,鼓勵反思閱讀過程,進而形成閱讀策略。這樣的目標達成與目標設計是一一對應且契合的。教師要做的是注重整合和關聯,增強閱讀的情境性、綜合性,思緒跟隨馮老師到此處時筆者恍然大悟,馮老師提到的這不就是和“學科大概念”“單元整合教學”“學教評一致性”等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質和原理是相似的,復雜的迷霧是簡單易懂的道理。進而要將閱讀經驗結構化,提升閱讀學習的深度,是兩種提升,提升認知層級,提升思維水平。 “落實'三位一體’,增強文體意識”,具體化為“區分教讀與自讀兩課型”“有效實施名著導讀活動”以及“增強閱讀教學文體意識”。其中對“有效實施名著導讀活動”給予了我更多新的想法,關鍵放在“體驗”“分享”“共鳴”“共鳴”“提升”,“以喚醒熱情和提升讀書質量為目標”一下子讓名著閱讀變得不那么復雜了,豁然開朗,再通過任務進行驅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