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核心提示]利用有毒中藥治療腫瘤,雖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只要充分掌握其臨床效用,運用得當(dāng),有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特對10種常用有毒抗癌中藥的藥理及臨床效用予以淺析,供大家參考。 1腫節(jié)風(fēng) 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油中有乙酸芳樟酯等)琥珀酸、延胡索酸、香豆酮、黃酮甙、內(nèi)酯、鞣酸等。其中揮發(fā)油、琥珀酸、延胡索酸、黃酮甙等是抗腫瘤有效成分。 體外臺盼蘭染色法實驗表明,腫節(jié)風(fēng)揮發(fā)油對L615細胞有很強的直接殺傷作用,其ED50為50mg/ml,腫節(jié)風(fēng)干浸膏、總黃酮及腫節(jié)風(fēng)注射液亦有一定作用。琥珀酸鹽腫節(jié)風(fēng)結(jié)晶乙及揮發(fā)油所含之部位A及C對肉瘤180(A)癌細胞核分裂有直接抑制作用,經(jīng)腫節(jié)風(fēng)注射液處理的L615細胞喪失繁殖能力。臨床常用于治療胰腺癌、胃癌、直腸癌、肝癌、食管癌、肺癌、急性白血病等多種腫瘤。1975年總結(jié)17個單位治療373例腫瘤(多為晚期惡性腫瘤)顯效率15.3%,總有效率53.9%,其中單用本品113例,顯效率22.1%,總有效率62.8%,對本品較敏感的腫瘤有胰腺癌20例中有效率70%,胃癌108例中有效率67.6%,直腸癌22例中有效率59.1%,肝癌134例中有效率44%,食管癌22例中有效率40.8%。以腫節(jié)風(fēng)為主治療急性白血病14例, 其中急粒9例,急淋5例,完全緩解4例,部分緩解6例,單用腫節(jié)風(fēng)治療9例(急粒7例, 急淋2例),完全緩解2例,部分緩解4例。 2蜈蚣 主要成分為含兩種類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組胺樣物質(zhì)、溶血蛋白質(zhì)。還含有膽甾醇、多種氨基酸、蟻酸、脂肪油、灰分等。 研究發(fā)現(xiàn):蜈蚣對小鼠肉瘤180、艾氏腹水癌、子宮頸癌14、大鼠瓦克癌256等均有抑制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鼠精原細胞壞死、消失,說明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體外試驗對人體海拉細胞、L16細胞(從肝癌病人分得)、D6細胞(從肺癌病人分得)、胃癌細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利用死亡癌細胞易被低濃度的伊紅著色特點進行體外實驗,證明該注射液對癌細胞紅染率為陽性,對小白鼠肝癌瘤體的抑制率為26%,對網(wǎng)狀內(nèi)皮細胞有增強作用,但長期應(yīng)用對肝臟有損害。臨床常用治療間葉組織及神經(jīng)組織腫瘤,如軟組織惡性腫瘤、骨腫瘤、腦腫瘤等。亦可治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胃癌、食管癌、肝癌、子宮頸癌、皮膚癌等。治白血病可配全蝎、僵蠶、 蟲等各等分(名安露散);治食管癌配全蝎、烏梢蛇(名消癌片);治軟組織惡性腫瘤可配僵蠶、蜣螂蟲、露蜂房、七葉一枝花。另外本品與全蝎、天龍等配合治癌常作為以毒攻毒之品。入煎劑,2~5 條,與它藥同煎或配雞蛋燉服。 3黃藥子 主要成分為二萜類化合物黃獨素(黃藥子萜)A、B、C、碘、皂甙、鞣質(zhì)、還原糖等。 實驗證明:黃藥子對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黃藥子油對子宮頸癌,對小白鼠白血病615有抑制作用。體外篩選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對動物實驗性缺碘和不明原因引起的甲狀腺腫有治療作用,對小鼠腹腔注射有止血作用。臨床常用于治療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癌、食管癌、胃癌、直腸癌、子宮頸癌、陰唇癌、乳腺癌、肺癌、橫行肌肉瘤等,治甲狀腺腫瘤可單用或配星宿菜、貝母、海藻、昆布;治消化道腫瘤可單用或配白花蛇舌草、野艾、柘木;治子宮頸癌可配掌葉半夏、莪術(shù);治肺癌可配豬苓、瓜蔞、石上柏。本品為治甲狀腺腫瘤的常用藥,據(jù)臨床報道用本品配伍海藻、昆布、土貝母、川芎、烏藥、八月扎、浮海石等治甲狀腺腺瘤37例,服5~10劑后多數(shù)可見腫塊縮小,治愈11例,顯效5例。總有效33例占86.3%。用黃藥子制劑治療食管癌105例中有效率占49.5%,胃癌71 例中總有效率53.5%。 4川烏 主要成分為雙酯型二萜類生物堿:如烏頭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杰斯烏頭堿等,此類生物堿毒性很大,是烏頭中的主要毒性成分。經(jīng)水解成為毒性較小的單酯類生物堿。 體外實驗對人肺癌、肝癌、胃癌均有直接殺傷效應(yīng)和抑制作用,能使細胞分裂停止在中期以前,與長春新堿作用相似。在人胃細胞試驗中,還看到癌細胞似有逆轉(zhuǎn)現(xiàn)象;并能抑制人肺癌細胞、小鼠Lewis肺癌細胞及癌細胞DNA、RNA和蛋白質(zhì)的合成,尤對RNA的合成抑制作用最強。臨床常用于胃癌、肝癌、肺癌、賁門癌、胰腺癌等惡性腫瘤的治療。但本品生用毒性極大,且有配伍禁忌(與貝母不能同用),故用時應(yīng)高度注意,入煎劑1.5~3g。 5山豆根 主要含苦參堿(Matrine)、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三葉豆紫檀甙(Trifolirrhizin)、黃酮類衍生物及酚類化合物。北豆根主要含蝙蝠葛鹼、粉防己堿、山豆根堿等。 研究發(fā)現(xiàn):給小鼠灌服廣豆根浸劑60g/kg,用藥16~21天,對接種的子宮頸癌有明顯抑制作用,所含的三葉豆檀甙,對肉瘤-180的抑制率也達25%以上。從廣豆根中分離出來的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不但對肉瘤-180移植小鼠有延緩死亡的效果,而且對大鼠的實體型和腹水型吉田肉瘤以及對腹水肝癌的大鼠有明顯延長死亡作用。平均60%沒有死亡而被治愈,在治愈的大鼠血清中發(fā)現(xiàn)有抗腫瘤抗體。臨床主要用于食管癌、咽喉癌、膀胱癌、白血病等。用于食管癌可與冬凌草、黃藥子、腫節(jié)風(fēng)同用;用于咽喉癌可配伍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玄參等。入煎劑:每次6~12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