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六種走勢 你研究認為某一家公司業績將大幅增長,并買入公司股票。一年后,業績果然如期兌現,股價也漲了30%,但你卻沒有賺到錢,為什么呢? 同樣是漲30%,上漲過程中走勢差異性可以非常大,導致參與者有不同的結果。 以一年左右為例,如下圖,我將上漲趨勢分為四種: 1、在底部震蕩很久之后突然向上連續突破 2、一波直接拉上去后,高位震蕩很久 3、先大漲后暴跌,巨幅震蕩后上漲 4、大漲小回的趨勢性上漲行情 由于市場總是高位成交量大,低位成交量小,大部分人都買在高位,所以這漲幅完全相同的四種不同走勢,大部分散戶的收益也是不同的: 第一種走勢,大部分人對于底部長期不漲的標的,根本拿不住,結果不會虧很多,但也只有少數人大賺; 第二種走勢,如果不能在基本面尚不確定的早期發現,后期介入雖然不會虧太多,但也沒什么收益; 第三種走勢最坑人,巨幅震蕩的走勢下,雖然最終是上漲的,但大部分人都在高位買入后被套,暴跌時割肉,導致虧損累累,而且走勢脫離基本面,虧的人莫名其妙,賺的人也是稀里胡涂; 第四種走勢,對普通散戶最友好,最容易走出收益,股價離大部分人的持股成本不高也不低,既有收益,又能拿得長久。 所以說,基本面看對了,股票也漲了,但能不能賺錢,跟走勢關系很大; 另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基本面判斷錯誤的時候,出錯了最終會虧多少,也與走勢有關。 如下圖,兩種最后都是收平,但參與者盈虧也相差很大: 走勢五:短期沖高后,大幅震蕩回落,暴跌后,最終又反彈 走勢六:股價前段緩緩上漲,回落后區間震蕩 走勢六的參與者,總體虧損幅度小于走勢五。 這六種走勢形成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規律性,有經驗的投資者,往往在買入之前或者在持有不久后,就預判,在基本面判斷正確的情況下,未來哪一種走勢的概率更高。 很多人稱之為“股性”,聽起來比較玄,總體上是由以下兩類因素決定: 1、基本面的特征,包括板塊特征、市值、股東結構、業績增長特點和公司的預期管理,等等 2、籌碼結構,包括關注者和持有者的特點 本文較長,故分為上下篇,上篇主要分析“基本面的特征”,以及“籌碼結構”的框架。 公司和板塊基本面的特點 影響“股性”的基本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行情、板塊與大盤的特征: 通常冷門行業和板塊,成交清淡的熊市,容易形成走勢1; 而熱門板塊和大牛市,容易形成走勢2或走勢4。 2、股本與結構: 大市值公司、且機構資金為主,更可能走出走勢4的散戶最友好形態; 大市值公司,如果機構資金占比較小,也可能走出走勢2(預期強烈)和走勢1(預期不足); 而形態最復雜的走勢3,主要是小市值公司。 3、業績增長的特點: 基本面提升明顯、但缺乏持續性的,類似產品漲價,產能投產,等等,容易出現走勢2; 基本面提升速度不快,但持續性強,容易出現走勢4; 基本面提升的確定性與力度都無法預測,更容易出現走勢3的形態。 4、預期管理 如果上市公司對市場釋放信息比較及時、透明且多樣化,市場就會建立一定的預期,加上上市公司有科學的預期管理,既不太樂觀,也不太悲觀,給的業績指引,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做到,又不會超太多的預期。股價在預期的指引下,形成走勢4那種大漲小回人人賺錢的最理想形態。 相反,如果上市公司幾乎不溝通,市場對公司完全不了解,一部分會出現走勢1; 如果過于熱衷于釋放利好進行股價管理,就會出現走勢2, 如果剛好遇到題材股的炒作,也可能出現走勢3這種最坑人的形態。 不過,如果只從基本面的角度看股價,那就永遠隔著一層紗,看不透,影響走勢更關鍵的因素,還要看籌碼結構。 何為籌碼結構 籌碼結構也是一個常常被提及,卻沒有準確定義的詞,所以首先也要給出本文的定義,以免大家各說各話。 所謂籌碼結構不好,是指: 日內或短期:今天的漲幅稍微漲大點,比如超過5個點,下午或者明天就會有一大波拋盤出來,把股價砸回去; 中期:股價好不容易漲了一大波,持有者剛有點盈利,然后就是連續幾天陰線把股價砸回原點。 籌碼結構不好的標的,在上漲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上述四種走勢中的兩種: 如果基本面平淡,會出現走勢1:股價漲一點,就賣回到原點,長時間在底部徘徊 如果基本面利好不斷,會出現走勢3:在利好時出現一波大漲,但很容易被砸下去,追高者被套 這兩種還是在基本面向好的情況下,如果基本面出現向下的邊際變化,就很容易出現走勢5這種,一波沖高后連續跳水,遠弱于基本面的超賣的惡劣走勢,近期(11月初)的白酒、CXO和部分新能源,都有類似的情況。 所謂籌碼結構好,是指: 日內或短期:一根7到8個點的陽線,下午或明天也沒有很大的拋盤; 中期:股價大漲小回,波段性上漲。 當然,籌碼結構好,還需要基本面的配合,走勢2的籌碼結構很好,股價在利好刺激下,很容易出現一波大漲,而沒有明顯拋盤,但后續如果沒有基本面的配合,籌碼再好也只能高位震蕩。如果基本面不好,也只能出現走勢6的情況。 所以,籌碼結構主要看一波上漲后出現的賣出行為的意愿、強度、持續性與恐慌程度。 好的籌碼結構1:未來的賣盤有限 持有者會在某一個價格帶賣出,但不會過度向下持續賣出,更不會出現恐慌性賣盤。 好的籌碼結構2:未來的賣盤均衡分布 持有者會在不同價格帶均衡賣出,使股價不會上漲過快,也不會在某一個地帶形成過強的阻力位。 不好的籌碼結構1:持續向下賣壓 持有者不但會在某一個價格帶賣出,而且會持續不斷的向下賣出,出現持續暴跌。 不好的籌碼結構2:過強的壓力帶 持有者不會持續不斷的向下賣出,但會在某一個價格帶有無窮無盡的賣出盤,形成價格阻力帶,這是更加常見的籌碼結構。 所有的持有者都是潛在的賣出者,但誰會在近期上漲后賣出呢?它們的賣出行為以何為依據呢?這正是籌碼結構重點判斷的問題。 最明顯的賣出者:估值判斷 一段上漲后的賣出,分為四種力量和原因: 1、基本面投資者:賣出三原則中的“貴了” 2、套牢盤:達到、超過或接近持股成本 3、獲利盤:抄底盤的獲利了結 4、趨勢交易者:判斷上漲趨勢結束 后三種都是交易性的賣盤,下一篇再分析。 只有第一種屬于估值原因的賣盤,也是價值投資者賣出三原則“邏輯變了、有更好的、貴了”中,唯一與上漲有關的原因,所以是一種可分析的典型賣盤。 雖然每個人認可的估值都不一樣,是一種相對個性化,分布很散的價格,但越高越密集,漲得越多,拋盤越重,所以在持續上漲后,觸及估值區間的上沿,必然會出現大量第一類賣盤。 但另一種情況下,就比較難判斷,即一波基本面原因引發的下跌后,出現階段反彈后的賣盤,從估值上看并不貴,好像不應該有第一類賣出力量,但實際并非如此。 主要原因在于大資金、特別是公募基金的賣出,這些資金對基本面變化理解非常深刻,很少受持有成本影響,量大,而且密集在某一個價格段,如果存在,就是影響籌碼結構的最主要的力量。 機構資金不一定在下跌趨勢中賣出,主要是從基本面變化、到研究再到賣出有一個時間差,加上資金量大,賣也賣不了多少,所以他們最好的賣出機會,就是超跌后的反彈。 這一類估值趨勢性下移的板塊,機構的策略都是戰略性持續減持,散戶最熱衷超跌反彈,其籌碼很多來源于戰略性減倉的機構資金。 這種情況通常參考公募基金歷史持倉比例,我總結了兩個條件: 1、處于歷史持倉水平百分比三分之二之上 2、板塊出現估值區間的下移 以白酒和新能源10-11月份的走勢為例,相關個股在業績公布后,常常都是高開出貨。 從條件一看,三季末的公募持倉結構,這兩個板塊,以白酒為主的食品飲料,三季度雖然一直在跌,但幾乎沒有降倉位,季度末是歷史80%左右的倉位;新能源的倉位降了一些,但仍然在接近100%的歷史高位。 從條件二看,雖然這兩個行業的業績增速并沒有明顯的下降,但白酒進入消費下行周期,而新能源的幾個主要行業競爭格局惡化,都屬于估值區間下移。 一旦股票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可以認為未來的籌碼結構不好,市場前期的估值區間的下沿,就會成為未來的估值區間上軌,每一次反彈都是機構減倉的機會,直到倉位降到較低的水平,之后的走勢才開始與基本面相關。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點主要用于判斷板塊的籌碼結構,個股主要根據解套盤和獲利盤進行判斷。 圖形與玄學 作為價值投資者而言,股價是由業績或對業績的預期(估值)推升,這是不言而喻,無需解釋的事。 但如果從交易者的視角,股價是被買上去的,無論是業績還是估值,都無法直接推動股價的上漲。 基本面好但股價不漲,基本面不好但股價持續上漲,從交易角度的解釋將更為直接。 只不過,籌碼結構的有限信息常常淹沒在噪音信息中,讓籌碼結構成了一個標準的“玄學”,我并不擅長交易,為此曾向很多看圖高手請教過,他們的看圖方法各有不同,但無一不強調圖的感覺。 盡管如此,從他們碎片化的經驗中,我還是意識到籌碼結構本質上是在預測未來的買方與賣方力量的變化與對比,只不過,理性的分析不能只講圖形,還是要有更加科學的框架。 在“籌碼結構”的下篇中,我將從均值回歸和趨勢加強兩種對立的交易手法,去分析買盤賣盤力量的對比與轉化,最終如何演繹出文中開頭的六種走勢。 投資體系系列 2022-10-23 成功的投資者,總是同時相信兩套對立的觀點 2022-9-25 世上只有貝塔好,沒貝塔的阿爾法像根草? 2022-8-21 如何識別影響股價的關鍵信息 2022-8-14 為什么“長期主義”在A股難以獲得高收益? 2022-8-7 為什么企業“躺平”會讓A股進入長期牛市?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